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潍坊市2022届高三5月模拟(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5-27 16:43
潍坊市2022届高三5月模拟(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 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 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敞、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祭《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 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 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 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 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 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分)
A.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 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5.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请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黑女儿和他的牛
欧阳山
牛瘟果然传到上卧石村来了。
乡文书没有办法,乡长也没有办法,连区长也没有办法。只得把情形报告到县上。白石锁儿的牛病了几天,最后拉稀死了。
五天后,有人给区长捎信说延安派了人到上卧石村来给牛打针,不管好的病的,打了针就能保险。这一下可把区长喜得多少盛(呆)不定了。
乡长没有区长那样大的兴头∶"牛病了,没人来,牛死了,倒来打针了!"
区长觉得这话不对头,就纠正道∶"你怎么好这样说呢?牛死了的就算了,活着的还要预防呀!打了针就传染不上,保险不会得病。要下去好好宣传,叫他们要相信科学。"
打针的曾同志来了,一个清清瘦瘦的、个子小小的年轻人。区长招待他吃了晚饭,就让他休息。可是他坚持当晚就要开会,明天就要开始工作。区长依照他的意见,当晚就召集了牛主的会议。庄子上一共有二十多户人家,到了十一二个人。有白根泰,白黑女儿,白明亮,白老七……被乡长认为很顽固的白占才也到了。
大家都集中在乡长炕上,有坐着的,有斜靠着的,有圪蹴(蹲)着的,围成一个马掌形。当中放了一支高高的灯柱,上面点着一个小小的青油灯。把人的脸照成古铜色。
正像我们平常所说,"这个会开得很好"。大家都登记了。
不想,第二天一早,黑女儿把他的四头牛赶出去了。他吩咐大儿子把三头牛赶到马首村他舅舅家里,又吩咐二儿子把一头不大好的牛,拦到三里路以外的一条沟里。
乡文书真感到诧异。论表现,黑女儿一贯很积极。交公粮走在前头,有事动员从来不肯做第二,拥军优抗,样样热心。如今怎么会来这一手?想到后来,就生起气来了。——这简直是证明乡长估计是错误的
这回给耕牛注射疫苗的结果,从乡政府方面说来,成绩是不大好。全庄二十头牛,只注射了十三四头。从黑女儿这边看来,那又不同了。白根泰说∶"幸亏我那一头没打针。"黑女儿呢,他说∶"算我倒霉!不过只打了那一头,也还好。"
曾同志回延安三天后,没打针的七头牛就病倒了六头。又过十来天。就一头跟一头的死掉。这可把整个村,整个乡,一直到整个区都闹翻了! 牛死了的那天早上,黑女儿一家大小只是哭。见这凄惨的模样,他忍不住自己想道∶"怨不怨我的错呢?"
过了一会,他自己又回答∶"不是的。是运气不好。运气不好,大家哭什么呢?越哭运气就越坏了!"
"运气是运气,你看那不是没病么?"婆姨说
那头打过针的牛,好好地站在那边。他气极了,跑过去照牛后腿就是一拳。那牛挨了一拳,心里有点糊涂,于是抱着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态度,挤了挤眼睛。不过黑女儿倒从那牛的挤眼睛,看出一种得意的神气.来。 又一连打了两拳,还骂道. "你得意什么!你得意什么!"
那牛偏要结结实实地站在他面前,黑女儿又举起拳头狠命捶下去,这回没打着。那牛一闪躲开他,就照出后面的一条牛——这才是一条真真正正的好牛。而且有了这条牛,他的面子才撑得起来。他指着这条牛给他婆姨看∶"这不是,他打过什么针!"
话没过两天。那不争气的东西也病倒了。 这一下他着了慌。乡 文 书特地跑来告诉他,说那回打针的那个姓曾的,如今正在马首村替牲口治病,叫他去打问打问。
黑女儿赶到马首村,正在下大雨,把他一身淋得精湿。兽医也冒着大雨来了。一共是两个人,其中的一个就是上回那位姓曾的。
两个兽医和舅舅拉了几句闲话,就动手给舅舅的病牛打了针。后响那头牛的病情看来是更加严重了。黑女儿看见这情形,满怀的希望,不觉冷了半截。
下午,兽医又来了。他们拿一根小小的玻璃管扎进病牛的肛 门里.看了看, 又商量一会。舅舅站在一旁咕噜着。
第二天,医生又来。牛的精神好了一些,还是不肯吃草,老汉还是站在一旁咕噜着。
第三天 天才亮。黑女儿悄州跑进牛圈。开头他还以为自 己,眼花、仔红细一看那痛牛
正在吃草,嚼得那么香甜。黑女儿鼻子一酸,眼睛热辣辣地流下两滴眼泪来。
"我早知道能治,早两天就该请医生也给咱的牲畜治一治。"他想,"如今又耽搁了三天,不知道家里面情形怎么样了!"
他找到那两位"活菩萨",把全部情形,一五一十都告诉了他们,然后又请他们再到上卧石村打一个转,他们也答应了。当天下午,天晴定了,三个人一道往回走。一路上,黑女儿话也多了,笑也肯笑了,连灰色的脸,灰色的眼睛,灰色的短须,都明亮亮的有了光彩了。
一到院子外面的围墙门口,他高声叫嚷∶"你们快出来,快出来,给牛请了先生回来了!"
他一直跑到牛圈口,都没有碰见一个人。一看牛圈,只剩那头早就打过针的,另外那一头生了病的,就没看见了。他呢喃地说着。"我的牛呢?"只觉得浑身软就瘫坐在地上。
他是太迟了。
一个月后,区长在延安碰见那位姓曾的年轻人,谈起黑女儿,区长说道∶"黑女儿彻底转变了!他到处自动给你们宣传。在柳桥镇上,他看见一个人就说∶'农场打的牛瘟针,真正好!真正好!'迩刻大家都解开了。……"
1944年11月8日在延安(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延安派人来上卧石村给牛打防疫针,乡长有抵触情绪,因为他也不太相信科学。
B. 黑女儿先登记给牛打针,随后又暗中转移耕牛,迷惑乡干部,足见其顽固不化。
C. 给上卧石村耕牛注射疫苗的成绩不佳,乡政府很不满意,牛主们也都自认倒霉。
D. 小说两次写舅舅"站在一旁咕噜着",表现他对兽医能治好他的耕牛将信将疑。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借天气来烘托人物心情,黑女儿到马首村求医,"正在下大雨"。强化其内心焦急;医生随他回村,"天晴定了",烘托其满怀希望。
B.小说善用色彩描写人物,如青油灯"把人的脸照成古铜色","灰色的"脸、眼睛和短须,"都明亮亮的有了光彩了",色彩鲜明,表现力强。
C. 小说中对人物的称呼前后不同,如"姓曾的""活菩萨""先生"。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人物身份与生活状况的变化,也反映人物观念的变化。
D. 小说写黑女儿给牛打防疫针的态度"彻底转变了",还到处积极宣传打牛瘟针"真正好",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形象更为饱满。
8. 小说写黑女儿打牛,人与牛有一番特别的"对话",饶有情趣,请简要分析。(4分)
9.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文艺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这篇小说是践行"讲话"精神的新成果。小说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了哪些可贵的艺术探索?请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