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珠海市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题(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4-03 09:16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太平兴国八年,太宗召坦等谓曰:“诸子生长深宫,未知世务,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简,各宜勉之。”乃以坦为益王府翊善。
坦性木强固滞。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
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上尝诫之曰:“元杰知书好学,亦足为贤王矣。少不中节,亦须婉辞规讽,况无大故而诋讦之,岂裨赞之道邪?”顷之,左右乃教王诈称疾不朝。太宗日使视疾,逾月不瘳,甚忧之,召王乳母问状,乳母曰:“王本无疾,徒以姚坦检束,居常不得自便,王不乐,故成疾。”上怒曰:“吾选端士,辅王为善。王不能用其谏,而又诈疾,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必尔辈为之谋耳。”因命捽至后苑,杖之数十。召坦慰谕曰:“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卿但如是,勿虑谗间,朕必不听。”
王薨,改卫尉少卿,判吏部南曹。他日因事得对,上以其旧人,召升殿与语。坦言及故府,意短诸王而称己之敢言。坦退,上谓侍臣曰:“坦在宫邸,不能以正理诲谕,事有微失,即从而扬之,此卖直取名耳。”
景德初,求补郡,俾知邓州。转运使表其治状,诏嘉奖之。大中祥符初,复知光州。二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B.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C.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D.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宝,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B.翊善,官名。唐太子官属有赞善大夫,宋改为翊善?安排到亲王府,掌侍从讲授。
C.薨,死的一种说法。一般针对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大臣。
D.判,官制用语。即以他官兼代某职,称判某职或判某职事,以低官兼掌高职曰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太宗认为皇子们生长在皇宫中,不谙世事,需要有德行的贤士加以教导,于是选择姚坦等人担任教导皇子的职务。
B.益王耗费巨资建成假山,召集宾客置酒观赏,只有姚坦觉得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太宗听闻后责令益王毁掉了假山。
C.益王的随从唆使益王诈病不上朝,想以此赶走姚坦,却被太宗察知。太宗非但没有责怪姚坦,反而惩治了始作俑者。
D.姚坦在益王去世后仍然说益王的坏话,并标榜自己敢于直言,这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与嘲讽。皇上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
(2)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
14.文中说姚坦的性格“木强固滞”,你认为是什么意思?这一性格特点体现在哪些事情上?(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此诗是诗人晚年江东之游时所作,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当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日角:帝王相,此喻指李渊。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隋书·炀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紫泉宫”是宫殿名,此处代指隋炀帝在长安的宫殿,照应标题“隋宫”。
B.第四句诗人想象隋炀帝的游船会走到天涯,是以他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
C.第五句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
D.尾联诗人以假设、反诘的语气,讽刺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的行为是亡国之因。
16.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处于同一时代的李商隐在诗中也有类似表达。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采用夸张的手法,说阿房宫磷磷的钉头“ ”,参差的瓦缝“ ”,以此来写出秦国统治者的奢靡。
(2) 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关心民生疾苦,其中“ , ”两句,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因捐税无法生存的贫苦妇人拾麦穗的形象。
(3)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登临诗是古诗常见题材,诗人借登临所见之景抒发内心情感,有些诗句读来令人眼界开阔、胸襟开朗,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传统文化被人为地披上神秘的面纱,放在高高的神坛上供人们瞻仰膜拜,引得一帮无识之士 ,几乎是人手一本《易经》,开口便曰“诗云”。成人世界的疯魔,引发儿童世界的癫狂,一群群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穿上不伦不类的“汉服”,行三叩九拜之礼, ,一脸成人的伪正经。不良商家赚得盆满钵满,无良文人赢得 ,家长们忙得脚不沾地,孩子们累得苦不堪言。然而竟然有人将这种现象美其名曰“国学热”。
谬矣,如果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那我宁可不要。欠缺了正确形式的传统文化传承,就只能是一阵风,有点动静,然而收效甚微。想真正传承传统文化就要把它请下神坛.让它变得亲民.变得接地气.变得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而然。
令人欣慰的是《经典咏流传》的出现,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流行乐,用歌声诠释诗词之美。走下神坛的诗词,第一次让现代人觉得如此悦耳动听,和诗以歌的形式第一次让现代人不再觉得诗词佶屈聱牙,优美舒畅的歌声第一次让现代人感觉古诗词不再难以背诵。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吟唱,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传统文化就在潜移默化中在最大范围内传播开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曾几何时 趋之若鹜 正襟危坐 前拥后呼
B.曾几何时 前赴后继 正襟危坐 前呼后应
C.旷日经年 趋之若鹜 道貌岸然 前呼后应
D.旷日经年 前赴后继 道貌岸然 前拥后呼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吟唱,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承开来。
B.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一起吟唱,潜移默化中传统文化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播开来。
C.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吟唱,一起欣赏,一起背诵,潜移默化中传统文化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播开来。
D.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一起吟唱,潜移默化中传统文化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承开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交融的。2500多年前,伟大思想家孔子发出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巍峨的山川、精湛的艺术,乃至高尚的人格无不体现这种交融与共生。
上述材料给人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