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0 分) 公孙杵臼、程婴者,晋大夫赵朔客也。晋赵穿弑灵公,赵盾时为贵大夫,亡不出境,还不讨贼,故《春秋》责之,以盾为弑.君。屠岸贾者,幸于灵公,晋景公时,贾为司.寇., 欲讨灵公之贼。盾已死,欲诛盾之子赵朔。韩厥告赵朔趣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予死不恨。”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等,皆灭其族。 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后生男。公孙杵臼谓程婴曰:“立孤与死孰难?”婴曰:“立孤亦难耳!”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吾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婴谓诸将曰婴不肖不能立孤谁能予吾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婴攻杵臼杵臼曰:“小人哉,程婴!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之。纵不能立孤儿,忍卖之乎?”抱而呼天曰:“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也。”诸将不许,遂并杀杵臼与儿。诸将以赵氏孤儿死,皆喜。然赵氏真孤儿乃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将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愿之。”于是乃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俱与程婴赵氏攻屠岸贾,灭之。复兴赵氏田色如故。 孤儿名武,冠,程婴乃辞大夫,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思立赵氏后。今子既立为成人,赵宗复故,我将下报赵朔与公孙杵臼。”赵武号泣,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弃我而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皆先我死,今我不下报之,是以我事为不成也。”遂自杀。赵武服.衰.三年,为祭.邑.,春秋祠之,世不绝。君子曰:“程婴、公孙杵臼,可谓信交厚士矣。婴之自杀下报,亦过矣。 (取材于《说苑》《新序》)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婴谓诸将曰/婴不肖不能/立孤谁能/予吾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婴攻杵臼/ B.婴谓诸将曰/婴不肖/不能立孤/谁能予吾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婴攻杵臼/ C.婴谓诸将曰/婴不肖/不能立孤/谁能予吾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婴攻杵臼/ D.婴谓诸将曰/婴不肖不能/立孤谁能/予吾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婴攻杵臼/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母、臣杀君为“弑”,本文中指的就是臣子杀死君主。 B.司寇,官职名,春秋时,各诸侯国都设有司寇,职责是追捕盗贼和据法诛戮大臣等。 C.服衰,衰,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文中服衰,是指穿这种粗麻毛边丧服守孝。 D.祭邑,古地名,春秋时期郑国地,原有祭国,故名。文中指将程婴埋葬在这个地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屠岸贾矫君命裹挟众将对赵家发难,可见其跋扈专权;屠岸贾灭尽赵氏一族,连婴儿都不放过,可见狠辣至极。 B.面对死亡和抚养遗孤,公孙杵臼选择就死,主要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承担起立孤的责任,虽然其勇于就死的精神值得赞赏。 C.程婴出卖了公孙杵臼,实际上是为了掩饰真相,保护赵氏孤儿。公孙杵臼的指责与请求,是为了打消诸将怀疑。 D.程婴不求赵武恩报而自杀,后人赞赏程婴、公孙杵臼的彰显的品德;但也认为,程婴以自杀复命大可不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韩厥告赵朔趣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予死不恨。”(4 分) (2)抱而呼天曰:“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也。”(4 分) 14.依据原文,请用三个恰当的成语或熟语概括程婴的形象特点。(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小题。 感愤 北宋 王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④去:作“来”讲。⑤浑:简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首联欲扬先抑,先写自己穷困潦倒“面似冰”,点明窘境;紧接写一腔激愤之气,浩乎沛然,堂堂正正。 B.颔联诗人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渴望得到明主召唤,建功立业,实现天下太平的抱负。 C.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见识。 D.“燕然未勒”使用东汉窦宪的典故,表达敌人未灭,功业未成之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也有相同使用 。 16.诗题为“感愤”,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赤壁赋》中,“客”感慨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所表达的意思相似。 (2)李白曾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同之”,苏轼亦吟唱“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有相似一问,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子•皇帝》记述鸥鸟与人玩耍的情景,后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于是 “鸥”的意象便引入诗歌之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国风音乐,是由现代与古典曲风融合而成的新音乐类型。其在作词、编曲、旋律、配器等方面都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除了古诗词外,许多富含古意的意象和词汇也被应用在歌词中,如“兮”“之”“乎”等虚词。这些使得国风音乐往往风格半文半白,蕴藉典雅。 国风音乐的旋律都十分好听,微博橙子辅导说:“有的如泣如述,带给人以________、千回百转之感,有的婉转悠扬,韵味十足,声音犹如天籁。银临的《锦鲤抄》、河图的《倾尽天下》、李玉刚的《清明上河图》皆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都说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但国风音乐除了能带给人听觉上的享受,还颇有画面感。借助汉语表意的特性,国风音乐的歌词中往往_______大量意象,如小桥、流水、冷月、红烛、青山、鹧鸪。如果把一首国风歌曲中的所有意象铺陈开来,就是一幅的_______图画。 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况且总是以意境美、朦胧美为追求。这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不断体会歌词的含义,对作品进行_______般的欣赏,才能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包含 美轮美奂 披沙拣金 B.行云流水 包含 生动传神 抽丝剥茧 C.响遏行云 蕴含 美轮美奂 披沙拣金 D.响遏行云 蕴含 生动传神 抽丝剥茧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诗词经常被作为国风音乐的歌词,或者在歌词中巧妙地化用古诗词。 B.古诗词经常被作为国风音乐的歌词,或者在歌词中巧妙地将古诗词化用。 C.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在歌词中巧妙地将古诗词化用。 D.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在歌词中巧妙地化用古诗词。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所以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况且总是以意境美、朦胧美为追求。 B.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所以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并且总是以意境美、朦胧美为追求。 C.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况且总是以意境美、朦胧美为追求。 D.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所以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并且总是以意境美、朦胧美为追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 题。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科学界基本形成一个共识:___________。 但最近,一位名叫日置幸介的日本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新理论:在地震发生前半个小时甚至更久,地震发生地上空的电子密度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似乎是即将发生的地震引起的。 日置没有立即发表自己的发现。在日本东北大地震之后,他又观察了另外两次大地震情况,这两次地震所在地都有详细的 GPS 数据。日置发现,在这两场地震发生前至少30 分钟,电子密度都出现了明显增加;地震越大,__________。在 2014 年智利的 8.2 级地震中,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是提前了 25 分钟,而在 9.O 级的日本东北大地震中, 这一提前时间则是 40 分钟。所以说,电子信号__________,还会表明即将发生的地震的相对大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 分) 2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 分) 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几个小厮上来拦腰抱住,都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世人的都强。今儿得了这样的彩头,该赏我们了。 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谁?引得老爷喜欢的是什么事?几个小厮讨赏的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 在中央领导人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时,他强调雷锋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在接见军队部分基层代表时,他对某工兵团‚雷锋连‛ 指导员谢正谊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材料二 雷锋语录: 1、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度过自己的一生。 2、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3、我觉得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这才是最幸福的。 4、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5、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称自己的幸福。 结合上面两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思考“雷锋精神”在新时代有着怎样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