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2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3-20 18:07
2022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字时代,人们不仅要在信息洪流中生存,还要增强对智能信息的解读、应用和批判能力,使媒介更好为社会和个人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人工智能逐渐成为媒介产业底层逻辑的今天,当智能传播已经成为社会的基础架构之时,智能媒介素养亦将成为“社会人”发展所依赖的一个基本素养。
提升智能媒介素养,增强鉴别与批判能力。早在20世纪20年代,大众媒体所制造的“拟态环境”就引起了学术界关注。“拟态环境”并非事实的再现,而是大众媒体通过有选择地加工造成的外界印象,并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智能媒介对现实的加工更甚以往,它所营造的“拟态环境”看起来更为真实。例如,通过大数据画像,可以提炼网民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实现信息“精准投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型仿真技术的应用,使普通网民难分真伪。提升智能媒介素养,有助于增强人们从网络信息中还原现实的能力。
提升智能媒介素养,增强应用能力,缩短“知沟”。新媒体勃兴之初,学界普遍认为智能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图像处理、图文配合、信息的组织和联通等能力;随着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在这些能力之外又增加了对统计知识、数据处理知识、可视化工具的学习与把握等。如果针对性地进行智能媒介素养培训,可以有效缩短智能媒介应用的“知沟”。
提升智能媒介素养,增强对生产者创作行为的监督。信息生产者的目的并不总是向善。例如,在算法“公正”外衣遮蔽下,非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煽动性的信息被自动转发,不时造成谣言泛滥;“深度伪装”技术可用来整蛊竞争对手,制造混乱并混淆视听。随着网络使用者自身鉴别能力的提高以及智能识假软件的推广,人们越来越了解智能媒介构造现实的能力,从而能够发现智能媒介应用背后的“修辞手法”。
在我国智能媒介突飞猛进但公众智能媒介素养整体不足的情况下,要重视社会制度的健全,培养个体开放性视野和多元思维,在构建新知识的同时增长鉴识能力。
完善顶层设计,多层次推动智能媒介素养提升行动落地。2016年,我国政府全面启动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其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重要内容。其后,中央网信办和教育部也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对网民或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智能媒介工作原理、生产机制、运行方式技术含量很高,并非一般网民所能自行学习的。对文化程度高的网民,重在提供智能技术原理和生产背景的解读,鼓励他们以更广阔、更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对不熟悉智能技术或辨别能力较差的网民,主要提供信息鉴别及防骗方面的教育。
把握现实趋势,增强用户自主提升智能媒介素养的积极性。“媒介素养”自提出后,学者一度认为受众是媒介素养的被动方。而今,信息的生产与发布不再由专业媒体垄断,智能工具的广泛运用,进一步提高了普通网民参与积极性,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权开始向广大网民转移。随着简便易用的智能媒介技术的日渐流行,普通网民也可借助这些智能工具的强大能力,发布优质信息内容。这提示我们,应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从被动灌输向主动提升转变,减少说教成分,善于在网络内容的生产与消费中引导用户提升表达、分析、思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智能媒介素养水平。
(摘编自黄晓勇《充分重视智能媒介素养的提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时代,人与信息的关系密切。人们依赖信息生存,提升智能媒介素养是顺势之为。
B.大众媒体有选择地加工制造出的“拟态环境”并非事实再现,我们需要增强鉴别与批判能力。
C.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媒介素养的能力要求逐渐增多,针对性的培训可有效缩短“知沟”。
D.算法“公正”、“深度伪装”都是媒介应用背后的“修辞手法”,包含信息生产者的不良意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基于数字时代背景下,媒介能更好服务社会和个人的认识,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题。
B.文章第二段例举信息“精准投喂”及新型仿真技术的应用,意在表明网民难辨信息真伪。
C.文章主体部分针对提升智能媒介素养的意义和可行的路径,分别展开论证,脉络清晰。
D.文章末段对比过去与现在受众的身份和观念的变化,指出媒介素养教育方式也应转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具有一定的智能媒介素养,了解网络信息生产和发布的特点,就能更好适应数字生活。
B.提升媒介素养,不能只靠政府规范,还应根据网络群体的不同层次加强引导,精准施策。
C.与以往的新技术一样,当智能媒介成为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时,人们无法避免风险。
D.关注媒介素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个体的积极参与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从进化层面来说,语言能力是人类喉头在喉部降低的结果,这使我们的祖先能发出比其他所有灵长目动物更多的声音。我们为此付出的生物学代价也很高,因为较高的喉头能使我们同时呼吸和吞咽。而喉头降低后,我们吃饭时便有窒息的风险。同时,连接喉头与舌根的舌骨也改变了位置,有助于发声。从化石记录来看,这发生在70万年前至60万年前,那时尼安德特人和我们的共同祖先或许都有一根“现代的”舌骨。我们特殊的呼吸控制能力似乎也起源于此时,这种能力在说话时至关重要。
化石颅骨的模型表明,尼安德特人有相当于我们的布罗卡区的大脑构造。这个区域对于说话、理解语言,以及感知有意义的手势至关重要。事实上,手势可能是关键的一环:研究表明,黑猩猩在发声时会反复使用手语,这表示早期语言可能不是只有声音。然而,大脑不同部位执行的功能可能会随时间而变化,所以即使其他人拥有与我们相似的脑结构,也可能未将其用于语言。
我们祖先留下的手工艺品是更好的证据。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10万年前至5万年前南非早期智人创造的手工艺品。例如,在布隆伯斯洞穴,人们把赭石块敲打成型,并在其表面小心刻画精巧的交叉影线图案。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同样位于南非的迪克鲁夫岩窟里的鸵鸟蛋壳。鸵鸟蛋壳上刻有复杂的几何图案,且在不同时间有所修改,表明意义发生过改变。然而还有更为古老的。一块来自印度尼
西亚特里尼尔的贝壳上面有直立人刻出的锯齿状曲形纹理。这表明一些人类的共同祖先曾使用图形符号,所以可能也发明了语言-这一事实得到了身体构造方面证据的支持。
另一种符号证据来自个人饰品,它们通常会传达社会意义-比如个人身份或群体归属-而这些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建立起来。例如,在珍珠最初得到使用的时期,雕刻也变得更为常见;以色列斯胡尔洞穴的珍珠可追溯到13.5万年前至10万年前,而摩洛哥的鸽子洞的珍珠可追溯到8万年前。在布隆伯斯洞穴,从地层中挖掘出来的成串的珠子也可追溯到约8万年前,许多珠子上有抛光部位,表明它们曾穿在一起,有可能是用作项链。上面的纹理还表明,珠子的排列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说明它们不仅有象征意义,而且其意义在不断发展,就像迪克鲁夫的蛋壳一样。
综上所述,证据表明:在7万年前智人已经形成了符号文化和语言,而尼安德特人也独立做到了这一点。然而,语言用于叙述及讲故事的证据出现时间较晚,约在4.5万年前。例如,德国霍伦施泰因·施塔德发现的著名狮人牙雕雕刻于约4万年前。它将狮子的头部与人的身体结合起来,既展现了艺术家想象力的飞跃,又是赋予其意义的一种叙述方式。
稍晚于此的欧洲岩画艺术是旧石器时代叙事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法国拉斯科有一幅岩画,绘于约1.7万年前,描绘了一只受伤的野牛在顶一名男子,男子身子下有几根落下的标枪,旁边有一根线,上面站着一只鸟。人们对此场景有许多解释,但所有解释都认为,只有在叙述一个故事的情境下,男子、野牛及鸟同时出现才讲得通。所有这些例子都表明,充满意义与象征的口头传统,是旧石器时代生活的一部分,可能持续过成千上万年的时间。那是我们首次理解周围世界的尝试,采用的方法是赋予其一种叙事形态。
(摘编自大卫·克里斯蒂安《大历史》,徐彬 谭滢 王小琛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语言的出现需要喉咙和大脑中几个关键结构的演化,其中包括舌骨。舌骨对于人类发出各种声音至关重要。
B.大脑不同部位执行的功能可能会随时间而变化,所以尼安德特人即使拥有与人类相似的脑结构,也可能未用于语言。
C.南非早期智人创造的手工艺品鸵鸟蛋壳,刻有复杂的几何图案,这表明人类的祖先曾使用图形符号,可能发明了语言。
D.德国霍伦施泰因·施塔德的著名狮人牙雕,既展现了艺术家想象力的飞跃,又是赋予其意义的一种叙述方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猩猩用声音呼唤,发声时会反复用手语,但只有人类才能进行抽象的表达,因此只有人类才能真正了解世界。
B.为了说明人类为语言能力作出的牺牲,强调语言能力获得的不易,作者以呼吸和吃饭同时进行这一情形进行说明。
C.在布隆伯斯洞穴发掘出来的珍珠上有抛光的痕迹,作者由此推论出珠子可能用作项链,象征的意义在不断发展。
D.作者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科学严谨,客观准确,具有说服力。
6.人类语言的演变发展有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澳门性格
蒋子龙
澳门,其实无门。无门之门,是历史之门,又是未来之门,是天下最大的门。
谁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可知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对澳门性格的形成有着怎样的影响?环顾当下多事的世界,纷争不断,吵嚷成常态,还有几块安静的地方?但无论还有几块,澳门肯定是其中最令人惬意的一方静地。
澳门很小,小到只有其近邻香港面积的三十分之一;澳门又很大,大到每年容得下3200万外来游人,直追到香港的游客人数。孟子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绚烂而又沉静的澳门,之所以让人感到大,是因为其不仅容得下世界各地的来客,也容得下各类是非纷纭,不管在外面人们如何喧闹,进入澳门就会静下来,心定神安。
无论是繁华的大街上,还是宏阔如野外的室内游乐胜地,春夏秋冬,天天如赶庙会,总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却又秩序井然。
澳门的城市面貌大致可分两块:旅游娱乐区和老城居民区。上面所述是作为一个旅行者的有感而发,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进入澳门老城区,深切感受澳门的历史血脉及社会风情。
如果说澳门游乐区的节奏是繁华而优游,豪奢不失清雅,是一种热热闹闹的闲适与从容,那么老城区则繁忙、充实,民气朴茂。将这两个区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澳门。
沿千年利街往下环街区,走到河边新街,便是妈阁庙。庙前有广场,中间有一株巨大的“假菩提树”,枝叶繁茂,树阴下有丝丝缕缕的清风,令人通身舒爽。围着大树有一圈洁净的石凳,然而乘凉的人却并不多。我想象着,若在北方有这样一块清凉地,上面树阴笼盖,前面可望见大海,石凳上定会坐满了人……是澳门人忙,还是澳门人不怕热?想到这儿转头观察身旁的澳门朋友,看上去他确实不太在意盛夏的暑热,或许这就是“心静自然凉”的缘故。澳门人内心的沉静,也是澳门的沉静。
大三巴牌坊成为现代澳门的标志,就非常富有象征意义,它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将历史的真实和神话的虚构融合在一起,又全部揉进这座牌坊。设若圣保禄会院教堂没有在1835年被焚毁,却未必会有光剩下这样一个前壁立面名气大。因为它有了一个中国式的名字:“大三巴牌坊”,成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见证,是澳门包容的突出表现。
这样的见证在澳门到处都是,除去保护完好的新教坟场,在白鸽巢公园还有葡萄牙著名诗人贾梅士石洞和座像,他的代表作《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主要是在澳门完成的,还被称作《葡国魂》。有人竟简单地理解成“葡萄牙的国魂是澳门铸就的”。
以澳门的面积,“龙环葡韵”公园绝对称不上大,竟入选中国十大湿地,恐怕跟它精致独到的“葡韵”不无关系。
与“葡韵”相对应的“华韵”,我以为是遍地开花、各式各样的社团。目前澳门人口60万,他们又分属于9000多个不同的社团。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宗亲,都有自己的社团。社团这么多不是分,不是散,是名符其实的“团”,“团”就是“合”。比如医药界的社团“同善堂”,其宗旨是“同心济世”。我采访了这个社团办的同善堂学校的校长,这个学校竟然是从幼儿园直到高中毕业的一条龙教育,且全部免费,学校还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用餐。
我问校长,经费哪儿来?他说由同善堂提供。同善堂的钱是哪儿来的?同善堂的各个企业老板捐助。我忽然有一种生命得到启悟的感动,澳门之所以气象融融,情韵朗润,也得益于它是个社团社会。这些社团同心向善,名副其实地担起社会责任,真正具有“华韵”。心地芝兰,真是“有情世间”。众缘和合而生,这样的大融合,使澳门社会有了强韧的平衡点。平衡就稳定,包容即佛心。平时蕴藉温厚,满襟和气,遇非常时期澳门就成了避风港、安全岛。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引发中日战争,随后日军大举南下,两年后大半个地球陷于战争的火海之中。而澳门处于中立地位,于是,大量逃避战火的人从中国内地和四面八方涌入澳门。因祸得福的是,其中有大批知识分子和教师,对澳门华人普及现代教育,又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澳门的福气,来自于城市的性格。这性格是经过时间和命运的磨砺逐渐显现出来的,褪掉了青涩,滤去了浮躁,宽容乃恒,温厚即久。性格不只是命运,还成了澳门最大的魅力。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澳门的名字起笔,由澳门之门的“有”与“无”开头,颇有将读者带入澳门这一实在的城市的感觉,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以孟子对“大”的观点看澳门,其大在于容得下各类是非纷纭,在纷争不断,吵嚷成常态的当下,澳门可算得上是极难得的一块静地。
C.澳门的“葡韵”与“华韵”体现着中西文化的融合,文章在谈论“华韵”时,着力突出澳门社团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同心向善的精神。
D.文章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述澳门这座绚丽而沉静的城市,大量成语信手拈来,加之传统文化名句的引用,使语言典雅有文化韵味。
8.文章开头画线句有何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文章的标题“澳门性格”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