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信息和理解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B 项逻辑顺序有误。对应材料一的第二段“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可知先有天人合一哲学,进而孕育二十四节气;且整个第二段都可看出运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是重农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选项中“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渐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表述都颠倒了逻辑先后顺序。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合信息和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选项中有些内容是整合多段的信息而成,有些不一定有原句表述,在原文的基础上推断成立即为正确。A 项由材料一第三段可以推断得出。材料中提到化肥给环境与生态带来的副作用,化肥是无机肥料,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中强调的二十四节气尊重自然的理念,可得出“应传承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有机肥料”这一说法成立;材料中的“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 对应选项里的“建立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是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的表现,“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对应选项中的“种养结合”;“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方式”对应“循环利用”。所以信息符合,推断成立,A 项正确。B项“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于其他文明体的证明”于文无据,虽然从材料二第二段可推出“二十四节气需要天文与农学知识高度配合”,材料一第五段也明确指出“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但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这一事实,以及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性,并不能作为中国早期文明“优”于其他文明的证明,因此这一结论于文无据。且不同文明体特点不同, 并无优劣之分。C 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属于曲解文意。材料二第四段中“传承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和“创造性利用”之间是递进关系,选项中将“创造性利用”表述为方法途径,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观”表述为结果,曲解了句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才是由此产生的结果,而且“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内在统一的,并非“丰富多彩”。D 项“回归日常农业生产”信息概括不全。原文还包括“生活日用”,从“国家祭典”“习俗活动”“文艺作品”这些词语也可以得出。“才能保障国计民生”也夸大了传承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3.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做题时应先明确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一的观点包括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两方面,还要熟悉运用各种论据进行论证的常见方法,这样才能准确判断。A 项为事实论据,说明中国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可论证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B 项属于道理论据,引用《审时》中“三才” 思想与农业关系的论述,证明中国古代农学思想发达是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的条件之一; C 项以游牧文明和材料中的农耕文明进行对比论证,说明游牧文明不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条件,从而证明具有农业基因的中国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条件。D 项虽是事实论据,但是支撑的是材料二的观点,论证我国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且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各族共享的观点。 4.①中国古代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和发达的农业作为先决条件;②中国古代先进的天文知识与农学高度配合是必要的技术条件;③中华文明是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文明模式;④秦汉时的郡县制为二十四节气的推广和最终完成提供制度保障。(答对一点计 1 分,共计 4 分,高度概括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材料信息和整合概括的能力。分别从材料一的第二段、材料二的第二段、材料一的第五段和材料二的第三段提取出相关信息,并且从基础、技术、文化、制度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5.①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选择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冬奥倒计时,表达民族自豪感。②借冬奥会推广中国文化:用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③体现中华文明的理念与冬奥会精神的契合:二十四节气的和谐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④表达希望与祝福:立春预示严寒结束,春天到来,也是冬奥会蕴含生命力与希望的最好象征。(或者与本届冬奥“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吻合。)(任答三点得 6 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作答时应先提取材料(包括链接材料)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的阐述,并与冬奥会的特点及精神对接,不应泛泛而谈。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有一定的了解。 6.B【解析】A 并非“都”有关系;C“没有为个人感情所累”,理解错误,文中伯和已经深为个人感情所累;D 共同署名写信,一起回国与矛盾解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7.B【解析】文中没有外貌描写,也没有心理描写。 8.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①“我”热爱自然与生活,厌倦城市喧嚣,心中充满爱。②“我”关心朋友,真诚助人,是伯和夫妇矛盾的调解人。③“我”对个人感情与信仰之间的冲突还不能理解,如“我”对于伯和的变化,充满困惑。④小说中的“我”反应了作者及那一代青年思想上的成长过程。(本题共计 4 分,答出文中的“我”是“知识分子”1 分,其他四点任答三点给3分。) 【解析】人物形象分析题先点明身份,再重点分析形象特点,最后归结到形象意义,点出“我”与作者的联系。 9.①标题“化雪的日子”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②化雪的日子很冷但雪化后便是阳光和温暖;③“化雪的日子”象征了伯和与景芳在新旧生活与信仰之间冲突、挣扎、蜕变的过程。(手法 2 分,如只答“双关”给 1 分;表层意和深层意各 2 分。)【解析】先答手法,再答表层意与深层意。 10.C【解析】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 11.B【解析】吏部只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武官选用由兵部掌管。 12.A【解析】“肉刑可以让人敬畏法律”是侍臣的观点,“所以”的因果关系在文中也不明朗。 13.(1)后代教导百姓的方法不周到,所以违犯法律的人增多,不一定在于肉刑存在与否。(共 4 分,计分点在“至”“系”“存否”及句意。) (2)过了几个月,(皇上)就命刘观去巡视河道,而让顾佐取代他,不久把刘观投进监狱。(共 4分,计分点在第一个“阅”字,“寻”,“下狱”及句意。) 14.①废除肉刑; ②惩治贪官;③恭俭爱民;④精简授官。(任答三点得 3 分。) 【解析】根据文意,高度概括,如果照抄原文,不给分。 附参考译文: 宣德三年二月,皇上驾临文华殿,对身边大臣说:“管理百姓有主次,制定田亩制度、开设学校是根本,不幸出现愚蠢冥顽的人,才对他施加刑法。然而我看肉体惩罚太凄惨了。”皇帝身边近臣说:“古人施加肉体惩罚,那么人人自我爱惜而把犯法看得很重。到了汉文帝废除肉刑,从此人们轻易违犯法律。”皇上说:“古人教导百姓的方法周密完备,所以违犯法律的人少;后代人教导百姓的方法不周到,所以违犯法律的人增多,不一定在于肉刑有没有。隋唐以后,用鞭笞、杖责、服劳役、流放、处死作为五种刑罚,也是好的刑法。汉文帝废除肉体惩罚,唐太宗观看《明堂针灸图》,禁止鞭打脊背,都是后世的仁政措施。汉、唐国运延续长久是有原因的啊。”三年六月,皇上告谕朝臣说:“对于贪污腐浊的风气该怎么办?”杨士奇回答说:“贪污风气从永乐末年开始,现在更加严重了。”皇上问:“(到底)如何了呢?”回答说:“明太宗从十五六年以来,曾经多次身染疾病不上朝,身边的侍臣就请托行贿受贿,公然横行,毫无禁忌。”杨荣说:“在那个时侯,只有方宾有贪污之名。”皇上立即回头问杨荣说:“当今贪污最厉害的是谁?”回答说:“没有比刘观更厉害的了。”杨士奇说:“风纪端正严明是用来约束百官的,风纪长官如果这样了,那么没有才能的御史就会效仿他,御史奉命巡查四方,那么不贤能的官员都会效仿他。”皇上叹息说:“除恶一定要从根本解决,不过如果罢免刘观,谁来取代他呢?”杨士奇说:“通政使顾佐清廉公正很有威严。”杨荣说:“顾佐担任京都府尹,能够禁止防范下属官吏(腐败),政治清明,革除了很多弊端。”皇上高兴地说:“顾佐竟然这样能干!”过了几个月,就下命让刘观去巡视河道,而让顾佐取代他,不久把刘观投进监狱。四年秋七月,户部呈上户口增减数字,皇上说:“隋文帝时期户口增长,自汉以来都比不上。议证者都认为当时一定有好的法度,只是因为隋朝统治时间不长,所以没有流传下来。其实未必这样。法律依存于人,理财是国家的大事,汉唐开始执政时制订的法律不能说不好,可是子孙征用民力纷纷兴起,耗费财政没有节制,国家不可能不衰败困苦。隋文帝能够勤劳节俭,足以使国家富庶,哪里只是因为法度呢?大概君王恭谨俭约,那么国家人口就会一天天多起来,财物赋税自然充足。”五年春正月,吏部上奏选拔征辟官员。皇上说:“精简授官,是使百姓安定的方法。唐尧、虞舜设置官职只有一百个,夏商官员翻倍,秦汉以来,设置官员增多,这是为什么呢?”近侍大臣回答说:“时代不同的原因。”皇上说:“唐尧、虞舜、夏商周三代,事情少,民风淳,不可比拟。唐太宗设定内外官七百三十员,距离古代不远,亦可效法。”近侍大臣回答说:“这需要君王内心清净,那么事情就少;事情少了,那么官员就可精简;官员精简了,那么百姓就安宁了。如果政务多而杂,小人因侥幸而当官或升级,那么吃官粮的官员就多了。”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文本二:评论说:(宣宗)即位以后,官吏称职,政治安定,法度修明,仓库充实有余,百姓安居乐业。明朝从兴起至此时历六十年,民心逐渐舒畅,国家蒸蒸日上,出现太平景象。 15.C【解析】这两句所揭示的诗歌主题不都是“人生易逝”,“怨极恨极”表达的是思念故人之情。 16.1.同:都是借景抒情,描写了傍晚时分广阔的楚天之景,(1 分)抒发离愁别绪,充满哀伤。(1 分)2.异:①柳词写想象之景,意境寥廓浩渺,描绘千里烟波,暮霭深沉;(1分)王词写眼前之景,意境绮丽柔靡,描绘楚天碧空,暮霞散绮,花瓣飘飞。(1 分)②柳词表达离人的无限凄楚与对前途的迷茫之情,(1 分)王词表达思乡怀人之情,韶华易逝之伤,流离漂泊之苦。(1 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境情感的解读和比较鉴赏的能力。要求从相同和相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条理清晰,能够结合文本分析。得分点落在意境、情感上,结合文本分析到位即可。如果没有文本分析,即使意境分析正确,也要酌情扣 1分。相关笔法如借景抒情、实写、虚写等,可以点出,但是不作为得分点。 17.(1) 金块珠砾 用之如泥沙 (2)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解析】本题 6 分,每空 1 分。第(3)小题要注意题干的情境指向,以及“唐诗”这一限制。 18.C【解析】前两空与前一句的“喜庆、热烈”照应,“雅俗共赏”与前面的“一处一处、一片一片中国红,在中国人眼里”照应,“图腾”与“文化”更搭配,“图腾”比 “标志”更能表现一种精神象征。 19.A【解析】句子有三处错误:第一处递进关系弄反,语境侧重强调“中国”,若是“世界”在后与后文也不衔接;第二处搭配不当,改“凝结”为“流淌”;第三处,排比句要与文段最后三个分句照应。 20.(1)运用了排比。(1 分)(2)效果:①形式上,都采用判断句式,三个句子排列较整齐;②内容上,从“华夏民族的血脉”“千年历史的厚重”“生活中珍贵的情怀”三个角度诠释“中国红”“中国年”的内涵,条理清晰;③情感上,表达对“中国红”“中国年”的深情赞美;④采用排比,节奏感强,气势磅礴,情感喷发,读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4 分,每点 1 分。) 21. B【解析】“不免”强调的是在某种情况下很自然地会出现一种结果,是一种比较客观的陈述;“难免”强调的是某种结果不容易避免,语意稍重,多用于规律性的情况,或表示解释、宽慰。此处文中不需要太重的语气。按照语意轻重的递进关系,应该先说“失之片面”再说“走样”。 22.(1)比较好的教育方法 (2)传授已有的知识(3)而今老矣 (每空 2 分,符合字数要求,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 分)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最佳立意】 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观察、分析、评价事物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立意解析】这是一道思辨性漫画材料作文。漫画上的两个人物站在不同的位置,为几段木头是三根还是四根,争得面红耳赤。漫画揭示了一个道理:立足点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判断也就不同。这启示我们:为人处世,不管评价事物,还是评判人物,都不能拘泥于一个角度,片面武断地下结论;要学习多角度看待、思考事物,学习换位思考,才能更全面的认识事物,更能了解事物的全貌和本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