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海南省2022届高三学业水平诊断考试(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3-16 17:26
海南省2022届高三学业水平诊断考试(三)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科幻文学不是脱离现实的精神飞地,其创作和繁荣仍然根植于深广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是特定观念文化的产物。历史与现实为科幻创作提供所需的素材,同时也提供其必需的问题关怀。科幻文学虽然多用科学的外衣包裹现实的问题,并通过虚构性书写将其放置在虚拟的时空维度进行重新审视、重新回答,但其现实性精神实质却一以贯之。现实性的底色让科幻文学超越“幻”的神奇而获得人类学学术考察的关键品质,即对真实性的诉求。值得注意的是,科幻文学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问题关怀,更呈现了创作者对于现实的深切思考,是一种有深度的文化书写。
使科幻成其为科幻的关键,一是科学的质材,二是想象和虚构,二者的结合构成科幻文学魅力的基础。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家伊瑟尔在《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一书中谈到:“文学的表现与再现功能使人类的超乎寻常的可塑性,自由伸展到了一个几乎没有边界的文化大背景之中……文学就变成了一种呈现‘可能存在’或‘可能发生’的纷繁复杂的各种事物的百花园。”
科幻文学充分体现了文学的虚构与想象特征,同时也将人类的虚构性本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人类将去何处,世界会有何种前途和命运,宇宙的规则和目的是什么……每一部科幻作品都试图提供某种形式的答案。2018年11月,刘慈欣在美国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获奖感言中谈到:“与人们常有的误解不同,科幻小说并不是在预测未来,它只是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就像一堆想象力的鹅卵。”和伊瑟尔一样,刘慈欣也将想象视为人区别于万物的重要本质,但他同时也强调想象本身的不确定性。虽然人类科技已经被证实在相当大的层面是对想象的落实,但想象自身却具有超越现实的规定属性:落实的想象已经不是想象,想象永远在现实之外以其超越、无限和对世界的反叛定义着自身。科幻文学作为真正虚构与想象的艺术,呈现了科技文明之下人类的理想、道德和欲望,这或许正是我们理解人类的最佳文本。
和其他一切文学品类相比,对科学的把握与呈现是科幻文学最为显著的品质。科学在科幻小说中,不仅是点缀和附庸,而且科学本身具有强大的叙事能力,是故事得以发生发展自圆其说的主要动力。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放大镜下,人类文明和人类自身前所未有地成为问题,迫切要求创作者和读者在共同的文学结构之下做出回应。所以,虽然文学创作中的科学书写并不一定是对科学理论的原样呈现,或许离真理相去甚远,但科学无疑构成科幻文学这一文学形式的根本,同时也是智能时代、数字时代的人类学研究不能忽视的文化文本。
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生命质态,同时也重塑人类的社会、文化和观念。科幻文学将这种影响最大化地表现了出来。以科幻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休眠技术为例,通过休眠人类可以穿越时间,超越生死,在不如意的情形下进入休眠状态,而在未来几百或几亿年后苏醒,从而摆脱必然规律的束缚带来迥异的人类故事。虽然现实中我们从未真正掌握时间,但科幻文学中人类往古来今直达未来,对时间的操控早已得心应手炉火纯青。和时间一样,空间在科幻文学中也呈现极其复杂的面貌。地心海底,一粒微尘,或者银河深处、宇宙之外都可以成为科幻驰骋的疆场。在无限的时间和无垠的空间中观照人类和文明,科幻文学给我们提供了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
(摘编自陈海龙《面向未来的文学和人类学——科幻文学:现实、虚构、想象三元合一》)
材料二:
光明悦读记者:科幻文学学者孟庆枢认为:“文学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审美表现和超越的思想,文学要与时俱进。”这与您曾指出的“一定要在变化当中去谈科幻”“科幻一定要阐述变化”的观点有许多相通之处。您能否谈谈科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科幻的本质?
刘慈欣:科幻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文学性描述,特别是对人在未来或者地球之外的超越现实时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科幻有一个特点,就是把现实中的人放到非现实的环境中。人们总认为科幻描写未来,就是在描写未来的人,描写在遥远太空中的人,就是太空人。其实并非如此,科幻描写的是现实中的人。
科幻是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特别是在想象的世界设定下的一种描述。科幻本身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体裁。科幻的种类是相当丰富的,而这些种类之间的差别也相当大。
就中国科幻小说而言,每个科幻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理念和创作方向。中国科幻在文学上的创作方向各不相同,有一些科幻作者可能偏重于传统技术性的科幻,描写技术奇观,描写未来技术的可能性,创造激发想象力的美学。有一些科幻作者则试图用更个性化、更文学化的视角,来描写技术对人的异化,对人的精神上的异化,对人的生理上的异化,以及对人的社会身份的异化。很难用一两句话去概括科幻作品的文学方向。
科幻文化一直在快速发展,正在向着影视、网络、媒体等多个方面转移。包括我们这样用文字进行创作的作家,我认为也应该努力把自己的文字创作进行转化,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努力将其转化为更现代的媒体表现,比如电影、电视等,媒体有更广泛的受众,更广泛的影响力,这个大趋势是明显的。
(摘编自《展现中国人对未来的想象力——刘慈欣谈科幻、文学与未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幻文学深深根植于历史和现实背景,是特定观念文化的产物,其实质在于展示科学技术的发展。
B. 伊瑟尔认为文学为人类发展提供了超乎寻常的可塑性参考,这种可塑性是指超越现实的可能。
C. 科幻文学看似描写的是未来的人或是太空人,但实际上他们与地球上的现实中的人别无二致。
D. 科幻种类繁多,千差万别,科幻文学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为读者呈现一个个不同的世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幻小说体现着科幻作家对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以及价值观念的深人思考。
B. 科幻文学中的科学技术可以是对真实科学理论的再现,也可以是科幻作家偏离科学真理的想象。
C. 想象是人区别于万物的重要本质,超越现实的想象可能成为现实,反叛世界的想象则不可能成为现实。
D. 科学的发展影响着人类未来社会的文化与观念的发展,科幻文学将以更多元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
3.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是一则人物访谈,访谈中刘慈欣主要围绕科幻与文学的关系和科幻的本质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回答有理有据,针对性强。
B. 刘慈欣认为科幻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对人在想象的世界的生存状态的描述,科幻一定要阐述变化,这与孟庆枢的观点是相似的。
C. 刘慈欣指出,由于科幻作家创作风格和理念的差异,中国科幻小说分为两种风格,即偏重于传统技术和偏重于描写人类的种种异化。
D. 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科幻作家要把自己的文字创作面向电影、电视等媒体进行转化,以收获更广泛的影响力。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所选用的论据的特点。
5. 第32届中国科幻银河奖通过科幻世界官方账号线上颁出,“最佳长篇小说奖”由谢云宁《穿越土星环》摘得。下面是该小说的简要介绍,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其作为科幻小说的特点。
花花公子路渐离有一个疯狂的星际梦想,他要追赶一颗彗星。没想到他乘坐的宇宙飞船发生意外,他被弹射出舱,在土星环里漫无目的地飘荡。人生的意外接踵而至,众叛亲离、无人救援、生存物资告罄……他成了一颗被人类遗忘的人体小行星。出乎意料的是,在土星探测器主控A·I·多丽丝的帮助下,原本必死无疑的路渐离以极低的概率活了下来。为求一线生机,路渐离登陆土卫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基因片段,制成了新型鱼苗,在拥有广袤海洋的土卫二上养殖鱼类,勉强生存。与此同时,多丽丝和航天公司正在制订营救方案。路渐离孤军奋战良久,几近生存极限,他能否等到救援飞船的到来?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灵犬有泪(节选)
梁晓声
一九七二年冬,按照上级命令,我们在乌苏里江边增加了一个哨所。守卫它的,是我们连的六名知识青年——我是其中的一个。
江边地带很荒凉,生长着灌木丛和杂草,野兔出没其间。我们套野兔,却没获得过一根兔子毛,套住的野兔被狗叨走了。雪地上清清楚楚留下的踪迹告诉我们,狗跑过江面,消失在彼岸的土堤后。土堤后是一个村庄,可以望见各式各样的屋顶。这一带江面不宽,早晨甚至可以听到他们那个村庄的鸡啼。毫无疑问,这条“强盗狗”准是苏联人的!它竟可恶地连我们的兔套也一块儿叨走了。
我们恨透了这条狗,发誓逮住它,惩罚它;不弄死它,也要弄它个半死。我们设诱饵,埋“子母套”。
一天傍晚,我们听到了狗叫声。当时大家闷坐火炉四周,正无事可做,无话可聊。狗叫声在我们内心引发了一种近乎亢奋的激动,同时跳起来,好像哨所里着火了似的,争先恐后冲到外面。
我们循着狗叫声跑到一片灌木丛那里,包围被套住的狗观看,大为开心。一条漂亮的纯种苏联猎狗。钢丝套子勒在它后胯上,勒入皮肉,仿佛就要将它的腰勒断了。
一个伙伴踢了它一脚,恨恨地说:“我们走,让它在这儿受罪吧!它不被勒死,也会被冻死,或者夜里被狼活活吃掉!”
另一个伙伴反对:“让狼吃掉?那未免太可惜了!弄回哨所去,宰了,够我们吃几天狗肉的!”
我们虽然都喜爱狗,但对吃狗肉还是很向往的。在长久不知肉味的情况下,对吃狗肉的向往就会超过对狗的喜爱。谁叫它叨走我们套的野兔,使我们的肠胃受到亏损呢?“好,听大家的!”班长终于发话,于是我们将它拖回哨所。一到哨所,马上分工:有人劈柴添火,有人化冰烧水,有人磨刀准备剖膛破肚,有人拌油盐酱醋调作料,有人剥蒜。
天,那会儿完全黑了下来,已看不清江对面的景物。土堤后的夜空时时闪烁着细小的火星,那是晚炊的烟霭。烧木柴,烟囱里冒出的那烟都会夹带着那种细小的火星。
忽然,我们听到江对岸有人呼唤,先是一阵老头的沙哑的呼唤声,接着,是一阵老妪的气急的呼唤声。“娜嘉!……”“娜嘉!……”“娜嘉!……”在这黑沉沉的宁静夜晚,隔江传来的呼唤声听得真切,因为真切,呼唤声中的焦急和不安,使我们不难领略。班长说:“娜嘉,这是苏联女孩名,他们在呼唤孩子。”他们呼唤孩子,与我们毫不相干。持刀的伙伴向我摆了一下头,我就走到外面去,将那条半死不活的狗拖进哨所。可它却突然叫了起来。呵,我从未听到过任何一条狗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发出那么悲哀的叫声。我至今一回想起这件事,那条苏联猎狗当时那种悲哀的叫声,犹在耳畔。
江对岸苏联老头和老妪的呼唤声更接近我们了,显然他们循着叫声,沿江对岸的土堤一面继续呼唤一面奔跑过来了。听呼唤声,他们是站在正对我们哨所的地方。在他们和我们之间,隔着冰封的乌苏里江,人的呼唤声和狗的应叫声,震颤着比冰封的江面要宽阔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夜空。
“娜嘉!……”
“娜嘉!……”
班长朝狗弯下身去,用刀去割钢丝套。好一会儿,才将钢丝套弄断,刀锋变成了锯齿。狗慢慢站了起来,有点疑惑地望着我们,本能的戒心使它不敢移动地方。它被套伤得很重,后胯毛脱皮绽,血肉模糊。
班长低声说:“医药箱!”我立刻拿来医药箱。他又说:“给狗上点药,包扎一下。否则,它的主人会非常恨我们的。”
我帮着班长毫不吝啬地往狗的伤处倒红药水,撒消炎粉,之后,又仔仔细细地给它缠了几圈药纱布。它竟非常温顺,一旦意识到我们不再想伤害它,便很驯良地听任我摆布它了。
班长在一张纸上写上几行俄文,写完,念给我们听。他写的是:我们并不想伤害你们的狗,希望它不再到江这边来。
我献出了一个牛皮纸信封,班长将这封“国际信件”让狗叨住。我推开哨所的门。我们望着那狗慢慢走了出去,消失在黑暗中……
新年前几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熄灭马灯,都已钻入被窝儿了,忽听有什么东西在外面扒门,紧接着是一阵狗的焦急的低鸣。“娜嘉!”班长赤脚蹦到地上,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门。果然是“娜嘉”!
“娜嘉!”“娜嘉!”我们也都纷纷掀起被子,蹦到了地上。“娜嘉”身后拖着什么,被门槛儿卡住了。班长赤脚从外面搬进来一辆小爬犁,“娜嘉”像我们的老朋友似的,逐个往我们身上扑,柔软的舌头不断亲昵地舔我们的手。爬犁上绑着一个小帆布口袋。班长打开口袋,我们愣住了——两只野免、一只野鸡、一瓶酒、一封信,还有一大包用旧俄文报纸包的什么。班长打开报纸——许多油渍渍的小饼,还是热的呢!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在中苏边界哨所的日子十分枯燥,只好选择套野兔来打发时光,却不曾想被“娜嘉”拖走。
B. “娜嘉”被拖回哨所后,“我们”马上劈柴烧水、分工合作,重在体现“我们”是一个团结协作、执行力强的集体。
C. 班长担心“娜嘉”重伤回去后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才迫不得已给它的伤口做了包扎处理。
D. “许多油渍渍的小饼,还是热的呢”,写出了苏联老夫妻对“我们”放归“娜嘉”这一行为的感激之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故事围绕“娜嘉”展开,从“娜嘉”拖走野兔开始,写到“娜嘉”受伤被抓,再到“娜嘉”被放归及最后“娜嘉”带来食物,始终紧扣“灵犬”二字。
B.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既写出了此地夜晚中村庄的悲凉,又契合了后文苏联老夫妻深夜寻狗的内心状态。
C. “好一会儿,才将钢丝套弄断,刀锋变成了锯齿”,写出了钢丝套的坚硬,也从侧面表现出班长在放开“娜嘉”时的急切心理。
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并以“我们”的边防哨所为集中场景进行叙事,通过这种紧缩空间的方式,使小说的情节既真实又紧凑。
8. 请简要分析文中“我们”对“娜嘉”的心理变化。
9. 本篇小说的情感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