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度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3-15 09:28
参考答案
1.A
2.A
3.D
4.举例论证。以“缅甸有些地方通过杀人来完成成人礼”“旧小说中的杀人祭旗”等为例,论证“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
对比论证。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对比,指出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5.在过去的乡土社会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是礼治。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但是现在出现“天价彩礼”,老法子无法应付新问题了(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或:“天价彩礼”的现象产生了消极作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应对不良习俗,这是法治。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礼由社会舆论所维持”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一第4段“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可知,社会舆论所维持的是道德。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所以它是依靠本能或天意而自动形成的秩序”表述有误,依据材料一第五段“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知,礼也需要受规律拘束,且B项表述强加因果。
C.“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可知,“过于崇拜、依赖传统,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只是原因之一。
D.“造成了人的畸形心理”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可知,“造成了”和“容易使人形成”不是同一概念。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论题是“礼”及“礼治”。
D.“行人过斑马线是“红灯停,绿灯行”;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必须停车礼让”属于“法”。不属于“礼”,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例证法。如材料一第一自然段中“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运用了举例论证来证明“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如材料一第二自然段中“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第三段中“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这两部分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有助于让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加深刻。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两则材料是从“礼治”角度,论述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从“法治”角度,论述了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同时明确“礼治”和“法治”的效力是不同的,特别是“礼治”所不能校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要用“法治”去规范治理。
(1)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一种约定俗成,人们自觉按照这种俗约去做,没有外界的强制和督促,这就体现了材料一中“礼治”的作用。
(2)而“天价彩礼”的出现,虽有其原因,已经严重背离的正常社会常规,甚至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当传统礼治不规范纠正这种行为时,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这就是法治。
(3)《民法典》适时出现,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有效地解决了高价彩礼问题,改变了依赖传统,因循守旧的陋习,推动了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
6.C
7.B
8.为小说的结局做铺垫,父亲外出打猎,说明孩子的病情不重。
设置悬念,宕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有悬念。
以次要人物的心情反衬主要人物的心情,使主要人物形象更突出,父亲打猎时心情轻松愉悦,衬托了小男孩的紧张恐惧。
9.小男孩发烧,认为自己会死,可见他处在内心恐惧的重压之下。自己生病不忘为父母关上窗户;得知自己发烧一百零二度,不让父亲陪伴,不让任何人进房间,怕传染别人。一整天静静地躺着,一直醒着,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待死亡降临。这些都体现了小男孩的优雅风度。面临绝境时关爱他人、沉着顽强、不失体面,这些优雅风度正是勇气的体现。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希望能引起父亲的重视,但粗心的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错。小男孩并没有暗示父亲,想引起父亲的重视,相反,他不断催促父亲离开,怕传染给他,“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消极等待、无能为力,使小说量现出忧郁基调,让读者倍感压抑”错。文中小男孩恐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地面对;小说结尾解除了小男孩的恐惧,让读者感到很轻松。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上看,“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荡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有悬念;
从人物塑造上看,“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父亲打猎的开心愉快,暗写男孩的孤独恐惧,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另外,父亲打猎的轻松愉快还暗示男孩的病情不重,为小说的结局做铺垫,“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结尾形成喜剧的效果。
9.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及鉴赏人物形象、主题的能力。
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筛选小说中和小男孩相关的情节进行分析。从全文来看,小说塑造的“小硬汉”形象主要是通过展现人物的言行来完成的。
“重压”在文中指小男孩发烧,认为自己会死,“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烧发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可见他处在内心恐惧的重压之下。
“优雅风度”指男孩面对死亡的态度。如开头“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自己生病不忘为父母关上窗户;“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得知自己发烧一百零二度,不让父亲陪伴,不让任何人进房间,怕传染别人;“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天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一整天静静地躺着,一直醒着,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待死亡降临。
小男孩的勇气体现在面临绝境时关爱他人、沉着顽强、不失体面,这些优雅风度正是勇气的体现。
10.A
11.C
12.D
13.(1)祖逖派韩潜和冯铁在汴河上截击,把这些粮食都缴获了。
(2)祖逖死后,后赵屡屡侵犯黄河以南,梁州、郑州地区的形势又变得动荡不安。
14.为祖逖修葺祖父、父亲的坟墓;发送文书,请求互市;斩杀叛臣,送上首级。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晋朝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人人想着奋起反抗,大王您如果能够任命将领,派出军队,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人!
“人”是下句“思自奋”的主语,应在“人”前断开,排除BC;
“郡国”是“豪杰”的定语,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感激,文中指感动奋发”错误,由“又闻将有内难,知大功不连,感激发病”可知,此处的“感激”指受到很大刺激。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他嫉妒戴渊的才能”错误,原文是“豫州刺史祖逖以戴渊吴士,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雍容统之,意甚怏怏”,没有嫉妒戴渊,是认为他没有远大的抱负和远见卓识,并且前来坐享其成。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使,让,派;邀击,截击;邀击于汴水,状语后置句;获,缴获。
(2)既,……之后;寇,侵犯;骚然,动荡不安。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后赵王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可知,后赵王担忧祖逖的进军,所以为祖逖修葺祖父、父亲的坟墓;
由“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可知,后赵王写信给祖逖,请求进行往来贸易。
由“后赵王斩之,送首于逖曰:‘叛臣逃吏,吾之深仇。将军之恶,犹吾悉也。’逖深德之”可知,后赵王斩杀了叛变的臣子,并送去了他的头颅。
参考译文:
祖逖,字士稚,是范阳道人。晋愍帝建兴元年,左丞相司马睿任命他为军事顾问。祖逖居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现在晋朝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人人想着奋起反抗,大王您如果能够任命将领,派出军队,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人!”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武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于是驻扎在淮阴,起炉炼铁,铸造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晋元帝大兴三年夏六月,祖逖手下的将领韩潜和后赵的将领桃豹,分别据守陈川的旧城,双方相持了四十多天。祖逖让人用布袋装满土,就像装满了米的样子,派一千多人搬运到台上。又安排几个人去担米,(假装很疲劳的样子)在路上歇着,桃豹的部队果然追赶上来,(这些挑米的士兵)都丢下担子逃走。桃豹的部队已经饿了很久,得到这些米,以为祖逖的粮食很多,士兵都能吃饱,因此更加胆怯。后赵的部将刘夜堂用上千头驴运粮送给桃豹,祖逖派韩潜在汴河上截击,把这些粮食都缴获了。祖逖在军队中和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对部属慷慨,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是抚慰安置新近归附的兵民,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贱的人也施恩礼遇去结交他们。祖逖训练士兵,积蓄粮食,为收复黄河以北的失地做准备。后赵王石勒为此忧患,于是下令让幽州守吏为祖逖修葺祖父和父亲的陵墓。然后写信给祖逖,要求互通使节和开放贸易。祖逖不回复他的信,但是听任双方来往贸易,因而获取了十倍的利润。祖逖的牙门童建杀死新蔡内史周密,投降后赵。石勒将童建斩首,把首级送给祖逖说:“叛臣逃吏,是我深以为恨的。将军憎恶的人,也是我所憎恶的。”祖逖深为感动,从此凡后赵叛降归附的人,祖逖都不接纳,禁止众将侵犯、攻掠后赵民众,两国边境之间,逐渐得以休养生息。
四年秋七月甲戌,任命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八月,豫州刺史祖逖认为戴渊是吴地人,虽具有才能和名望,但没有远大的抱负和远见卓识;而且自己披荆斩棘,收复河南失地,而戴渊却从从容容,突然前来坐享其成,心中怏怏不乐。又听说国家将有内乱,知道统一北方的大业难以成功,受到很大刺激,引发了重病。九月,死于雍丘。豫州的男女百姓都像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谯国、粱国之间都为祖逖建立祠堂。祖逖死后,后赵屡屡侵犯黄河以南,梁州、郑州地区的形势又变得动荡不安。
15.B
16.诗人借云寄意,望月怀乡,含蓄地抒发了有家难归的郁闷之情;
借用祢衡刺字漫灭的典故,抒发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情;
尾联写前程似“烟水”般渺茫,诗人无奈滞留他乡,抒发前途迷茫之感。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三四两句写诗人眼前所见”错误。“梁园路”并非诗人眼前所见,当为想象,意思是说故乡远在天边。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万里风来地,清江北望楼”意思是“迎面吹来的风似乎从万里之外的故乡吹来,我站在高楼上眺望远方”;颈联“云通梁苑路,月带楚城秋”意思是“云彩浮动似乎通向远处的故乡,月照楚地,带着浓浓秋意”。诗人于月夜登高怀远,借云寄意,含蓄地抒发了有家难归的郁闷之情。
颔联“刺字从漫灭,归途尚阻修”意思是“那名帖上的字已经渐渐淡去,而归途茫茫”。诗人借用祢衡刺字漫灭的典故,抒发了仕途坎坷之意;“阻修”,意为阻隔又遥远。官场不得已,而归途又漫漫,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情。
尾联“前程更烟水,吾道岂淹留”意思是“前程就像‘烟水’一样飘渺迷茫,我的归程怎能就此滞留呢?”诗人把前程比作“烟水”,表达了前途迷茫的感慨和滞留他乡的无奈。
17.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舫、唯、腊、豚。
18.C
19.D
20.A
【解析】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惶惶不安”,内心害怕,十分不安。“芒刺在背”,原义是像芒和刺扎在背上,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此处语境为“经常处于……中”,故用“惶惶不安”更恰当。
第二空,“毫不犹豫”,形容人在处理事情上非常果断,没有片刻迟疑。“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毫不犹豫”强调动作的果断,而“不假思索”强调做事前不经过“想”的环节。
根据上下文看,此处应该是强调人们在对老人采取任何做法之前需要慎重地思考,故用“不假思索”更合适。
第三空,“摒弃”,舍弃。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抛弃一些东西,也形容思想上的抛弃、丢弃。“扔掉”,丢掉。
二者的区别在于“摒弃”为书面语,“扔掉”多用于口语,故此处用“摒弃”更合适。
第四空,“力所能及”,指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内所能做到的。“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此处强调老年人可以做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故用“力所能及”。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根据括号内的句子和下文的关系,其内容应该作整个句子的主语,从意思上看,应是陈述老年人精神上的孤独寂寞,而A、B两项的主语都是“老人”,故可首先排除;
再比较剩余两项,C项将喻体提前,只强调了孤独寂寞像毒蛇,不如D项更强调孤独寂寞像毒蛇一样在老人身旁更贴合语境,故选D项最恰当。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搭配不当,“降低……孤独寂寞”动宾搭配不当,把“降低”改为“减轻”;二是成分残缺,“社会改变老年人的观感”介词残缺,应是“社会改变对老年人的观感”。
C项,后半句不合逻辑,应先说子女的做法,然后说社会的做法。
故选A。
21. 它可能变得无害 总是有输有赢 还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力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处根据“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填入“它可能变得无害”;第二处根据“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填入“总是有输有赢”;第三处根据“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填入“还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力”。注意字数的限制。
【点睛】
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2.原文运用细节描写,“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听不见声音”视听结合,通过看见开口而听不见人声,更生动地写出黄河壶口瀑布声势浩大,比“震耳欲聋”更具感染力。“黄色的旋涡”“上升”“下降”等词是视觉描写,写出水雾的上下动荡,也写出人的错觉,更形象地表达了“眼花”的具体感受,让人如身临其境,自然更富有表现力。采用侧面衬托的手法,通过人的反应来衬托壶口瀑布声音的巨大。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运用细节描写,如“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听不见声音”,“耳朵渐渐聋了”是听觉,“只能看见对方开口”是视觉,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烘托声音的巨大,多感官综合,不仅“震耳欲聋”,也掩盖住了渺小的人声,比“震耳欲聋”更具有感染力。
说“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这既是写水雾不断弥漫飞腾的动态,又巧妙地营造出一种错觉,“旋涡”可见眼花缭乱甚至头晕目眩,分不清是上升还是下降,形象地写出“眼也渐渐花了”的具体感受,更突出满眼皆是水雾带来的迷茫感。
改写句子中直接描写声音的巨大,而原文这段描写主要通过人的感受,如眼睛看得见张口却听不见说话,眼睛花了等来衬托壶口瀑布气势恢宏,声响巨大的特点,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原句效果更好,能给人更强烈的感受。
23.例文:
热血洒芳龄,守土济苍生
青年是国家簇新的理想,是祖国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是刷新的雪白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身为“00后”的我,在被守护中终将成为世界的守护者,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愿以奉献之我、奋斗之我、无畏之我书写一个守护者的担当,热血洒芳龄,守土济苍生。
心存黎元,道济天下,以奉献之我,做国之守护者。
海子曾饱含深情地写下“众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甘做一名国之守护者,便如这火散发光与热,温暖你我他。不能忘,脱贫攻坚战场上,青年扶贫干部黄文秀愿做百色山最美红霞,最终献身洪流,将青春永远雕刻在不朽的祖国事业上;不能忘,疫情防控战场上,青年护士争分夺秒救人,剪断秀美长发,无声写就奉献品质。吾辈青年,当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书写奉献之我,心存黎元,护国护民,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不畏不惧,砥砺前行,以奋斗之我,为国之守护者。
李大钊说过:“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甘做国之守护者,怎能缺少一股子野蛮生长的韧劲?且看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徐澳门凭借着日复一日不懈锤炼,战胜了障碍,终为祖国守护住了技术领域的荣光;再看四川木里二十四名无畏的年轻消防员,以彩虹般逆行的身姿激扬起火线上的青春力量;又看身残志坚的学子魏祥,战胜身体的残缺,考取清华大学,走上了为国添砖加瓦的征程。“00后”的我们就当如此,惟其艰险,更显勇毅。以奋斗之我,护佑祖国。
奋击拼搏,锤炼本领,以无畏之我,做国之守护者。
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00后”的我们当有“上九天揽月,以辣手入世;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的襟怀,专注锤炼自身本领,方能大展身手,大有可为。如青年院士刘明侦,锤炼科学本领,投身国家科研事业;村官大学生秦玥飞,在耶鲁攻读炼就过硬本领,更好为民服务。吾辈当用奋斗的画笔书写梦想的华彩,用有力的双手奏响守护的乐章。以无畏之我,为国守护。用内心澎湃着的激情谱就护国的青春之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躬逢盛世,这是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我们的责与任。“00后”,以热血洒芳龄,守土济苍生,与时代同频共振,和祖国同心同仁。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由两方面组成,第一部分是写作材料,第二部分是情境任务。
1.审材料。
三则材料由三条名言组成,材料一强调新时代青年应当有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心,应当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材料二强调青年与奋斗的关系;材料三强调有“大功大名”之人当先于小事入手。三则材料的共同对象为“新青年”,然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强调青年应有之姿态。
2.审任务。
题目设置了写作情境,具体为:写作身份是“青年人”;写作背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写作内容是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立意】
1.青年有志气,骨气,底气;
2.青年应持德坚守,不断奋斗;
3.青年应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