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3-13 16:31
参考答案
1. D 2. C 3. C
4. 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观点鲜明;②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提出“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的中心论点,第二、三、四段分别从文学的真实性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艺术逻辑具有灵活之处以及艺术逻辑最终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回扣论点,提出希望。③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论据典型,有说服力。(如果没有具体事例,可酌情给分 5156edu) (评分标准:每点2分)
5. 《孔雀东南飞》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鸟双飞,这种处理虽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2分)但表现了人们对封建家长制的抗争,对婚姻自主生活的向往,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文学的真实”。(2分)(评分标准:每点2分)
【解析】
【1题详解】A项,“如实”错,原文有“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这些都表明,“如实”反映真实生活不正确。
B项,“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错,原文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可见选项说法错误。
C项,“作者所见所历”错,原文有“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2题详解】C 项,“因此十分流行”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但是并为提到这类作品流行的原因。
【3题详解】C项,选项表述的项羽的结局是历史上真实的结局,没有经过艺术加工,是“历史真实”。不能体现“文学的真实性”。
【4题详解】材料二共有五段。第一段提出了中心论点:“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 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第二段从“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的角度对论点进行论述,并举了《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这些例子来证明。第三段从“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艺术逻辑”更“灵活”的角度对论点进行论述。第四段从“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的角度论述,并举了杜丽娘、孙悟空、贾宝玉为例来论证。第五段回扣论点,指出“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
可见,这段文字运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采用例证法,使论证严谨周密,有说服力。
【5题详解】《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首先考生要找到“文学的真实性”指什么,材料二有“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由此可见,“文学的真实性”可能不符合现实生活的“真”,但一定能够反映“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而《孔雀东南飞》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鸟双飞,这种处理虽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表现了人们对封建家长制的抗争,对婚姻自主生活的向往,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文学的真实”。
6. B 7. A
8. (1)运用双关:表层意指的是歌名,深层意指的是老头儿孤独凄楚的境遇和善良美好的内心。
(2)歌曲在文中先后几次出现,有串连故事情节的作用。
(3)标题暗示了老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彰显主题。 (评分标准:每点2分)
9. (1)正面描写,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铜牛整体形象,身上的气孔、铸痕、腿和向前冲去的姿势。再细微描写牛的局部特征,反复铺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侧面描写。通过老人的感受来写铜牛。从铜牛的身体、姿势,老人都感到了无穷的力量和强大的生命力。
(3)正侧面结合,作者用如墨如泼,通过对铜牛的描写,不仅让老人有了生活的勇气,更启示读者:残疾只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残疾人值得社会尊重和支持,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
【解析】
【6题详解】B.“也暗示老人想早日得到解脱”错误,由原文“远处的村落里,大喇叭唱着,‘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这是一支洋歌;老头儿在竹竿的顶端罩了一把雨伞。每逢雨天他就这样。那只纸叠的小风车儿在灰暗的雨伞下面默默地转着,就像那支歌,老头儿也快会唱这支歌了”可知这里前后照应。暗指玫瑰即便“孤独”,但依然绽放。寓意生命的顽强,是主人公生存状态和内心状态的形象写照。从老人听到歌曲到会唱,体现出歌曲感染了老人,他是孤独的,但顽强不息,也渴望得关爱,而不是选项中说的解脱。
【7题详解】
A.“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错误,文中的“雨”和“路”衬托了孤寂凄凉感,但本文的基调并非悲伤,结合题目和结尾“老头儿也快会唱这支歌了。一列客车隆隆地开过,车窗里的灯光照亮了那只小风车儿。小风车儿在夜风里转着,像一团红色的雾,像一朵玫瑰”分析,人生虽然艰难,但无论如何都要迎难而上、顽强面对、努力活着,标题“夏天的玫瑰”暗示了老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彰显主题。
【8题详解】
①浅层含义:由原文“‘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这是一支洋歌”可知夏天的玫瑰是歌名。再由原文“‘……我不愿看你继续痛苦、孤独地留在枝头上……我把你那芬芳的花瓣,轻轻散布在花坛上……’”老头儿也快会唱这支歌了;小风车儿在夜风里转着,像一团红色的雾,像一朵玫瑰”可知老人凄苦,又善良的一面,和文章主题相呼应。
②故事情节上:由原文几次出现夏日的玫瑰,由原文“第一次‘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这是一支洋歌;第二次……所有她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再也没有一朵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第三次……我不愿看你继续痛苦、孤独地留在枝头上……我把你那芬芳的花瓣,轻轻散布在花坛上;第四次……小风车儿在夜风里转着,像一团红色的雾,像一朵玫瑰。这几次的出现,几乎是串起了文章的情节,所以可以算作线索,串联起故事情节。
③人物形象上:几次玫瑰花的不同形态的生长,也预示着老人形象的展现,从可爱伴侣的凋谢死亡,到不愿看到孤独的在枝头上,再到像一团红色的雾,都暗示着老人的生活状态,标题暗示了老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彰显人性美和人情美。
【9题详解】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铜牛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其在主人公心目中的分量充分显示了主人公的生命状态和精神品质。
正面描写:①原文说“就是这样一只牛!尖利的犄角、高耸的肩峰、粗壮的腿,一身漂亮的肌肉,向前冲的骄蛮的姿态”,这里用短句强调铜牛的形象。用语简洁,劲道十足,更突出老人对铜牛的渴望。②再由原文“他每天都要到城里去卖小风车儿,每天都这个时候回来。牛身上布满了粗糙的气孔、绿锈和凹凸不平的铸痕,老头儿总觉得那是些伤疤。他早就想买这只牛,牛的高高隆起的肩峰一直吸引着他。吸引他的还有牛的四条结实的腿和牛的向前冲去的姿势”可知细致描写铜牛的外形和姿态,交代铜牛吸引老人的原因。
侧面描写:①由原文“可他一觉得高兴,就又想起了那个孩子”可知承接上文老人买到铜牛后的高兴心理的情节,侧面引处老人对孩子担心的情节;②再由原文“他让自己不去想这些事,又欣赏起他的铜牛来。还有这牛尾巴,甩得多有劲!他用手指尖捏捏牛尾巴,仿佛能觉出它的弹性。他想买这只牛已经很久了”可知借写铜牛转移注意力,由孩子的事转移到铜牛身尾巴上,感受到了生命的韧性。③再由原文“牛身上每一块绷紧的肌肉都流露出勃勃的生气和力量,每一条涨鼓的血管都充满了固执和自信,每一根鲜明的骨头都显示着野性的凶猛,使人想到一只被它顶死的老虎,想到它被老虎咬伤的地方淌着粘稠的鲜血,想到它冲向对手时发出的暴怒的咆哮,想到它踏在老虎尸体上时那傲视一切的眼神,它晃着那对刀一样的犄角,喷着粗气,在荒野上飞奔狂跳……”可知铜牛的外形和老人的心理描写相结合。由实到虚,由形到神,想象丰富,描写生动细腻。也说明铜牛的“生气和力量”“固执和自信”深深地感染了老人。
10. B 11. B 12. B
13. (1)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疾苦,尚野提议:“水利有既成之法,应该隶属有关官员,不应该再设置河渠官。” (评分标准:隶:隶属;有司,有关官员;置,设置各1分,句意1分)
(2)学习没有收获,仅仅追求华丽的辞藻,如果拿着钱买水,所得有限,能够自己凿井和泉来汲取水,那就用不尽了。 ( 评分标准:事,追求,谋求;汲之,汲取水,打水;胜,完,尽。各1分,句意1分 )
14. 原因:因为他给了许多人便利和优裕。结果:他认为现在刚刚开始推行这种选官方式,希望将来的人能学习诗书、懂得礼义。人们听了他的说法,都心悦诚服。(评分标准:原因1分,结果2分)
【10题详解】“迁”是动词,主语是“尚野”,宾语是“国子助教”,“诸生”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国子助教”和“诸生”之间要断开,排除AC两项;“幸”是动词,指君王到某处,宾语是“上都”,动宾后要断开,且“丞相”是指哈刺哈孙,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句意:大德六年,迁任国子助教,入住值宿宫禁、担任警卫的诸生,每年跟随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开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学来教导诸生,仍旧铸造印信给他,上都分学从尚野开始。
【11题详解】
B项,“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中“文中指前者”错误,文中的“处士”应是指后者,即未做官的士人。
【12题详解】
B项,“尚野……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错误,结合文中“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可知,应该是朝廷派遣使者来询问百姓疾苦,不是尚野派遣使者询问。
【13题详解】
(1)隶:隶属;有司,有关官员;置,设置各1分,句意1分)
(2)事,追求,谋求;汲之,汲取水,打水;胜,完,尽。各1分,句意1分
【14题详解】
从题干要求来看,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尚野试用荫补官时为什么有人批评他”,考生需要找到尚野试用荫补官的做法,以及有人批评的理由,如文中说“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由此可知,尚野试用荫补官时太过宽容,给了很多人便利。
第二个问题是“结果怎样”,考生需要找到尚野对于自己这种做法的解说以及人们的反应,如问中说“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从尚野的解释里可以看出,尚野之所以宽容是希望将来的人能学习诗书,懂得礼义,人们听了他的解释,都是心悦诚服。
参考译文:
尚野字文蔚,他的祖先是保定人,搬迁到满城。尚野幼年的时候非常聪颖,祖母刘氏花巨资帮助他就学。至元十八年,凭借处士的身份被征召担任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任兴文署丞,出京担任汝州判官,廉洁耿直有所作为,宪司多次推荐他。二十八年,迁任南阳县尹。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使它们被拖延搁置起来,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改任怀孟河渠副使,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疾苦,尚野提议:“水利有既成之法,应该隶属有关官员,不应该再设置河渠官。”事情上报到朝廷,河渠官一职就取消了。大德六年,迁任国子助教,入住值宿宫禁、担任警卫的诸生,每年跟随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开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学来教导诸生,仍旧铸造印信给他,上都分学从尚野开始。不久尚野升任国子博士,教导学生先教导经学后教导文艺,常常对诸生说:“学习没有收获,仅仅追求华丽的辞藻,如果拿着钱买水,所得有限,能够自己凿井和泉来汲取水,那就用不尽了。”当时没有建学舍,尚野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来推行教育。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尚野担任太子文学一职,有很多益处,当时跟随宾客姚燧、谕德萧渼进东宫见仁宗,仁宗给他厚于常规的礼仪。至大元年,被授予国子司业一职,近臣上奏把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皇帝已经认可近臣的上奏,尚野说国学和府学杂设在一起,不符合礼制,此事就被停止了。至大四年,授予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朝廷下诏让尚野到吏部任职,试用荫补官,尚野对此很多都是宽容优待的。有人责怪他太过宽容。尚野说:“现在刚设置这一法规,是希望将来的人能够熟读诗书,懂得礼仪罢了,不一定非要当前就取得成效。”众人才信服。皇庆元年,尚野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尚野改任集贤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延祐二年夏天,尚野上书称病回归满城,四方来求学的人很多。延祐六年,死在家中,终年七十六。被赠予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的称号,并被追封上党郡公,谥号文懿。尚野性格通达明敏,志趣正直远大,侍奉继母凭借孝心而出名,文辞典雅,文章以理作为标准。
15.A
16.①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杭州的上元节“明月如霜”“帐底吹笙”,繁华热闹,而密州“火冷灯稀”,仅有的鼓和箫也是为了祭祀。②作者仕途不顺,感人生衰老失意。“山城”远离中央朝廷,作者被调到此地为官,感到失意落寞。③心怀人民,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密州的上元节十分清冷,作者看到人们无心热闹,心祈求丰年,为人民生活困难倍感心酸。(评分标准:每点2分)
【解析】
15. 【解答】
A.上片写“钱塘”的上元节,热闹非凡,钱塘是杭州,不是密州。下片写密州上元节,突出冷清。
16. ①对杭州的思念之情。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诗人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渲染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②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③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和对“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比起自身境遇,更让诗人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诗人在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17、(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给分)(评分标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
18.D
解析:上苍馈赠:上天的赐予。自然景观: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第一处应选择“上苍馈赠”,与“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相应。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绚丽夺目:指建筑装饰或灯光等颜色艳丽多彩,灿烂夺目;或指耀眼,因超群出众而使其他所有的都黯然失色;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第二处,由于“姹紫嫣红”指各种各样的花,与“光彩”不搭配,不合语境,所以选择“绚丽夺目”。了然于胸:指心里明白,一般与人搭配;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第三处,“构想”不能与“了然于胸”搭配,且用“喷薄而出”来比喻领导者们的构想像太阳涌出地平线一样,化无形为有形,形象恰切。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波涛汹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第四处,从“伟业”的角度看,只能选“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波涛汹涌”用于描写波涛,没有比喻义。
19.D
解析:画线句子的语病:(1)“不(再)愿……而是……”不搭配,应删去“而是”,排除AC,(2)口号应使用双引号,这样表意会更清楚。修改恰当的只有D。
20.①借代:“用双脚丈量”代指行走奔波,实地观察调研,体现领导者的实干精神。
②比喻:以“面纱”比喻掩盖康巴真实秀丽面目的东西,“揭开面纱”比喻实探真容。
③拟人:“养在深闺的靓丽景点”,把靓丽的风景写成养在深闺的女子,形象生动,写出旅游资源深藏山中不被人知晓的特点,引人向往。(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2点5分,只答修辞未作分析的最多给2分)
解析:“只有用双脚丈量,才能探明它们的价值”意思是“领导者只有实地考察调研,才能探明康巴山山水水的价值”,作者采用了借代的修辞,用具体代抽象,“用双脚丈量”代指行走奔波,实地观察调研,体现领导者的实干精神。“才能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是比喻,“面纱”是喻体,以“面纱”比喻掩盖康巴真实秀丽面目的东西,“揭开面纱”则比喻实探真容。表达生动形象。作者说靓丽风景“养在深闺”里,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靓丽的风景写成养在深闺的女子,“女子”体现其美丽,“养在深闺里”则写出了旅游资源深藏山中不被人知晓的特点。
21、①特别强调全身各器官的协调性
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户外运动太少
③运动前要先做好准备活动(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2、冰雪运动愉悦身心抵抗抑郁(3分)
23、两则材料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表现两位运动员对自己从事的运动的热爱与超越自我、超越极限的精神,不同之处在于一成一败,所以可以据此确定立意:
1、勇于超越极限的人都值得我们认可和敬佩,无论成败。
2、勇于挑战自已、超越极限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这种品质值得赞美,不分国界。
(评分标准:平均分43分,偏题控制在36--39分,跑题的35分以下)
【优秀素材】
1. 比赛不是为了打败其他对手,而是做到自己的最好。——谷爱凌
2.人生没有极限,敢于挑战,就没有不可能。
3、体育精神就是要抓住一切机会冲击极限,这也是竞技体育比赛的魅力所在,突破自己比拿奖牌更重要。
【参考素材】
珍视那些无关奖牌的热爱与超越
10日的冬奥赛事,虽无金牌入账,但精彩迭起、感动满满。我国选手金博洋在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自由滑比赛中以赛季最好表现获得总成绩第九名,央视解说员大赞:“金博洋战胜了金博洋!”日本选手羽生结弦以突破人体极限的4A跳开场,尽管落冰时摔倒,但这“把自己所有的荣耀、所有的辉煌,放在历史车轮之下”的奋力一跳,定格成冬奥赛场最令人动容的瞬间之一。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意味着奥运的意义不仅是“比拼”,更是“超越”——超越对手、超越自我、超越成败。在北京冬奥会好多场赛事中,我们都见证和惊叹于“超越”的力量。谷爱凌选择“从未展示过的向左偏轴转体1620”的超越,武大靖“从追赶者到冲刺之王”的超越,美国老将肖恩·怀特“最后一舞绝不保留”的超越……这种超越,无关奖牌,源于热爱。
超越奖牌,不仅是运动员的事。本届冬奥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成功者引发喝彩,失败者也收获掌声,这不仅是观众的礼貌和风度,更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共鸣。当我们愈发以“平常心”看待比赛成败,运动员们也越能摒弃“得失心”去享受比赛本身。中国小将高弘博带伤参赛,第一轮拿到全场最低的15分,却“笑得比第一名还开心”,网友纷纷为他的坚毅和坦然点赞;苏翊鸣憾失金牌,连裁判长都承认“打错分了”,他本人和公众却能平静面对争议。平和、淡然的心态,不只是对本国运动员,对国外运动员亦是如此——不光超越了金牌,还超越了国籍。
比赛进行到此刻,如果突然来个“冬奥知识快问快答”:我们拿到了多少枚金牌?不知有多少人能脱口说出正确答案。曾经,一块奥运金牌承载了国人太多太多的期待,我们为之付诸全力,为它流泪,也为它狂喜。而今天,“奖牌榜”已经不再占据奥运会“C位”的全部。比起奖牌,人们越来越关注体育精神和运动之美。运动员们挑战极限的勇气,观众们理性宽容的心态,是比奖牌更美的风景,真实而动人的体育精神之光,也折射出国家和国民的自信和底气。
当“金牌”不再成为运动员不可承受之重,他们就更能坚守热爱、追求卓越。金博洋“我滑的是我自己”,虽与奖牌无缘,仍无悔于挑战自我;羽生结弦“有了4A,才能如此生气勃勃地活着”,选择4A早已无谓成败;谷爱凌“特别热爱滑雪,每次滑雪都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无论成功失败,她都笑着面对。这种超越,是对热爱的最佳诠释。
“你知道一百米最迷人的地方是什么吗?当你全速跑起来的时候,你的世界里就只剩下你和那个终点”。金牌只有一个,天赋无法复制,然而热爱人人皆可拥有。不负热爱、超越自我,每个人都能踔厉奋发,一起向未来。
最后一跳冲击高难度:赛场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首钢大跳台、云顶滑雪公园。不同的赛场,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和苏翊鸣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最后一跳,冲击此前没有达到的难度。
从来没有在正式比赛中拿出来的动作,为什么要在此刻尝试?
“最后5分钟才决定用这个动作挑战自己。不是为了滑得比别人好,而是想滑出100%的自己,让世界看到我的比赛。”这是谷爱凌的回答。
苏翊鸣说:“这份自信来自日复一日的锤炼,也来自祖国的支持。我17岁,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没什么可担忧的。”
勇于挑战自我,用拼搏去打破曾经的“不可能”。他们的这份自信洒脱,也在激励更多青少年去面对挑战。“我想让她们感觉,‘如果她能做到,那我也能做’。”谷爱凌赛后这样说。
接下来的比赛,谷爱凌和苏翊鸣将互换场地。“加油小鸣,他是非常优秀的运动员,就像我弟弟一样,相信他能表现得很好。”谷爱凌和苏翊鸣已相熟多年,细心的网友还发现,两人小时候就曾在一部讲述滑雪少年的纪录片中一同出现。
拼搏成就自己,也让选手之间惺惺相惜。谷爱凌赛后第一时间上前安慰伤心的对手——世界排名第一的法国队选手苔丝,苏翊鸣则向同登领奖台的两名加拿大队运动员送上祝贺:“他们都是我的偶像,能够和他们一起站上领奖台,十分荣幸。”这同样是体育精神的体现,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过程中,让彼此“更团结”。
“要在冬奥会上展现最佳状态”“争取每一场比赛都做到最好”……冬奥赛场的激烈较量,激发着中国运动员的拼搏心、报国志。赛场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在拼搏中砥砺成长,在奋斗中实现梦想,正是选手们在赛场上传递出的信念。
“北京冬奥会的奖牌,是我最想要的成人礼物”,这是苏翊鸣的心愿。他的成长,不仅因为这枚奖牌,更是因为这段经历。
在挑战中,一代代冰雪运动员接续成长。拼搏中,他们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也在成就中国冰雪运动更远大的未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