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省2022年六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2-20 17:40
2022年高三湖南省六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在材料第一段,原文只说“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而非“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B项,由第3段原文“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可知,其他学科只是不负责授与和训练,并未讲涉及这两项内容的问题。D项,由第4段原文“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可知,教师应先让学生设法理解揣摩,再给予帮助教学,而且不需要教师对教材一篇篇地讲解。)
2.B(由原文第2、3段可知,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即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终极点在“行”,即养成写作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3.D(“写作时要慢中求快,快中求稳,切不可灰心”,材料二中的观点并未提及。)
4.材料一围绕“学习国文”的话题,从学习国文的必要性、学习国文的目标到获得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的途径,逐层进行论述,纵向展开,并运用举例、对比的方法加以阐释。
(“必要性(或原因)”1分,“目标(或内容)”1分,“获得途径(或方法)”1分,“纵向展开(或层进式)”1分,共4分。)
5.①教材是学生得到阅读写作知识、养成阅读写作习惯的凭借。(或:要让学生试着从对教材的理解揣摩中得到阅读写作知识,在学生不得其解时教师给予帮助。)
②学生阅读与写作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历练,单凭一部教材是不够的。(或:在教材以外再多读其他的书,用研读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多写。)
(每点3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D(A项,“小卿内心抱怨母亲把她独自留在家中”错误,小卿不愿相信自己母亲已死才烧毁照片的。B项,“我”的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显得特别艰难,是因为他认出照片中的战友,情感复杂。C项,“骄傲于师傅的画技”错误。“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隐晦地表达画者的情感和被画者的美好。)
7.B(“直接”错误,此处是通过舅妈的数落侧面表现人物。)
8.①小卿毁掉第一次画像,师傅烧毁第二次画像,画像最终没有完成。
②革命形势复杂危险,为保护战友及其家人,画像不能完成。
③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画像没法完成。
④一幅画像无法完成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
(每点1分,共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揭开谜底,让情节合理化。女孩的孤苦身世、离奇失踪的画稿、一反常态的作画过程、师傅的消失不见等,都是前文设置的悬念,而结尾一张照片的出现,才让读者弄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明白事情真相。
②表现革命者的精神气概与牺牲精神。纪念堂中照片上四人的笑容,突出了革命者意气风发的精神气概;烈士墓中的一顶帽子,表现了革命志士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③彰显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主题。先烈们有的仅留一张照片,有的仅剩一顶帽子,甚至连姓名都难为人知,结尾落笔于此,缅怀与铭记之意可见。
④激发读者情感体验。将历史的激荡和精神的崇高具象为一张照片和一顶帽子,于细节中见宏阔,于无声处听惊雷,带给读者巨大震撼,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每点2分,答到其中3点给满分。学生若答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以小见大”等方面,均可给分。)
10.A(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
11.B(唐代三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副职。)
12.B (李穆是宋朝的大臣,“朝廷甲兵精锐,物力富雄”指的是宋朝,“应考虑恢复实力”的概述错误。)
13.(1)南唐主亲笔上疏请求遣送从善回国,太祖下诏书安抚,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手:亲笔。疏:上疏。优诏:下诏书安抚。三个翻译要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
(2)起初,曹彬讨伐江南(临行的时候),太祖对他说:“等到你打败了李煜,就让你做使相。”
(俟:等到。克:打败。以……为:使……成为或任命……担任什么官职。三个翻译要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
14.①对南唐恩威并施(或:赏赐李从善的同时又扣押他,安抚李煜却又不答应他的请求,诏令入朝不成便实行军事打击。)
②对将领知人善任(或:任用曹彬作为平江南的主将,以剑授彬,使其便宜行事。)
③对百姓施以仁德(或:嘱咐曹彬攻下城池,不可大肆杀戮;担心百姓受战争之祸,开仓赈济。)
④对降主和降臣宽以待之(或:对江南主败迹,不发布露布公告;不计较张洎起草蜡丸书的旧怨,反而任命他为太子中允。)
(每点1分,答到其中三点即可满分,共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 D(“清新雅致”错误,此处应为“清新自然”。另外,“与陶渊明诗风相近”欠妥。)
16. ①李白亲近自然,乐游名山。“烟景”浩渺,“余霞”绮丽,青山亘古,诗人由衷喜爱。
②挣脱现实的苦恼羁绊。现实中好花不常,美景易逝;时光迟暮,人生苦短。
③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如道家一样,超尘出世,追求自由,崇尚本真。
④释放乐观豪迈、洒脱不羁的独特个性。花落时暮,且去游山学道;现实不畅,且去另辟“家园”,没有失意苦恼后的萎靡沉沦,只有不羁个性下的洒脱释放。(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架梁之椽 多于在庾之粟粒
(2)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①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
②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一杯家万里(《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 D(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强,毫不动摇;坚定不移:指立场、观点、主张等牢固坚定,毫不动摇。此处主要强调意志,用“坚韧不拔”。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脱颖而出:才能完全显露出来。此处强调才能突出显露,用“崭露头角”。诠释:侧重于对某事的讲解、证明;阐释:侧重于阐述事实后加以解释。此处强调解释“西海固文学”的内涵,用“诠释”。激荡:受冲击而震荡;回荡:连续的回声引起的震响。此处强调的是大地给人带来的情感,用“激荡”。)
19. A(“据不完全统计得出”句式杂糅;“至少三百余人”语意不合逻辑。)
20.把文学比作处处盛开的花朵,(1分)形象地表现了西海固文学创作的兴盛与繁荣;(1分)
把文学比作庄稼,(1分)突出了西海固文学创作扎根土壤的特点,(1分)凸显文学已成为西海固人民的精神食粮,形象生动。(1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21.C(根据上下文语境,此处陈述对象是“游离水”,考虑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排除A、B两项;D项“会冻死而熬不过寒冷的冬天”表述不合逻辑逻辑。)
22.①为什么能抵御低温严寒呢
②可分为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
③就以结合水为主了
(每空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本次作文阅卷严格按照高考阅卷要求执行。阅卷前,老师们要认真领会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分参考》中的作文评价整体要求,特别是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的要求。
一、关于材料解读
材料一侧重指出不能过多地注重自我。过多地在意身体的感受、过多地注重自我,是非烦恼就会通过身体感受和自我意识来操控你,影响你;身边的万物都会来干扰你,改变你。所以说,一个人一旦陷入自我,不能看轻自身,不能看淡得失,就会永远活在枷锁之中;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共生。
材料二侧重指出世事无常,世间之物没有一个我的存在。万法念念不住,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离开了各种因缘关系,一切事物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一切事物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本质实体或是生命之主宰——“我”。世人不懂“诸法无我”的道理,总以为“我”会长存于世,并从“我”的利益角度希望美好的事物永远常存,不好的事物永远不要降临在“我”身上。这是人产生诸多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材料三侧重指出“我”不能置身事外,要积极入世,担当起应有的职责与使命。
材料四侧重指出“我”要一如既往地付出努力。功绩事业的完成没必要在我一个人身上,但为功绩事业的完成所付出的努力一定不会白白浪费。建功立业绝非易事,依靠的是集体,需要的是时间,每个人每时每刻的付出都是在为干成事业添砖加瓦。只有聚众、积久之“功力”,方有一事之“功成”。所以,“功成”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但是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
二、关于审题立意
1.准确理解材料中“无我”“有我”的含意
“无我”指的是对个人的利益、地位、名誉等问题想得透、看得淡,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不为利所困、不为名所累、不为情所惑。面对功名利禄,淡然处之。宠辱不惊,功成身退。不因为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为得失而斤斤计较。有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淡泊,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有寒波澹澹、白鸟悠悠的宁静。
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也不是凡事得过且过,不认真不较真,不努力不作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管钟撞得响不响,只图眼前舒服,把责任和担当丢弃在脑后。
“有我”指的是事业有我,担当有我,奋斗有我。
自觉克服“看客”心态,不当局外人,不置身事外,“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保持奋发进取、有所作为、敢于担当的昂扬斗志,追求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不把“有我”放大为“唯我”,行“有我”之名,干“唯我”之事。
2.辨明材料关系,读懂题目引导语
材料给出四段话,旨在要求考生分析这四段话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点,即共同指向;题目引导语告诉考生:“无我”是古今始终推崇的理念,而“无我”的境界也离不开“有我”的实践,何时无我,何时有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无我”还是“有我”是个选择,是现实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以及如何做人等都将面临的思考;由此,抓住“无我”“有我”的关联点进行立意应是最佳立意角度。
从本质内涵来看,“无我”与“有我”是统一的。如果说“无我”,是一种大格局,彰显的是胸怀和境界,那么“有我”,是一种使命感,是一种事业心,彰显的是责任和担当。坚持“无我”与“有我”的高度统一,才能充分认清“无我”与“有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来源是一致的,本质是一致的,目标是一致的。
从两者关系看,“无我”和“有我”并非相互冲突的矛盾,两者之间是相互融合促进、相互转化升华的辩证关系。“无我”是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得失的境界,讲求的是奉献忘我,推崇的是功名无我。“有我”是面对人生、面对人民、面对国家时,要有我的责任,有我的担当,有我的奉献,奋斗有我,事业有我。“无我”是“有我”的前提和基础,“有我”是“无我”的实践和反映。
从实践层面来看,“无我”偏重于价值取向,“有我”偏重于实际行动,前者强调的是立场观念,后者注重的是行动能力,二者的有机融合,就是思想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过程。
三、关于审题立意的评判
“何时无我,何时有我”限定了考生思辨的范围和方向,考生要根据材料、联系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追求无我,心无旁骛”、“忘我奉献,功名无我”;或写担当有我、奋斗有我,等等;这些立意角度皆符合题意。抓住“无我”“有我”的关联点进行立意当属切合题意。(详见二、关于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不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抛开四句话的具体语境,孤立地谈“无我”“有我”,可判为“基本符合题意”,观点及论证均与材料内容及含意无关,另起炉灶的,视为“偏离题意”。
写作重心应落到对现实的关照与思考上,一味拿古人说事的文章原则上不能上42分。
【参考译文】太祖开宝四年,南唐主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前来朝见,带上本地物产上贡。太祖赏赐李从善府邸,把他留在京城。南唐主亲笔上疏请求遣送从善回国,太祖下诏书安抚李煜,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当时唐主侍奉中原,虽然对外显露畏惧臣服,对内实则修整军备。等到南汉灭亡,李煜非常害怕,就上表乞求废掉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七年,太祖派知制诰李穆诏令李煜入朝。门下侍郎陈乔、内史舍人张洎劝李煜不要入朝。李煜信任他们,于是就称病,坚决推辞不去入朝,并且说:“恭谨地侍奉宋朝,只希望能保全性命。现在如果去了,只有一死罢了!”李穆说:“入不入朝,国主自己决定就好。但宋朝兵器精锐,财力雄厚,恐怕不容易抵挡。应当仔细地考虑,不要留下遗憾。”江南主没有听从。太祖就命曹彬等人带领十万士兵讨伐江南。曹彬等人入宫辞行,太祖告诫他们说:“平定江南的事情就全都委托给你们了,一定不要抢掠百姓,一定要广施威信,要让百姓自己归顺。攻下城的那天,千万不要屠杀。如果陷入了苦战,那么李煜一族也不要加害。”并且把剑授予曹彬说:“自副将以下,不遵守命令的就杀了!”八年二月,曹彬等人接连打败江南军队。十月,李煜感到危险紧迫,派学士徐铉向宋朝请求暂缓进兵。徐铉到了宋,对太祖说:“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讨伐呢?”太祖说:“你认为父子是两家人,合适吗?”徐铉不能回答。十二月,城池被攻克,群臣祝贺,太祖哭着说:“天下分裂,百姓受苦,攻城的时候,一定有平白遭受战火之苦的,这真是太悲哀了啊!”命令放出十万米来抚恤百姓。九年正月,曹彬俘获江南主李煜回到汴京。太祖亲至明德门,因为李煜曾经侍奉宋朝,命令不要用露布宣告,只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城楼下等待判决。太祖责问张洎:“你劝说李煜不投降,才到了今天这个地步。”然后出示了张洎起草的召集上江救兵的包成蜡丸的书信给他看。张洎谢罪说:“蜡丸书确实是我写的。如果被处死,是我应得的!”太祖非常惊奇,任命他为太子中允。当初,曹彬讨伐江南(临行的时候),太祖对他说:“等你打败了李煜,就让你做使相。”曹彬说:“仰仗天威,遵守朝廷的谋略,才能成事,我有什么功劳呢!”二月,任命曹彬为枢密使。六月,江南的各州郡都投降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