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 B 文中两处写到“雨”,主要是交代当时的真实情景。 2. ①以具体的时间来记录,体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严肃性。②时间衔接紧密,体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各个环节的紧凑、严密。 3. ①一语双关,既点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的英国皇家游轮的离开,又宣告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②套用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标题的句式,表达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4. A “表现她……对丈夫的失望”错误,文中没有表现米考伯太太“对丈夫的失望”。 5. ①以“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可以灵活自如地把有关米考伯一家的故事串起来。②“我”作为故事的见证者,所叙述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③“我”作为故事的参与者,“我”的介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6. D 这种留白的方式并没有反映出羞怯的心理,而只是二人矛盾心理的反映。 7. ①她宁愿接受判决也不愿饶恕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表现了她的倔强。②当聂赫留朵夫同意她“他们没有犯罪”的意见,并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时,她改变了聂赫留朵夫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善良。 8. ①处,表现出她因过去受到伤害而对聂赫留朵夫的排斥;②处,写出玛丝洛娃心情有所舒缓,却仍有意激怒聂赫留朵夫的矛盾心态;③处,写出她感受到聂赫留朵夫的善意,并乐意做出改变的心理。 9. B “度”,计算。 10. A “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11. ①从身份地位、军队的武器装备、作战谋略等角度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对比,②凸显陈涉之弱和九国之强,③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参考译文: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12. A 13. D “古代称当官为致仕”错误。“致仕”,辞官退休。 14. B “担心他与同僚不好相处”概述不正确。“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的意思是“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这是皇帝对欧阳修的肯定,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没有“担心他与同僚不好相处”。 15. (1)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因为(这个缘故)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调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 (2)(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超过我职务的范围来论事,是有罪的。” 16.①修撰《唐书》,自撰《五代史记》,笔法严谨而文字简练,大多继承了《春秋》笔法;②文章的语言、文采等方面都有古代圣王的遗风。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范仲淹任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 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他奉命出使河东。从对西部用兵以来,主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以减少运送军粮。欧阳修说:“麟州是个天然险要之地,不可以放弃,如果放弃它,那就使黄河以东的郡县受到震动,百姓都不能安居了。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扎黄河附近的各堡寨中,这样,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受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因此麟州得以保存下来。出使河东回京以后,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 主持嘉佑二年(1057)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僻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熙宁五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他奉皇帝的命令纂修《唐书》的纪、志、表,又独立写成了《五代史记》,笔法严谨而文字简练,大多继承了《春秋》笔法。 评论说:“夏、商、周以来,近至秦、汉,文章虽然随时代变化而盛、衰,然而语言如此和善,文采如此光华,声音如此清晰,都有先王的遗风” 17.①.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18. C 19.D 特征: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特色:人或事物独特的风格、格调、样子或情景等。“冰雪纹”体现冬奥会所处天气特点,应选用“特征”。寓意:语言文字或艺术作品所寄托、隐含的意思。喻义:比喻的意义。语境意在说明“祥云纹”寄托“吉祥”的含义,应选用“寓意”。浩瀚无垠:形容水势或地域盛大辽阔,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语境中的“星空”地域盛大辽阔,应选用“浩瀚无垠”。契合:投合,符合。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语境“红色”与春节文化特色不应是合成一体,而是相符合,应选用“契合”。 20.C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B.表示引用的部分。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21. 示例: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 22. ①加强语势:句式相对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②拓展文意:歌颂对象由医护人员、坚守岗位者、支援者到患者,赞美了英勇无畏、责任感、乐观豁达等中国人的精气神,内容涵盖面广,文意得以延展。 23.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则名言构成,均涉及“自知”“知人”的意义和重要性,启发考生从辩证、差异的角度看待和思考“自知”与“知人”的关系,并在写作中找到这一命题与现实映衬的具象落点,如自我认知、人生价值、社会责任等。 材料中,老子的名言同时强调了“自知”和“知人”的重要作用,孔子的话则将“知人”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所谓“自知”,即自我认知,明晓自我的能力、理想、成就,认知本人的优缺点等;而“知人”则是指知晓朋友、下属、上司、对手、敌人等的为人秉性、生活习性、作风习惯、才能特长等。“自知”是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与准确定位,体现人的“个体性”,是自我价值认同和实现的前提。“知人”是对他人的理性认识,体现人的“社会性”,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知人”,是为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为了交流情感、互相扶持;是为了因才施用,人尽其才;是为了得到赏识,以发挥才能;也可以是为了抓其弱点,攻其不善,进而超越对手、战胜敌人,保存、壮大本人。“自知”则当以人为鉴,以史为鉴,以事为鉴;“知人”应听其言,观其色,察其行,知其性。考生可在“自知”和“知人”中任选其一进行构思,也可从“知人与自知”的关系入手,辩证地看待二者的作用:不知人也不自知,知人而不自知,自知而不知人,知人而自知,自知是为了更好地知人等。 立意: 1.人贵在自知。 2.知人者智。 3.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4.不求知己,但求己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