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七校联考 语文试题答案 1.C 2.C 3.A 4. (1)这四句诗中描写了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意象;(2)诗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通过这些意象,让人感到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楼”是无限的;(3)通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交融,为读者营造了生命无常、人生短暂的意境。 5. 材料一的第三段首先指出“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然后点明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这是西方英美意象派的看法,接着作者举出了中国古诗中大量的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是错误的。整个论证过程环环相扣,充分表现了文章论证的严密性。 【解析】 【题1】“二是意境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错。由材料一第二段“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等表述可知,此“境生于象”不包括“境超乎象”。故选C。 【题2】“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错,文中没有此意。故选C。 【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诗句的意思是:长年郁结在心中的归思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年年春天一到便被催发开来。从“心似”“被春催”等可判断出属于“情意境”。 B.从“小荷”“蜻蜓”可判断属于“物意境”。 C.从“阳光”“荷叶”“荷花”“春风”等可判断出属于“物意境”。 D.从“榆柳”“桃李”等可判断出属于“物意境”。 故选A。 【题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材料一中,作者提到“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所以解答此题,应首先将四句诗中的“象”找出来。所谓“象”,就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难找出“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就是其所描绘的“象”。而这些“象”的结合,则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读者产生了“生命无常、人生短暂”的境,所以此处的境是对具体的“象”的升华,给了读者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 【题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议论特点的分析能力。 在材料一的第三段中,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接着指出“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这就阐明了作者认为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这是西方英美意象派的看法,而中国古典诗歌并不符合这种理论。接着作者举出中国古诗中大量的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比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的意境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从而得出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是错误的这一结论。整段文字论证过程环环相扣,论据充分有力,充分表现了文章论证的严密性。 6.D (“怕李政稳继续找麻烦……取得了胜利”于文无据。县长吩咐秘书叫小车班送李玫稳回去是因县长被李政稳的精神所感动;这里也没有“斗争”,李政稳只是代表农民向上级提出合理诉求。故选D。) 7.C (“形成对比,暗示了在某些地方还存在一定的官僚主义作风”分析不正确。文中栾专员的做法体现了他的诚信重诺,门卫的做法体现了他的尽职履责,二者并没有形成对比,更没有这种暗示含义,且后文中民政局将李政稳接进去了。故选C。) 8.镇定乐观。隐蔽在夹皮墙里,镇定自若地给中心县委写文件,还许诺等打跑日本鬼子,成立新中国,在县政府让李政稳坐他的办公桌上过过瘾;沉稳果断。李政稳腿受伤,不截肢有生命危险,他当机立断请二十四团医务人员用拉树的锯为李政稳截肢,保住了李政稳的性命;有情有义。解放后为李政稳作证明,争取到了很多待遇;诚信重诺。当初许诺解放后让李政稳坐他的办公桌,解放后兑现了承诺。(每点1分) (题干要求“分析栾县长的形象特点”,关键是要结合小说中栾县长具体的言行举止进行概括分析,但要注意相关信息在小说中较分散,要仔细梳理。) 9.(1)人物形象:李政稳十五六岁闹革命,杀鬼子;负伤截肢回村里继续做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被老领导请去坐办公桌;当大队书记,为了反映提留问题上县城。他个性鲜明,勇敢重情,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非一般人所能经历。(内容概括2分,分析1分。)(2)故事情节:李政稳在夹皮墙“给县长当桌子”,方便他写文件,栾县长许诺新中国成立后请他坐“县长办公桌”;李政稳伤势恶劣,栾县长在无麻药的情况下请医务人员用拉树的锯为李政稳截肢;胜利后栾专员兑现承诺,请李政稳上他办公室坐办公桌;李政稳上县里反映情况被门卫阻拦,又被县长客气对待。情节跌宕起伏,既神奇又符合时代特色,充满传奇色彩。(内容概括2分,分析1分。) (“传奇色彩”在革命文学中有多方面的体现,题干要求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两个方面进行赏析,故此处要结合小说中李政稳及栾县长等人的言行举止及小说情节发展进行分项作答。) 【阅读导引】 阅读《我给县长当桌子》这篇小说,主要掌握李政稳给县长“当桌子”的传奇色彩,以及这一“传奇色彩”对于串起情节、突出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在战争年代“给县长当桌子”与和平年代“坐县长办公桌”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两次与“桌”有关的情节突出了栾县长镇定自若与关心部下的形象特点,更突出了李政稳勇猛憨厚、耿直无私的形象特点。同时,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情节,让我们领会到了民族独立战争的艰苦,懂得了以李政稳为代表的革命前辈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也引导读者对新形势下的干部作风进行思考。另外,本文语言简练又富于个性,这样既有助于快速推进情节,又能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小说虽然对现实中干部作风委婉地提出了批判,但这样写是为了凸显李政稳耿直无私的形象特点,并不是对干部作风的全面否定。 10.C 11.A(察举的主要科目没有博士、进士。) 12.C(“辞去了官职”有误。原文是说准备辞官离去。) 13.(1)太尉赵意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慰问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慕”“问以酒粮”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无形中对国家有益,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退”“显”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中牟有“三异”,鲁恭是贤能之人,治理有方。(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他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顿足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啧啧称奇。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慰问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赵憙又向“直言”举荐鲁恭,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被授予中牟令的官职。鲁恭一直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不施用刑罚。许伯等人为田产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评断是非曲直,他们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亭长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鲁恭召来亭长,再三责令他归还他人的牛,还是不肯听从。鲁恭叹息说:“这是教化不能施行啊。”要解开印绶辞官离去。掾吏们哭着挽留他,亭长于是感到惭愧后悔,归还了人家的牛,到刑狱接受处罚,鲁恭宽恕了他不再追究。建初七年,郡县蝗虫危害庄稼,犬牙相错环绕县界,就是不进入中牟县。河南尹袁安听说后,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派仁恕掾肥亲前去察看。鲁恭随行田间,一起坐在桑树下休息,有一只雉鸟飞过,停留在他们身边。旁边有个小孩,肥亲问他:“你为什么不捕捉雉鸟?”小孩说:“它将要生小鸟。”肥亲惊讶地站起身,和鲁恭诀别说:“我来的原因,是要看看你为政的情形。现在虫害不侵犯边境,这是第一个特异之处;德化能及于禽兽,这是第二个特异之处;小孩子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特异之处。我再长时间逗留,只会是干扰贤能之人了。”回到府衙,把情况详细禀报袁安。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在内廷召见,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恩遇礼节宠爱非同一般。升任乐安相。当时,东州一带有许多盗贼,他们一同劫略百姓,各郡县都深感忧虑。鲁恭到任后,加重悬赏,广施恩信:盗贼的统帅张汉等人带着党羽前来归隆:鲁恭上书朝廷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的县太尉:其余的盗贼就进行捕杀,金部击破平定了盗贼,州郡于是得以安宁。鲁恭在三公之位,选拔征召才学优良者,大到各级卿相小到郡守多达几十人。那些年高而久负声望的大族,有的没能得到举荐,因而心有怨愤责备。鲁恭听说后,说:“学问不勤于研习,这是我所忧虑的啊。诸生不是还有乡里可以推举吗?”最终没有人再说三道四。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无形中对国家有益,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三年,因年老多病上书请求辞官。六年,八十一岁,在家中去世。 15.(3分)B(三四句继续写山之高。) 16.(5分)视听结合(2分),听到的是猿声凄厉,在峡谷中久久不绝;看到的是树色依稀,与朦胧的天色融为一体。(2分)这两句诗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凄切寒暗,使诗人不禁生发出悲怆哀愁之情。(2分)(或“声色结合”“动静结合”,任一角度,言之成理,皆可) 17.(6分)(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8.B 19.C 20.原句“大山深处、田间地头”强调扶贫工作者工作的主要地点山村和农村,“朴实”和“忙碌”强调扶贫工作者品质和工作状态,“笑脸”“身影”富有画面感,生动形象。原句短句强调,语意丰富,利于下文“脱贫攻坚精神”的总结。改句语言干瘪而没有情感,无法凸显对扶贫工作者奉献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语境是说中国人民追求的梦想,应用“孜孜以求”。 第二处,永垂青史,光辉的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在历史上。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前者指人,后者可以指事业,此处是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果,应使用“彪炳史册”。 第三处,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此处是形容脱贫群众崭新的精神面貌,应使用“焕然一新”。 第四处,一往无前,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勇往直前,不怕艰险,奋勇地一直往前进。此处是形容无所阻挡的奋斗姿态,应使用“一往无前”。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上的引号表引用,表间接引用。 C.表引用,引用别人的话,间接引用。 A.特定称谓。 B.着重指出。 D.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明确文中所用句式、手法等,然后分析文中的表达效果。 “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有着扶贫工作者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从内容来看,文中的内容更详细,“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是扶贫工作者工作的主要地点,放置于此,起到强调的作用;“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是形容扶贫工作者的工作状态,描述出来更有画面感,更为生动形象,同时更能展现出对脱贫工作者这种奉献精神的赞美,而题干中“各地都有扶贫工作者”这种表述显得干瘪,没有情味。从句式来看,文中“大山深处、田间地头”“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句式简短,更能展现脱贫工作者的精神,后文提到“脱贫攻坚精神”,文中的表述有利于后文的总结。 21.B 22.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由于深渊探测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载人深潜新的深度纪录 【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分析文段可知,括号前的“在多种类科考样品的采集及多次目标搜寻、布放回收作业中展现的作业能力”可提炼出的中心词是“能力”,因此可判断括号的句子主要应是“能力”,而CD项的主语是“‘奋斗者’号”,故排除这两项。分析AB两项可知,“综合技术实力”是“奋斗者”号在万米级深度所拥有,“在万米级深度”应放在“奋斗者”号的后面,故排除A。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后的“对人类揭示生命的起源、进化以及研究生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可推断出处想要表明的是深渊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可填入“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根据“人类对深渊生命、环境和地质形成过程的了解极其匮乏”及“载人潜水器……成为了人类认知、探索、开发海洋的有效工具”可知,在载人潜水器被研究出来之前,人们是很难到达深渊的,这主要是探测技术的问题,因此处要说的是以前了解匮乏的原因,可填入“由于深渊探测技术条件的限制”这样的内容。 根据“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首次突破万米深度”可知,“奋斗者”号一直在进行下潜试验,而根据“11月10日成功坐底10909米”这个具体数字则可推测出中国载人深潜出现了新的纪录,因此第处可填入“中国载人深潜新的深度纪录”这样的内容。 23.【审题】材料引语给出了成为强者的三个条件,“最野蛮的身体”,即要有强健有力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即要有精神文明;“不可征服的精神”即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信念。这三者应该是缺一不可,但作文要求“比较三个条件,谈谈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需要我们在三者之中比较权衡出一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身体”乃是基础,“文明”乃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不可征服的精神”是知难而上、永不退让的必须。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得出结论,并合理阐释。 【立意】 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2.没有文明的头脑,人类与野兽无异。 3.人要有“不可征服”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