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12-02 16:01
答案以及解析
1.D
2.C
3.B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理解错误。材料一,“中华民族服饰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所以,原文说的是“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指的应是“中华民族服饰”,而非“中华民族服饰文化”。
B.“以绘代织”理解错误。材料一,“明嘉靖八年世宗同意张璁意见,择吉更正其制,玄衣黄裳,衣裳各六章,衣六章古以绘,改当以织。服饰改革都是适应当时需要的,并非固定不变”,由此可见,不是“以绘代织”,而是“衣六章古以绘,改当以织”。
C.“都是以服色加以区分”理解错误。材料一说“女真族早年俗好衣白,栎发垂肩,与契丹异,贵贱以布的精细为别,贫富皆衣皮御寒”,所以,并非“都是以服色加以区分”,女真族早年“贵贱以布的精细为别”。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文成公主把中原服饰带到吐蕃后……中原也出现‘非华风’时世妆”时间错误。根据材料一说“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有一种‘非华风’的时世妆,即椎髻赭面,嘴唇涂黑,是受吐蕃的影响”可知,“中原出现“‘非华风’时世妆”是在唐宪宗时期。而不是“文成公主把中原服饰带到吐蕃后”。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各选项的有效答题区间在材料一的第六、七节。
A.根据材料一第六节“契丹族在后唐明宗时阿保机已是‘被锦袍,大带垂后’,在入主黄河流城后,采用汉、契丹两制并行服饰”可知,该选项说的“契丹实行汉、契丹两制并行的服饰制度”受中原服饰文化影响。
B.材料一中说“党项人多服装褐,后建西夏国,元昊反对其父附宋而衣锦绮,他制定衣冠制度,‘始衣白窄衫、毡冠红里,’文武百官服紫衣、绯衣。‘便服则紫皂地绣盘毯子花旋襕,束带。民庶青绿,以别贵贱’。”由此可知,如果党项族人受中原服饰文化影响,就会穿“紫衣、绯衣”“青绿”衣,而不是“党项人男女贵贱皆‘衣皮毛’”,所以该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材料一第六节“金建国后仿宋朝舆服制度,《金史•舆服志》有载:‘章宗时(1190-1208),礼官请参酌汉唐,更制祭服,青衣朱裳,去貂蝉坚笔,以别于朝服’”可知,该选项说的“金国的礼官祭服,青衣朱裳”显然受中原服饰文化影响。
D.根据材料一第七节“吐蕃的服饰主要穿毡衣或皮……文成公主到吐蕃后,把中原服饰带到那里,当地人学穿中原式服装,也保留自己的服饰”可知,吐蕃的传统服饰主要穿毡衣或皮,而“绢绮”中原服饰,文成公主到吐蕃后,该选项说的“吐蕃君臣去掉毡裘,改穿绢绮”显然是受中原服饰文化影响。
故选B。
4.C
5.B
6.D
7.C
8.C
9.(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2)不了解句读,没有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我并没有看出他们多么明智。

10.C
11.①词中表现了对抗金前线戎马生活的怀念;②对国事的担忧;③对抗敌重任无人可以托付的感叹;④报国无门的悲愤感情。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想乘着小船归隐江湖”理解错误,回乡的小船,意味着已经罢了官,可以回乡退隐了,然而归隐江湖却不是诗人本心的期望,因为那对付金兵、收复失地的军事韬略和计划,却没有人可以托付,没有办法实现,他的北伐之志一直未圆。所以迫于形势的罢官是无奈之举,归隐是愤恨无奈。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开篇“桐叶晨飘蛩夜语”,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引发的都是悲秋之景,然后“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承前启后,勾起了作者的旅思,他遥望通向京城临安的道路,觉得它分外暗淡,他从此远离朝廷,也就更难以实现他抗金报国的理想了。这时涌上他心头的,不是对官职的眷恋,而是那一段最不寻常的战斗经历。下一句“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回想当年在抗金前线的南郑,他曾经“横戈盘马”,亲临前线。回想起来,至今还是那么令人神往。他的所谓旅愁,不是哀叹岁月,也不是感伤劳苦,他是在系念著关系国家命运的前线,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由此可见,他对戎马生活的怀念之情。
“江海轻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来,词人对个人的进退是无所萦怀的,难以忘情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一卷兵书”,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过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一整套进军策略,也可虚指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报负。“无人”,也就是慨叹朝廷抗金志士零落无存,国家前途令人担忧。
最后两句从慨叹转为激愤,“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词里活用了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了。这“悔”的背后是“恨”,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不过只用“悔”字表现得婉转一些罢了,将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含蓄抒发出来。
12.A
13.C
14.①推动情节发展。书包里的《挺进报》引发兄妹争执,造成成瑶对二哥的误解,而梦中的书包也让成瑶模糊意识到自己的冒失,进而理解了二哥的斥责。②丰富人物形象。找书包、梦书包、按书包等情节反映了作为学生的成瑶警惕性不足的特点,也衬托了成岗作为革命者的成熟沉稳和高度警觉。

15.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通假现象的能力。
A.“内”通“纳”,纳,结交。
B.“被”通“披”,披散;“然”通“燃”,燃烧。
C.“行”通“形”,形体;“亡”通“无”,没有,不存在。
D.“泮”通“判”,分离;“当”通“尝”,尝试。
故选A。
16.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为被动句,“容”,被容的意思,属于意念上的被动。
A.“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为判断句,为“……也”类型的判断句。
B.“治之于未乱”为状语后置句,“于未乱”是“治”的状语,后置了。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为被动句,“见”和“被”表被动。
D.“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洸”为省略句,“或以封”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应为“或以(之)封”。
综上可知:例句和C都是被动句。
故选C。
17.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敏:勤勉。句意为: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微:精微。句意为: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
B.忍:狠心对待。句意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D.归:称赞,称许。句意为: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故选C。
18.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代词,“那”;代词,“自己”。
B.语气助词;“于是”
D.“如果”;表转折,“然而、可是”。
故选C。
19.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齐”是形容词作动词,看齐。
A.平:形容词作动词,填平。
B.亏:使动,使……受损失。
C.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培育。
D.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境界。
故选A。
20.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中的“孔子”错误,孔子没参加编辑。
故选B。
21.C
【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此题根据文段前后谈到两种治学区别,(5)(6)正好相对,应该分属两种方式,结合前文“思维惯性是分门别类的”可以判断(6)紧承其后比较合理。(1)中“而”表转折,“纵横贯通”与“学科分类”相对,(5)中“要求”的主语是“传统治学”,(3)中“进入”的主语是(5)中的“学者”,两句中“古人的知识世界”与“现代知识”相对,答案容易确定。
故选C。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修我戈矛修我矛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