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10-17 11:0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0.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劈、击
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坠下
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
D.进乎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既还,郑遂安 还:撤军。
B.厚赏以利郑也 利:利益。
C.武往说师,老母系之 系:挂念。
D.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惠:得到恩惠。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武以口舌还军秦晋 厚赏以利郑也
C.乃烛之武之兄文也 使杞子……戍之,乃还
D.郑伯愕然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三、名著阅读
15.阅读下面《论语》二则,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分别解释句中“敏于事而慎于言”“未足与议也”的意思。
(2)这两则中,孔子强调了什么主张?对你有哪些人生启示?
16.在《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中,小厮兴儿曾评价过贾府中的几位主子。以下两段文字评价的分别是哪两位女性人物?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说明画线部分的评价。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①
吴潜②
红玉阶前③,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④、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注:①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武臣的荣誉性官衔),是作者的友人。②吴潜:南宋诗人,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却受谗被贬。③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指宫殿朝堂。④垂虹:指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为纪念晋代吴江人张翰而修的鲈乡亭,也叫垂虹亭。
17.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玉阶前”的一“问”,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辞官的疑惑和关切。
B.“空自怨”的“空”,与“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意思相同。
C.“留君”又“送君”,表明作者内心欲留而又不敢留的胆怯心理。
D.“一笑问青天”,既有内心的不平,又有早知结果的自嘲与豁达。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与苏东坡《赤壁赋》的手法相同。
B.全词语句短促,节奏鲜明,与作者内心情绪上的激切与愤懑相应。
C.“世事悠悠”“年光冉冉”显示出作者对过去美好岁月的深切留恋。
D.全词处处洋溢着铿锵的报国之志,与岳飞的《满江红》格调相近。
1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以划线句的观点对“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一句加以赏析。
五、句子默写
2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___,与子偕作!(《诗经•无衣》)
(2)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主人何为言少钱,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5)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___________,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某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7)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
(8)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________,邪曲之害公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泥火盆儿
“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总让我想到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炉火,炉中闪耀的火光,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童年的北方,冬天格外冷。大雪囤着一座座村庄,整个长冬都不肯化去。晌午,阳光强烈,屋里生火做饭提升些温度,屋瓦上才变得柔和些,滴滴答答的屋檐水垂落下来。日头稍稍偏西,屋檐下就又挂上了长长的冰棱。这时,祖父掖了掖宽大的棉袄,用一根带子把腰勒紧,推开风门,从南墙根儿端来一个泥火盆儿——那是乡下人冬季的宝物——放在屋檐下,往盆里装了碎草,盖上细碎的玉米秸,点燃。碎草抽抽噎噎地燃起,一股青烟被北风扭得四下流窜。祖父不急不躁,好像任由顽皮的孩子尽情打闹,在旁边不紧不慢地吸着他的烟锅。烟吸透了,青烟没了,火红的炭骨窜着短粗的火苗儿,在火盆里活力四射。祖父用他粗糙的大手,小心地捧起暖烘烘的火盆,(甲)笑吟吟地回屋。片刻,屋里就温暖如春天一般。
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火盆儿。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它制作起来很简单,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粘性黄泥,拌上麦糠,和成厚泥巴。粘土有时候是会裂的,为了让火盆儿品质好,还要把一些破布片儿、旧绳头儿绞碎,拌进泥里,这样火盆儿就有了筋骨,可以更好地成型,不易碎裂。拿一个旧脸盆做模子,倒扣在平展的地上,盆面擦一层“粉”——爷爷从灶底掏出的草木灰。然后,一层层往上糊泥巴。开始时泥巴打滑,拍打几下就好了,泥巴糊上去要轻轻拍打,拍打得火盆儿瓷实且四壁均匀。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丰满厚重的大脸盆,放在背阴的地方慢慢地阴干,急了会有裂纹。祖父总是去查看火盆儿,有小裂缝马上用细泥封住、抹平。火盆儿干透了,小心翻转过来,从中间把脸盆抽出——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乙)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等待着北风紧、雪纷飞,等待着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隆冬的到来,那时,它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乡村取暖,大都用做饭的灶火,烧热屋里的火炕,叫“暖屋热炕”。但炕的热度远远抵御不了隆冬的严寒。尤其屋里有老人孩子,他们抵挡不住大寒的侵袭。严寒时节,大雪培住屋子,即使炕烧得热鑿子一样烙屁股,屋里仍然凉气刷脸,清晨,你会发现脸盆里结了冰碴子。北方还有一句话——“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冬日里,一点儿小缝隙就能夺走屋里好不容易积攒下的热量。于是四处寻找风源,用碎石泥塞紧老鼠洞,门帘挂在堂屋和卧房的门外;用高大的茅草和芦荻勒一扇风门挡在堂屋门外……尽管如此,三九天气,还是寒气逼人。
是时候请泥火盆儿出场了。每一餐灶火,总要剩些热炭,从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带着小火苗的炭火在火盆儿里热腾腾地跳跃,老人在炭火的上方烤烤手,说,暖和!孩子的小脸儿被炭火映红,暖暖地笑。在炕上绣花的姑娘,把积劳而僵硬的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更显灵性。远归的人,拿笤帚扫下一身硬邦邦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顿时感到无限温暖冬季,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火苗的温馨。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迈进,向新的生活迈进。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满足和期盼、向往。
泥火盆儿,是温暖的使者,还是美食的源地。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父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个爆米花。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拔火的钎子挑出爆米花,一边看着我说:“看看,女大十八变,小丫头转眼就变成大姑娘了。”有时候,祖父悄悄把地瓜埋进深灰里,慢慢地热。闻到甜香味儿,小孩子馋猫一样到处找,直到那滋滋地冒着油的地瓜被祖父从灰里掏出来,小孩才恍然。于是,趁家人送客去了,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地瓜悄悄埋在火炭里就上街玩了。待到家人闻到一股焦糊味儿,那火盆里只剩了一块黑乎乎的糊炭儿……最温馨的是祖父就着火盆儿喝酒。黑色的烫壶倒上半壶白酒,酒壶底部埋进火盆的炭灰,伸手从屋脊挂钩子上摘下小小的腊条提篮,拿出几条小干鱼,祖父用铁筷子夹着干鱼在火盆儿上慢慢地烤。鲜味首先惊醒了炕头小猫,喵喵叫,围着祖父转。祖父拿过猫食碟子,把鱼头、鱼鳞和杂刺、肚腹之物分享给猫……
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听北风敲窗,几片干树叶在窗外飒飒轻响;看雪花飘飞,给院中的草垛披上斗篷。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绵绵的是祖父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火盆前的祖母戴着老花镜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袜子,或者就那么比划几片布片,拼接成她需要的枕头套、小肚兜……故事也像手中的线一样绵绵不断。冬天日短,不觉中日影就从窗户快上没尽了,火盆儿里的火也暗淡下去,小孩子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灶屋里响动锅碗瓢盆的序曲。祖父就着火盆儿里微微露红的炭苗点燃了烟袋锅,烟雾缭绕里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恬静安详。
常常,火盆儿边的情景像一幅静物写生画,永恒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祖父背倚着炕头上高高的被卷闭着眼睛,是在打瞌睡,或者回想久远的往事;火盆边小弟睡得小脸红彤彤,拨浪鼓在枕头边寂寞着;祖母双手插在宽大的衣袖里,眼睛似乎在看向窗台上阿姐的算盘。猫儿从静物里走出,它先是在火盆边伸伸懒腰,扭扭捏捏地走到窗户边,透过封窗纸上的小玻璃片,看窗台上的麻雀……祖父醒来,引过猫儿,抱在怀里,祖母轻拍窗棂赶走了麻雀……
此刻,火盆儿里也许只剩下些热炭灰,堂屋里,锅碗瓢盆又响动起来,风箱慢悠悠响起,炕头接续着火盆的暖,又热起来。
(取材于张金凤同题散文,见2018.2.23.《光明日报》)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婉约:文气,雅致。B.短粗:形容火苗微弱。
C.筋骨:使泥火盆成型的骨架。D.培:包围、拥堵。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笔下,泥火盆既引发了美好的回忆,又象征了一种艰苦却温暖、恬静的生活。
B.本文融记事、写景、忆人于一炉,行文变换交错,笔法灵活,语言质朴而又不失灵动。
C.祖父的形象很丰满,他本领大、不怕苦、满心慈爱,但心里也有无法出去闯荡的遗憾。
D.文章的结尾,既是对眼前现实生活实境的叙写,又寄寓着强烈的感情,可谓寓情于境。
23.分别写出(甲)(乙)两处“笑吟吟”在表达上的妙处。
24.作者说“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种承载几代人乃至整个民族共同记忆、具有文化内涵的事物,还有很多。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习体会,举出另外一例,并做简要说明。
七、微写作
25.学生会《悦读》刊物准备出一期“名著阅读推介”专刊,请从你读过的《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选择一本,以“一句话”推介的形式,介绍这本著作,吸引大家阅读;再写出推介理由。要求:结合作品,理由充分,语言流畅。150字左右。
26.班级举行“健康生活”主题班会,请你简要介绍一种有益于健康的生活习惯。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27.请以“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形象。小诗不超过150字,抒情文字150字左右。
八、材料作文
28.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有人说,多方听取不同意见,会让我们明辨是非、智慧通达,所谓“兼听则明”。也有人说,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向我们涌来,“兼听”更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关于“兼听”的看法,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
九、命题作文
29.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生活中,“忽见”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
请以“忽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叙事合理;有故事,有细节。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