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A 2.C 3.A 4.文章先引出孔子儒学与中华文明关系的论题;再多方面分析孔子儒学的丰富内涵;最后依据儒家的追求联系实际,号召人们要做一个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人。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中华文明……在上古时期从尧舜以来夏商周时期就已有”错误。原文是指“在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已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并不是指那时就有中华文明。 C.“人们讲儒学一般从孔子开始讲起”错误。从原文“看待中国儒学,我们不能说因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所以我们就只从孔子开始讲起”来看,作者很明确的指出“不能说因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所以我们就只从孔子开始讲起”。 D.“符合统治者施行仁政的要求”错误。从原文材料二“从孔子创立儒学一直到董仲舒确立儒学为一尊的这段时期是儒学登上历史的主旋律舞台的时期”来看,“符合统治者施行仁政的要求”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儒学比其他的理论思想更加适合稳定的封建社会”错误。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在封建社会,一个稳定的时期内没有什么理论思想比儒学更适合的了”指的是封建社会的稳定时期而非稳定的封建社会。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的学术特点,不是儒学追求。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作答本题,需要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然后运用恰当的连接词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材料一共有8段,第1段,由“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的比喻,引出孔子儒学与中华文明关系的论题; 第2-7段,结合“学习先贤思考人与人相处的根本原则”“孔子还说时代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管理的方式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孔子最为关注的还是能够超越暂时与区域性的深层次的根本问题”“儒家,以先王之道濡其身,用尧舜禹汤文武等先圣之道来改变我们自己”可知,多方面分析孔子儒学的丰富内涵,基于对“儒”这一概念内涵变化的分析,得出君子之德对于老百姓的作用; 第8段,由原文“儒家追求的正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个人不自私就是公,这就是公共意识、公德意识”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追求成为一个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人”可知,依据儒家的追求联系实际,号召人们要做一个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人。 最后,选择用“首先……,其次……,最后……”的连接词组织答案。 5.D 6.B 7.第一问:体贴处境,细研药方;同病相怜,推心置腹;赠送燕窝,解决烦难;体贴入微,答应再来。 第二问:①情态变化:叹——笑——忙笑。②对宝钗的态度变化:感激——道歉——倾诉——高兴。 8.宝钗的关怀彻底打动了黛玉的心,让她又感激又羞愧。黛玉的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不仅再现了黛玉真实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其寄人篱下的多虑与苦闷,而且也从侧面有力地衬托了宝钗谈话的语言艺术。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D.“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林黛玉本体是一株绛珠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根本原因是这病每年都犯,吃燕窝粥不一定能有多大效果”错,结合原文“虽然燕窝易得……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可知,黛玉觉得为难的根本原因应是寄人篱下,要小心谨慎。 故选B。 9.B 10.D 11.C 12.①制作衣服、带子、鞋子,是为了便于身体(穿着),并非要把做出奇装异服来当作怪异的事。 ②法令无需催逼就能施行,民众不必劳苦而君主财用充足。 13.B 14.①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这两首诗是二者之间激起的回响和共鸣,都表达了诗人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②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满纸荒唐言》出现在小说第一回,曹雪芹直接抒情,开篇明义,概述整部小说的大意。结语是一个反问句,表明了此书谁能读懂的感叹。《咏菊》是林黛玉咏物抒情,借菊的品质抒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情怀。 【解析】 13.B项,“《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有误,作者把自己的一生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作品看似荒唐,却是一个葬送旧时代的悲剧故事。 15.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贤、省、致知、至。 16.A 17.B 18.D 【解析】 16.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处,“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情切;“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精神忧惚、心神不定;后文是“与最爱的家人相会,方不负一年的奔波与辛劳”,表达的意思是对家的思念之情,故选“魂牵梦萦”。 第二处,“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地体会;“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前文是“春运的壮观景象,未必能被西方世界理解”,但我们国人的体会和情感应该是一样深沉的,应用“心领神会”。 第三处,“大张旗鼓”,形容声势和规模很大;“大肆渲染”,比喻为了达到目的肆意夸大事实,加以宣传,贬义词;此处对象是“传统文化”,故用“大张旗鼓”。 第四处,“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此处是说传统文化不需要怎样的诉说,故用“不厌其烦”。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划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二是否定失当。“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使”,可排除A.和 D项;“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否定失当,应将“坏事”改为“好事”,可排除C项。 故选B。 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前文“我们大可不必为年味的‘消退’而唉声叹气”可知,“我们” 是主语,排除A项;由句意看,“把握时代脉搏”和 “找到新‘语态’”有一定的逻辑语序,“把握时代脉搏”应在前,“找到新‘语态’”应在后,排除B项和C项。 故选D。 19.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丈夫”(文天祥的言行就再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精神) 【详解】 此题考核情境补写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上下文的提示,第一二处从后面看,前应是一个态度,承接“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一个承接“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一句是总结,分析到位就好办了。 20.(示例)阅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著作,我认为应当阅读纸质书。因为纸质书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除了纸质书比较严谨、更加精准外,读纸质版《红楼梦》还便于我们理解和记忆。并且,伴随一盏明灯,品一杯香茗,坐于桌前,翻看《红楼梦》,除了有读书仪式感,更给我们一种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