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苏省南通市部分学校高三八省联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9-16 09:30
参考答案
1.D
2.C
3.A
4.弹幕是观众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发到屏幕上飞快闪过的即时性交互性的评论。
5.(1)形式娱乐化,缺乏严肃反思;(2)思维浅表化,缺乏真知灼见;(3)语言套路化,缺乏创造力;(4)心理模式与立场的固化,形成快乐的闭环。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 “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对原著进行整体观照……”错误,材料一说的是“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作品的整体观照……”,说的是“传统的文艺批评”,而且文中没有提到“解读细致,阐释深刻”的评价,只是说“”。
B. “制造此时此地彼此交互的狂欢气氛……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不可比拟的是“即时互动”“迅速联结虚拟空间”,不包括“制造此时此地彼此交互的狂欢气氛”。
C. “年轻观众”“年老观众”以偏概全,材料二说的是“无数年轻观众”“年纪更长,文化取向也更为传统的网友”,而且“年轻观众特别热衷”的对象是“弹幕”或“弹幕与四大名著的‘化学反应’”,“而年长的观众特别排斥”的表述语气过重。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A.“印刷文化中思想的交换相对较慢,却让思想具有一定深度”错误,原文说的是“印刷文化的节奏相对缓慢,……。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由此可知,“印刷文化中思想的交换相对较慢”和“思想具有一定深度”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B. “电子时代的写作要想表达真我,就要避免反复思量,字斟句酌”表述错误;原文说“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并非“避免反复思量,字斟句酌”。
D. “希望彻底摆脱文明重负的心态”错误,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弹幕空间中……原属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被杂糅拼贴,如同重回蒙昧时代。经过理性文明的长期洗礼后,短暂地‘蒙昧’一下,自编自导‘人间喜剧’,反倒成为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一种人生选择”,文中是参与者希望“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一种人生选择”。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材料二第5段表述为: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或者更准确地说,弹幕的终点并非呈现完整的自我形象,而是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
B.呈现了一名备考考生的真实现状,刷题模式,写出了备考真实感受。
C.弹幕者借悟空吃蟠桃,大饱一顿,谐音为“桃饱”会员,显示了一个网购爱好者的真实体验。
D.弹幕者由现实生活中住店必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来点评,也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实。
A. “没文化真可怕”只是对张飞所言的评价,并非代入自己的真实感受。
故选A。
6.A
7.B
8.肥皂泡和彩虹美丽而令人向往,暗示老铁夫妇和小男孩的互动带来的满足;但它们是虚幻的,难以持久的,暗示老铁摆脱孤独、寂寞处境的努力,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境况。
9.①小说开始,写老铁为安慰虞积藻,买了四只石英时钟,分别拨到自己和三个孩子所在城市的时间,揭示了老人试图以此获得安慰的心理。②小说结尾,孩子的天真戳破了时钟带给老人安慰的虚幻性,使他们不得不面对尴尬的现实。③作者用夸张的寓言式的情节设计,突岀了空巢老人内心难以弥补的失落,以及老人与孩子之间无法消除的隔膜,并能引发读者对这一社会问题(因时代发展而致中国传统家庭面临解体)的思考。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妻子并不了解他,两人之间是有隔膜的”错误。表现的是老铁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无助。
C.“暗示男孩迟早也会远他乡,老铁夫妇的现在就是男孩父母的未来”错误,属主观臆测,暗示父母重视教育但陪伴缺少对孩子的陪伴。
D.“表现了男孩独立自主的一面”错误,孩子不顾父母的叮嘱,独自出门去老铁家,表明孩子内心极端孤独寂寞,极其需要泡泡液的安慰。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童心未泯的老铁”“对比”“他们在境遇和精神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说法不准确,老铁吹泡泡是为了吸引男孩儿,而并非他童心未泯,所以也二者之间也不是对比。老人因缺少子女的陪伴晚年孤独寂寞;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生活单调也显孤独,二者有相似性,不能说是高度一致性。
10.B
11.D
12.A
13.(1)不久(唐仁祖)出使云中,桑哥检查工部征收纺织税稍微延迟,怒冲冲地说:“要耽误国家一年的费用。”
(2)我二人的善恶大家已经知道得明明白白,难道到此才邀取名声吗!我只知道为了国家而周济(体恤、怜悯)百姓罢了,为什么顾虑你所说的呢?
14.户籍上当初的小孩已长大成人。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这时中书奏称真定、保定两路欠征钱谷,每年都不能交纳,派仁祖处理。他检阅文书,都是中统年间的旧案,立即奏请免征。
“真定保定两路钱谷逋负”是“奏”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仁祖往”是“谴”的宾语,而“阅”是“其牍”的谓语,“中统”是年号,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在职的”错。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有“生封死赠”的说法。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此被朝廷录为贵胄”错。原文是“父没,母教之读书,通诸方语言,尤邃音律。中统初,诏诸贵胄为质”,可见是诏令将诸贵族子弟为人质,而不是因为他通晓各地多种语言,尤其精通音律而被录为“贵胄”。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寻,不久;考,检查;课,赋税;缓,延迟。(2)要名,邀取名声;第一个恤,体恤、周济;第二个恤;顾虑。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唐仁祖往赈辽阳时,为什么坚持都以成人标准发放赈灾物资,相关语句是“昔籍之小口,今已大矣,可偕以大口给之”,也就是户籍上当初的小孩已长大成人。

15.B
16.①屈原精忠报国却蒙冤被流放湘江,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②表达了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③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B.“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错。“辕门画角三军思”是说侯中丞走后三军对他的思念,不是想象他流放到康州的情景。
故选B。
17.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翠峰如簇 六朝旧事如流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喧”“浣”“恣”“谑”“簇”。
18.B
19.C
20.示例:①海洋的奇幻神秘又激发了人类征服它的欲望②人们将目光由海洋表面投向大海深处(意思对即可)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贫乏:贫穷,穷困;枯竭。使用正确。
B.束手就擒:指毫不抵抗,乖乖地让人捉住。此处语境是“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应用“束手无策”。
C.浩瀚无垠:水势盛大没有边际。使用正确。
D.探寻:探索寻求。使用正确。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奋斗者号”的引号是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强调;
B.表示引用;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反语讽刺。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语境“人类始终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看待海洋”说的是人类看待海洋的矛盾,而前一句“海洋的浩瀚无垠使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说的是人类面对海洋的无奈之感,此处与上一句呼应,应填人类对海洋的征服欲,即“海洋的奇幻神秘又激发了人类征服它的欲望”。
第二空,由“渐渐地,人们的视线扩展到了海的那一边”“再然后”可知,此处是人类对海洋探寻的更进一层,再结合下句“相传在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就曾经亲自在玻璃罐中潜入海中”可知,应填“人们将目光由海洋表面投向大海深处”。
21.C
22.原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自然的画框”“视觉盛宴”“肆意跳跃”,生动形象地写出北疆景色的优美以及给我的震撼;原文注重声韵之美,朗朗上口;原文富有采,与全篇整体风格协调。改句则比较平俗。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由后面“有几头黑花奶牛早已等在那里,晃着短尾巴舔舐地上的树叶,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吃完”可知,前面应提到榆树的树叶,只有④提到树叶, “风摇下青青黄黄的叶片”,所以④放在最后,排除AB两项。
分析剩下几个句子来看,“一棵棵敦实地站着”说的是“榆树”,横线前面说“先入眼的是榆树”,所以②应放在第一处;③说“树下的绿荫也是圆圆的”,“也”表明前面应该也提到“圆”,所以⑤“枝丫发育成一个蓬松的圆”应放在③前面;①说“树干”,⑤说“枝丫”,③说“树下的绿荫”,④写地上的叶片,按照描写的逻辑顺序来看,一般先说树干,接着说枝丫,最后说到树下的绿荫以及地上的叶片,这就排除D。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