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浙江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百校秋季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9-14 09:00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B.“委实”的“委”应读作“wěi”;
C.“几份”的“份”应写作“分”;
D.“力能扛鼎”的“扛”应读作“gāng”;
故选A。
2.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成分残缺,“通过这些综艺节目的普及和推广,把……”缺主语(介词掩盖主语),把“通过”放置“普及”前或者直接删除“通过”;
C.结构混乱,“根据调查显示”句式杂糅,“根据”“显示”删除一个;
D.不合逻辑,分类不当,应为“内装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祛暑药品和防蚊喷雾”。
故选B。
3.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由上句“一个强者,一旦泄漏人性软弱的一面”可知,是在讲“强者”泄漏他的力量,所以“强者的力量”是巨大的,难以抵御的,所以后面紧跟④;那么在这样强大的力量面前,凡人又是怎样的呢?所以④后面应该是①⑤;由最后一句“实在已足粪土王侯”可知,已足粪土王侯的应该是“项羽、虞姬生死不移之至情”,所以③排在最后。正确的排序应该是:④①⑤②③。
故选A。


4.C
5.B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表明”,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显示出。语境说“无数文学史经验”显示出“这类题材谁最终能够在历史上站住脚,谁不会被时间的河流带走,往往取决于这些方面”,使用正确。
B.“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语境说现实中多数主题文学急于求成,使用正确。
C.“虽然”,转折连词,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由语境“一些作家也还缺乏足够的准备……也有缺乏‘修辞立其诚’的责任情怀和担当勇气……有的还可能有投机取巧、见利忘义等各种因素”,前后都是“缺乏……”,不存在转折关系,所以“虽然”使用错误,应改为“当然”。
D.“亟需”,急切需要。语境是说急切需要用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来重新定义文明与财富的关系,使用正确。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乙处括号中内容的位置不当,括号中内容“哪怕是‘小骂大帮忙’的声音”是对“表达与主流价值观不完全相同的声音”的解说,所以应放在“表达与主流价值观不完全相同的声音”的后面。
故选B。
6.(1)当面夸赞、背后下刀,两面三刀、阴险毒辣的小人。(意思相近即可)
(2)画面简洁:用手势来暗示夸赞、指责、下毒手三种情况,“分层”清晰;“配文”明了,用文字清晰表明三阶段,显得明白。(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7.D
8.B
9.(1)内容上,《雷雨》突出命运冲突,拉开了与社会问题剧的距离。(2)《雷雨》运用象征手法,用环境渲染人物命运。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D.“西方戏剧不注重戏剧冲突和情节冲突”错误,曲解文艺,原文是“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冲突和情节冲突”,而不是“不注重”。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第二是叙事模式的‘小说化’,但很难说是对中国话剧创作的突破”错误,曲解原意,原文是“中国的话剧为何难以成诗……这是一种小说式的话剧,这种话剧是独属于老舍自己的,而不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话剧创作的突破”,“更广泛意义”指的是诗性。

10.(1)两人不再默契,毕业后长时间没有见面的陌生感。(2)描写出“我”接不接香烟的窘境;“我”在母亲面前不抽烟,而浩明不知情。
11.(1)以事写人,写出“我”偷偷抽烟被浩明遇见时而匆忙掩饰的心理。(2)采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的方法。
12.(1)来车站接送(尤其是接“我”时,母亲停下来了,他问是不是晕车),说明他会关心人。(2)精心安排我们住在“山庄”,方便我们体察江南人情世故;吃饭时找“不对外开放”的饭店,侧面暗示人脉广泛。(3)“我”偷偷抽烟,浩明“看破不点破”。(4)送赠别礼物,有特色产品和香烟(母亲误解,认为我不抽烟,烟是送给父亲的时候,让母亲以为浩明细心)。
13.(1)情感真实。小说在“抽不抽烟”这个话题上展开故事,浩明一直坦诚,而我则躲躲闪闪,从而展示人物隐秘复杂的内心世界。(2)主题真实。小说颇具问题意识,以小见大,涉及“信任与谎言”这个大话题。(3)生活真实。“我”最后戒烟居然不是因为感受到浩明的痛苦而是看到父亲不雅的牙齿,把日常性与荒诞性结合起来。(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真实”的理由,言之成理也可)

14.C
15.B
16.C
17.铜台湮销/吴宫草埋/亦知数千百年后/摩荡日月/倚仗乾坤/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而有此春秋楼者乎!
18.(1)凡是上天滋生圣人,一定要极力使他的命运困厄。
(2)难道上天用来安置圣人的方法,只有这教育界的一席之地、荆州襄阳的一方土地吗?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不能赞一词”意思是“不能添加一句话”,“赞”可以联系成语“不赞一词”,“赞”意思是“添加”。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于”都是介词,“在”“从”。
A.“以”,连词,“来”;/介词,“用”“凭借”。
C.“之”,代词“它”;/助词,表取消句子独立性。
D.“而”,连词,表承接“接着”;/连词,表修饰“地”。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作者认为这是错误的”错误,作者并没有判断“搜遗迹于往帙,讨故实于残编”这种做法的对错,“《春秋》一书,系万古纲常”与汉学家无关。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句式结构一致的角度来看,“铜台湮销”和“吴宫草埋”都是主谓结构,二者形成对称,分别断开;“摩荡日月”和“倚仗乾坤”都是动宾结构,二者形成对称,分别断开。
从句子内容及句子结构的角度来看,“而”是连词,表承接,先是说“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然后“有此春秋楼者乎”,二者内容各自独立,且前一句谓语是“峙”,“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都做“峙”的状语,后一句的谓语是“有”,宾语是“此春秋楼”,这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句子,所以“遥峙”和“而”之间断开。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第一句中,“生”,滋生;“穷”,使动用法,使……困厄;“数”,命数,命运。
第二句中,“岂”,难道;“所以”,用来……的;“位置”,古今异义,安置;“独有”,只有;“杏坛”,教育界。

19.    宫调名    曲牌名  
20.(1)借景抒情。运用“远岫”“长松”意象,包含移居东园的喜爱,也包含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2)衬托。选择“醒来、醉后”典型场景来暗示闲适情感(看似闲适的忧郁)。
(3)用词古雅不俗,不口语化,如“重冈”“远岫”。
(4)含蓄。第一句饱含了诗人此前所有的国破家亡之痛,重叠的山岗能把他所不愿意再看到的那个世界完全隔绝开来,同时也就斩断了那些痛苦的记忆;最后一句清风明月醒复醉,看似悠闲,却是一腔酸楚、满腹忧郁。

21.    为期    一年  
22.(1)丧期应该态度诚恳,心有挂念,即“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2)现代生活快节奏,是否“三年”因人而异;关键是父母活着时回馈父母的“三年之爱”。
参考译文:
宰我问:“父母死了,服丧三年,为期太久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一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荒废。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了一遍,服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丧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锦缎,对你来说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服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宁,所以不那样做。现在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难道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
23.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