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原文说的是 “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C项说法绝对化) 2.B(A项对应的原文是“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所以选项中说“作诗、读诗时深入分析就没有很大必要了”是不正确的。C项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诗人和常人对于同一个世界的感受不同,与常人不能理解诗歌境界没有因果关系。D项,“同时也有高下之分”无中生有) 3.A(A项最能说明材料二中“意境的特征表现在:情景交融,意与境浑”这一观点,其他三项与材料二的内容无关。) 4.材料一侧重于谈诗的境界产生的前提,即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的“见”的作用。材料二侧重于从意境和境界的区别出发,谈意境的两大特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开门见山,提出论题“意境和境界有别,不能混为一谈”。(1分)全文为递进式结构,由意境与境界的区别谈到意境的特征,最后谈到中国的艺术意境论的来源。其中在论述意境的两大特征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3分)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2分) 6.B(其他工人是在老板娘的劝说后才体谅阿巧的。) 7.D(通观全文,阿巧努力赚钱是为了家庭,不能得出她贪财的结论) 8.善良热情。不图钱财。细心周到。(答出1点1分,2点3分,3点4分。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巧用插叙,在情节中插入对阿巧工作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提供了故事背景。多用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D(原文标点为: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1.D(“灵”为恶谥) 12.A(李神通只是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房玄龄等人,并没有说自己的功劳最大) 13. (1)叔父是皇族的至亲,我对您确实没有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凭借私情胡乱地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判断句式1分,爱1分,句意2分) (2)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混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使动用法1分,而1分,句意2分) 14.不徇私情,公平公正。访求贤才,不拘一格。体察民情,虚心纳谏。以诚治国,反对诈术。(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5.B(颈联所描写的田间暮春景象,既透露出恬静平和的意致,又暗含寂寥的意绪) 16报国无门之叹。“壮士无功老”表明作者年已垂暮,功业无成。对当权者的不满。所谓“时平”,其实是指南宋统治者以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苟安,不思恢复中原。思念家乡之情。既然无功空老,何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7.(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8.C 19.B( “逾七成多”语义重复,删掉“逾”或者“多”;中途易辙,在“他们”前面加上“让”;介词残缺,在“增加了”后面加上“对”) 20.运用整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2分)将香港比喻成散发璀璨光芒的“东方之珠”,形象生动,表现了对香港未来的美好期望。(2分)两句话意义紧密相连,又有递进关系,逻辑严密。(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1.C(结合上下文语境。本句所说的对象应该是“草食动物”,因此放在开头加以突出强调。“消费者”照应上文“绿色植物生产出来的‘产品’,是草原上家畜和野生动物所需营养的最基本来源”;“生产者”照应下文“它们摄入植物后,将植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成了肉、奶、皮、毛等产品……”。综合考虑,应该选C) 22.生物种类较少,群落较简单除了为我们提供各种产品能够保护草原生态系统 (评分标准:每写出一处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