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_____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_____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_____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_____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 且 竟 但B.且 然 竟 虽 C.且 然 而 但D.然 且 而 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盘庚,商代的开国之君。商朝建立之后,他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了殷,故而商又称殷商。 B.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与“名”有一定关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 C.泉府,古代掌管国家税收、收购市上的滞销物资的部门。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不息,所以古人将“钱”称“泉”。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相当于副宰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 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 D.孙固认为,王安石文章、品行都很高,但心胸狭隘,难以容人,担任谏官可以,若出任宰相,就不如司马光等人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2)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14.“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归① 元好问 憔悴南冠一楚囚,归心江汉日东流。 青山历历乡国梦,黄叶萧萧风雨秋。 贫里有诗工作祟②,乱来无泪可供愁。 残年兄弟相逢在,随分齑盐③万事休。 注:①元好问,金代诗人,山西忻州人。金亡之后,元好问被元军俘获,拘留在山东聊城。此诗即为这时期所作。②作崇:捣乱,作怪。③齑(jī)盐:细碎咸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冠”“楚囚”,运用战国时期楚人钟仪的典故,不仅表明了诗人拘留异乡的囚徒的身份,也含有怀乡思国、郁郁难欢之情。 B.“归心江汉日东流”,运用比喻的手法,化虚为实,将诗人渴望返回故乡的心情比作奔流向东的江汉之水,日夜不息。 C.颈联是说生活中的贫困不断干扰,让诗人无法安心写诗,因而离乱造成的愁绪也难以排遣消解。 D.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的渴求,余生若能与兄弟相逢共聚,即便是每日粗茶淡饭也心满意足,此外别无所求。 16.请对颈联中的“历历”和“萧萧”加以赏析。 五、句子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千古凭高对此,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_______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_________,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6)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7)短发萧骚襟袖冷,________。(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8)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六、选择题 18.下面对教材中有关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主线,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进行了简洁传神的描写,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 B.《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围绕“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逐层展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 C.《庖丁解牛》中,庄子借助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梁惠王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达到“保身”“养生”的目的,得到梁惠王的称赞。 D.《烛之武退秦师》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19.小说中细节描写往往是作家的神来之笔,具有超越文字的画面感和言外之趣。下面对教材中小说的某些细节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鲁镇的女人们不断撕揭自己关于阿毛的伤疤,祥林嫂最后“单是一瞥,并不回答一句话”,表明她感受到了自己并不能从她们那里获得想要的温暖和同情,内心悲哀无助到极致,只能用沉默来对待她们。 B.林冲“探半身去摸时,火盆中内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一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林冲做事小心谨慎的性格,同时也证明了草料场起火乃人为所致,使后面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C.“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写出了成名内心巨大的焦虑和绝望:一方面是为儿子的生死难卜而悲愁难眠,一方面是为捉不到蟋蟀,限期内无法交差而一筹莫展。 D.“少尉的装束,手按在剑上,微笑着,无忧无虑”,这句对格里高尔相片的描述,表明他是从一名健康乐观、令人敬畏的少尉异化成一只可怜的甲虫的,这种命运的变化,构成了强烈的反讽意味。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禺之前,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们,大都是把话剧当作宣传_____民主革命的工具,很少顾及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中国的话剧艺术得以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被看作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雷雨》是一位善感青年的激情之作。《雷雨》中,情绪是很重要的,郁闷的情绪和冲动的情绪在曹禺苦闷压抑的灵魂里奔涌。就像他自己在《雷雨·序》里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作家从心底说出来的话,好像有种力量推着他写出了《雷雨》。 《雷雨》是一个深思的青年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之作。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_____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我用一种_____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_____着看戏的人们,也以同样的心情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鼓吹 踌躇满志 悲悯 祈望B.鼓动 踌躇满志 怜悯 祈望 C.鼓吹 错综复杂 怜悯 期望D.鼓动 错综复杂 悲悯 期望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曹禺则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B.曹禺则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中国的话剧艺术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中国的话剧艺术被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D.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2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也有人说:一片叶子凋零,森林就缺了一角;一块土石流失,欧罗巴(欧洲)就缺了一角。 如果班级以此作为辩论赛的辩题,请你选择一方,为二辩辩手写一篇辩论词。观点明确,符合辩论词要求,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