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2.C 3.B 4.(1)引证法,引用王国维的话,表明“歌舞”对于戏曲表演的重要性。 (2)例证法,举主创团队在电影音乐中加入弦乐、圆号等西方古典乐器和尺八等中国古代乐器的例子,论述他们是如何改变叙事节奏的; (3)对比论证,将戏曲的叙事逻辑与电影的叙事逻辑进行对比,强调二者的不同。 5.相同点: 二者都强调“歌舞”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歌舞”是戏曲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段,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不同点: 材料一作者认为这种特点的表现形式制约了戏曲的发展; 材料二作者认为戏曲中的“歌舞”是无处不在的,恰恰是艺术高于生活的反映。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是在物质低下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错,原文是“戏曲采用这种方式表现生活,除了戏曲是在物质低下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舞台条件十分简陋等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使然”。可见“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使然”。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将电影的叙事节奏变为审美节奏”错。原文是“一般来说,戏曲舞台的节奏通常要比现实生活的节奏慢很多,这是因为前者属于审美节奏”,可见“审美节奏”是指“戏曲舞台的节奏”,应当是将审美节奏变为电影的叙事节奏。 B.“主要是为了突出起伏有致、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错。原文是“同时,影片致力于立体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开篇就点明许仙和白蛇的前缘……这样一来,该片较传统戏曲舞台的抽象表达就更加真实可感,前后逻辑也大大加强”,可见是为了增强叙事逻辑。 D.“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错。原文是“戏曲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经过许多戏曲艺人的苦心经营,有的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注意是“有的”。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传统戏曲表演程式化,是指虚拟性与夸张性的组合,逐渐形成一系列相对定型的表演模式和方法,这样的表演方式比较“外化”,是做个观众看的。 B.“改变外化表演的形式,更加注重人物之间内在的情感交流”,不属于传统戏曲表演程式化的特点,而是电影表演的特点。 6.D 7.A 8.北京文化底蕴丰厚,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和古迹,生活其中的人们享有其中的人文资源,故北京真好。但置身在钢筋混凝士构筑的城市世界里,现代人复杂而虚伪的生活无疑是褊狭的,远远没有大漠人家素朴的生活来得神圣! 9.①《大漠人家》的底层人生充溢着蓬勃的生命力量和文化气韵。那爷孙俩的蛮荒人生充满了生命隐喻和文化象征意蕴。②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人活着,关键是要有信仰。信仰是神圣的,有信仰的人充满了神性,正是爷爷的神性使这篇小说的底层叙述显得神圣而庄严了起来。③世界上所有的万物生灵都要对大地饱含虔敬。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女教师之所以讲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经历,是因为孩子的回答引发了她的共鸣”理解有误。“之所以……,是因为……”逻辑关系错误,当京城来西部支教的大学生用五光十色的光碟炫耀他们心中神圣的北京城的时候,那个大漠人家的小孙子的话,使年轻的老师恍然大悟。是的,“北京好,就是太偏僻了!”,故年轻教师醒悟了,不是“因为孩子的回答引发了她的共鸣”。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理解有误。应该是补叙的手法对爷爷带孙子到村外沙土中收土豆的缘由进行了说明,才使后面的挖土豆、烤土豆、吃土豆、运土豆、听讲课等情节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 10.B 11.C 12.D 13.(1)文末写道:“身体受辱,但道德操守却没有改易,那么即使屡遭贬谪,又有什么可损失的呢?” (2)他作文著书,多涉及规劝讽谏,因此很不被流俗所容,所以屡次被贬斥。 14.因为他欣赏郑褒的温文尔雅的风度;买马之事引发少付钱一事;太宗认为王禹偁都能拒绝别人赠送的五十匹马,怎么可能亏欠一匹马的价钱。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是状语后置句,“于故燕国长公主第”是后置状语,所以在“第”后断开,排除AC。 “后尝母仪天下”中“后”是“尝母仪天下”的主语,所以“后”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D。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汉文帝在宣室向司马迁问鬼神之事”错误,是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 “这些书籍都得到有词学才能晚辈的极力称赞褒扬”错误,文章最后说“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他的文章因涉及规劝讽谏很不被流俗所容;而且最后一段“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是说对有文学才能的年轻晚辈,他总是极力称赞褒扬他们。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卒章”,文章最后;“屈于身”,状语后置、被动句,在身体上受辱;“虽”,即使;“亏”,损失。 (2)“为”“著”,都是动词,写;“涉”,涉及;“规讽”,规劝讽谏;“以是”,因此;“为……所”,被动句;“见摈斥”,被动句,被贬斥。 15.C 16.(1)为杜甫贫病衰迈流落夔州,一生抱负无法实现而感到凄凉; (2)为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壮志难酬而感到凄凉。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暗含人生短暂应随遇而安之意”错。“升沉自古无穷事,愚智同归有限年”,自古以来“升沉无穷”,而人生无论“愚智”都“有限”,所以应该在有限之年施展自己的雄伟抱负。 17.策扶老以流憩 乐琴书以消忧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班超投笔气如山 万里封侯出玉关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憩、忧、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C 19.A 20.物象见证时间;物象承载记忆。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溶溶:宽广的样子或河水流动的样子。融融: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如其乐融融;形容暖和,如春光融融。此处形容月色,应选“溶溶”;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一去不返:指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现。此处修饰“长江之水”,应选“一去不返”; 迷离恍惚:形容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恍若隔世:表示由于人事变化太大而生的感慨。语境说“中国文学传统中的追忆之光,搅乱了过去与当下的时间格局,模糊了物理时间的真实性”,应选“恍若隔世”。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此段是表明“物象”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话题一致原则,主语应当是“物象”,排除B项;再联系后文的举例和总结,“渭城的朝雨,也曾落在秦时的阿房宫;晴光潋滟的西湖水,也曾洗掉多少前朝歌姬的胭脂粉”“物象的存在,见证了时间的流逝”,说明是“物象”的变化提醒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流逝,排除CD。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中的关键句是“物象本是一个空间概念,可在中国文学中往往成了时间的贮存器”,“物象的存在,见证了时间的流逝”,可概括出“物象见证时间”; 第二段中的关键句是“形形色色的‘物’,占据了我们生存的空间,也占据了我们纷乱的记忆”,可概括出“物象承载记忆”。 21.(1)“只要……就”改成“只有……才”; (2)“有迹可循”与“横空出世”调换顺序。 整个句子修改为:只有文化大环境打造好,爆款主旋律剧的诞生,才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迹可循。 22.遵循的是艺术创作规律;在题材上有填补空白的意义;遇到大放异彩的历史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