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深圳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7-07 14:51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文本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0. 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B.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C.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D.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11. 下列对文本一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用,文中指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意同成语“师心自用”中的“自用”。
B. 通知,文中指后世学者不能完全明白了解先贤之道,现指用书面或口头告知。
C. 常数,指规定的数量,也指一定的规律或一定的次序,文本中取第一个义项。
D. 倍道,字面意思是兼程而行,文中指王安石接受诏令立即加速赶赴京城任职。
1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励志改革,治国有道。他提出,治国要以择术为先,效仿尧和舜这样的圣贤,施政时最迫切的是改变风俗,建立法度。
B. 王安石直面危机,重视人事。国内旱灾严重,王安石提出治理人事来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
C. 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心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有关。
D. 王安石胸怀坦荡,不惧毁谤。他向司马光申明,自己决不学苟且媚众之徒,而以迁都的盘庚为榜样,为了变法,甘受毁谤。
13. 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己,则非某之所敢知。
14. 在王安石看来,“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偶书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写雨下得大,来得及时,荡涤世间尘埃,流露出诗人的赞美与喜悦之情。
B. 第二句点明耕作的百姓无不为这场大雨而欢欣鼓舞,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
C. 颔联写上天降下的甘霖带来土地的丰收,隐含着诗人对上位者施恩于民的期盼。
D. 雨过天晴,星斗灿烂,但凉风吹进了轩窗,又给诗人带来了一丝落寞与惆怅。
16. 本诗最后一联借“浮云”说理,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月夜泛舟,一位同学吟诵“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来赞美眼前的美景,另一位同学说:“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相当。”
(2)关于六国灭亡的思考,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_________”就足以抵抗秦国,在《六国论》中苏洵则以沉痛的教训告诫执政者,“_________”。
(3)杜甫的《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个人的悲伤融入国家深陷战乱这一宏大背景中,感情格外深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用往回走几十年,我们就能找到过去那种阡陌交通、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国寡民”遗迹。没错,唐诗宋词元曲是千年绝唱,但 千年绝唱,_________合唱,绝大多数人为空间所隔离,直至终老也难得声气相通。“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根本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交流秩序、规范话语规则。
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_________,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__________,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倾覆或吞噬。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也只是 而不是 主要平台 自言自语 B. 不仅是 更加是 主要平台 自说自话
C. 不仅是 更加是 重要载体 自言自语 D. 也只是 而不是 重要载体 自说自话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根本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B. 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根本不需要太花心思去规范交流秩序、构建话语规则。
C.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根本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D.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根本不需要太花心思去规范交流秩序、构建话语规则。
20.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1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红楼梦》阅读探究活动,请你完成各题。
21. 请你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内容符合原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表达连贯。每处不超过10字。
《红楼梦》前五回是整本书的序曲,是全书故事情节的纲领性开端。关于《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甄士隐的作用,师生展开了对话。
老师:《红楼梦》为什么要让甄士隐先出场?一是借甄士隐联系神话与现实,引出中心故事。二是通过他传达作品蕴含的主题和倾向,便于提纲挈领。这对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同学甲:小说借甄士隐的午睡梦见①_________的神话故事,揭示了宝黛爱情的前世今生。
同学乙:甄士隐的故事具有以小见大的作用。先是丢失独女,又受葫芦庙失火之殃,家道败落。正在此时,跛足道人出现,念诵《好了歌》。甄士隐彻悟,顿作《好了歌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寓示着②_________。
同学丙:甄士隐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引出贾雨村的出场,由贾雨村拋开甄家事,引出,③_________的情节,粗线条勾勒了贾府的人物关系图。
22. 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对《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展开探究,请你依据下面的材料,以“红楼女子的两面性”为话题,准备一段发言。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不超过120字。
鲁迅评《红楼梦》时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红楼梦》为女子立传,诸位女子各美其美,但并非十全十美。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上海到北京,坐高铁需要6个小时,花费500元左右;坐飞机只需两个半小时,打折机票不到500元。然而,上海大二学生唐同学却选了更加漫长的道路。他用了6天时间来规划,又坐了54辆公交车,经过1291个站点,全程1810公里,耗时6天5夜,花了381元车费,才从上海到达北京。一路上屁股酸痛,拖鞋也快烂了,真是“又挤,又慢,又麻烦”。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说,这样可以感受国家之大,区域之丰富……这些都是无法从教科书中得到的。他又反对那些鄙夷和排斥公交车的言论,他希望自己“脚多沾一点地”,而这趟“公交之旅”让他看到了无数人真实的生活。他的经历和观念引发了青年群体的热议。
对于以上事件,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给唐同学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以“鹏飞”为写信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