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A.城市“北京”因混合了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城市历史,而让人理解并接受。 解析:由原文“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 ‘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可知选项因果关系错误。 B.文学中的城市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把握城市形态与精神。 解析:由原文“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可知“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错误。 C.研究者通过记忆与想象,阐释城市的前世今生,延续着其内在的灵魂。 解析:结合“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妻不息地延续下去”“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可知其正确。 D.当代青年作家把自身城市经验融入作品,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 解析:结合“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可知“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错误。) 2.B(解析:结合“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可知选项“由此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表述过于绝对。) 3.C(解析:结合“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A项和B项属于对城市的地理、经济方面的研究,不属于材料一主要表达的观点。D项《边城》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不属于城市,可知其不能支撑材料。) 4. ①首先提出问题:究竟归属文学学科还是城市学学科。 ②然后分析问题:因受内部规则的制约及缺乏对等经验,难以归入文学学科。 ③最后得出结论:分析因其视野的阔大以及与时代历史精神之间的联系,得出将其列入城市学的子题的结论。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5. ①文学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②文学为城市研究与阐释提供了独特的角度与方法,使得城市真正“活起来”。 ③城市为文学提供了有别于乡土文明传统的独特的城市经验。 (答出一点2分,共6分) 6.D(解析:“和善慷慨”有误。马克瓦尔多最开始发现蘑菇时没有告诉别人,后来看到阿玛蒂吉采得比他多,因嫉妒且觉得受到了愚弄而十分恼怒,才赌气告诉别人的。) 7.C(解析:小说通过描述马克瓦尔多发现蘑菇、争抢蘑菇并因吃蘑菇中毒这一系列事件,表达对自私贪婪的批判,也揭示了二战后城市的人们因资源匮乏而互相争抢戒备的人心隔阂的现象。) 8. ①情节在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文章以两人进入医院、怒目而视结尾,引起了读者对两人悲剧命运的追问和反思,也引发了对他们未来命运的猜测和想象。(2分)②增强了小说的荒诞和讽刺意味,凸显了小说主题的悲剧性。人们互相戒备、费尽心机只为争夺小小的蘑菇,最终反倒生病住院,凸显了在资源匮乏的社会中小人物命运的悲剧。(2 分) 9.笔调轻盈:文章的语言笔调轻快、浅近,叙述简明;情节荒诞又富于想象力,读来给人以轻盈之感。(2分) 意蕴深厚:文章有着浓厚的悲剧意味。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寻找大自然的痕迹本是惬意事,但因为自私和贪欲,他们彼此隐瞒愚弄,可最终拼命争抢的东西却让他们中毒,蕴含了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讽刺与同情;(2分)小说同时也揭示了二战后城市的人们因资源匮乏而争抢资源,互相戒备的社会现象。(2分) (轻盈:语言、情节、写法;厚重:人物形象、主题。) 10.A 任中正,字庆之,曹州济阴人。父载,右拾遣。中正进士及第(一甲为进士及第,二甲为进士出身,三甲为同进士出身),为池州推官。历(担任)大理评事、通判(做…通判)邵州。以(因为)翰林学士钱若水荐(推荐),迁(调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大名府。若水美(俊美)风神(风采,神态)/有器识(器量见识)/能断(决断)大事/事(侍奉)继母以(凭借)孝闻/雅(①平素,素来:~爱。②正规的,标准的:~言③客气话,用于赠给他人的书画题款上,请对方指正:~正④美好的,高尚的,不粗俗的:文~。⑤酒器名:~量:大的酒量或宽宏的气度。⑥中国周代朝廷上的乐歌:风~颂)善(善于)谈论/尤(尤其)轻财好施/所至(所到之处)推诚(以诚心相待)待物(对待他人)/委任(任命)僚佐(下属)/总(总管)其(事情)纲领(要领)/无不称(称赞)治(治理得好)/汲引(举荐)后进/推(推荐)贤重(敬重)士/襟度(襟怀气度)豁如(①旷达②阔大③晓悟)也/转运使陈纬徙(调任)陕西,举中正自代,太宗曰:“朕自(自然)知之(他)。”召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中正躯干颀qí长(修长),帝择(挑选)大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命内臣(太监)取绯衣(红衣)之(定语后置的标志)长者赐之。至部(地方行政官署),岁大稔rěn(丰收),民出(上交)租赋、平籴(官府在丰年按平价购粮储存,以备荒年出售)皆盈羡(充足,富余)。发运使(官名)王子舆欲悉(全部)调饷(调运粮食)(省略了“于”)京师,中正曰:“东南岁输(缴纳)(省略了“粮”)五百余万(省略了“石”),而江南所出过半。今岁(今年)有余,或(有时)岁少(稍微)歉(歉收),则(如果)数(多年)不登(谷物成熟,指丰收),患(灾祸)及(落到)吾民矣。”(省略了“调饷”)乃止。擢监察御史、两浙转运使。民饥,中正不俟(等候)诏,发(打开)官廪(官仓)振(通“赈”:赈济)之。按(审理)晋州盛梁狱(案件),论(定案)如(按照)法。既而(不久)有与梁善(交好)者,密(暗中)中(中伤)之,出(从京城贬到地方上做官)为荆湖转运使。(省略了“中正”)代(代替)张咏知(做…知州)益州,在郡五载,遵(遵循)咏条教(条令教化),蜀人便(认为…方便)之。马知节知(主管)密院(枢密院,朝廷最高军事机构),(省略了“中正”)改(改任)同知院事(官名,一同管理枢密院事务,相当于副枢密使)。明年(第二年),曹利用为(担任)枢密使,(省略了“中正”)复为副使。仁宗在东宫时,(省略了“中正”)以(以…身份)右丞兼宾客(太子宾客,太子东宫属官,掌管调护、侍从、规谏等)。帝既即位,乃拜兵部尚书。中正素(向来)与丁谓善(交好),谓且(将要)贬,左右莫(没有谁)敢言者,中正独营救谓,降(被降职)太子宾客、知郓州。任中师,字祖圣,任中正弟。先(在…之前)是(这),转运使韩渎急于(在)笼利(搜罗财利),自(从)薪刍(柴草)、蔬果之属(类)皆有算(算计),而中师尽奏蠲juān(免除)之。中正贬,中师亦降太常博士、监宿州酒税。顷(不久)之(凑足音节无义),中正以母老徙曹州,迁礼部尚书。卒,赠尚书左仆射,谥康懿。初,中正母入谒(拜见皇帝)禁中(禁内,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与陈彭年、王曾、张知白妻同见真宗,(省略了“上”:皇上)命中正母为班首(班列首位),且(并且)赐坐(通“座”:座位)。中正事(侍奉)亲孝敬,平居简素(简约朴素)。 (选自《宋史•任中正传》,有删改) 11.B(解析:“卖出储粮”错。平籴是官府在丰年按平价购粮储存,以备荒年出售。收购或抛售粮食的数量,视熟、荒程度而定。) 12.A解析:张冠李戴,是因为转运使陈纬的举荐才被皇上任命为江南转运副使的。 13.(1)今年有盈余,但有时年成稍稍歉收,甚或年年收成不好,灾祸就将连累我们的百姓了。 (“岁”“登”各1分,句意2分) (2)(任中正)代替张咏担任益州知州,在州任职五年,遵循张咏的条令教化,蜀人认为十分便民。 (“知”“便”各1分,句意2分) (3)按以往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粮,满三个月就应当停止。 附译文: 任中正,字庆之,曹州济阴人。他的父亲任载,担任过右拾遗。任中正进士及第后,担任池州推官。历任大理评事、通判邵州。因为翰林学士钱若水的推荐,调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大名府。钱若水风神俊秀,有器量见识,能决断大事,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平素善于谈论,尤其轻财好施。所到之处推诚待物,任命下属,总管大事,没有不称赞治理好的。他举荐后进之辈,推崇贤能之士,襟怀宽广。转运使陈纬调任山西,举荐任中正代替自己的职务,宋太宗说:“我自然知道他。”宣召他担任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任中正身材高大,皇帝为他选了一个大笏,并让太监选取加长的红衣赐给他。任中正到任后,当年大丰收,赋税和粮食都收得很充足,发运使王子舆准备全部调往京师,任中正不同意,说:“东南每年输送粮食五百多万石,江南占一多半。今年有盈余,但有时年成稍稍歉收,甚或连年收成不好,灾祸就将连累我们的百姓了。”于是停止调运。不久,任中正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两浙转运使。民间发生饥荒,任中正不等皇上发诏,就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他审理晋州盛梁的案件,按照法律定案。不久有和盛梁交好的人暗中中伤他,他离开京城担任荆湖转运使。代替张咏担任益州知州,在州任职五年,遵循张咏的条令教化,蜀人认为十分便民。马知节主管枢密院,他改任同知院事。第二年,曹利用担任枢密使,他又担任副使。仁宗还是太子时,他以右丞的身份兼任太子宾客。皇帝即位后,就授予兵部尚书的职位。任中正一直与丁谓交好,丁谓将要遭贬,左右都不敢言语,惟有任中正出面营救丁谓,因此他被降太子宾客、知郓州。任中师,字祖圣,任中正弟。在这之前,转运使韩渎急于搜罗财利,从柴草到蔬果这一类都有算计,但是任中师上奏朝廷要求全部免除。任中正贬官,任中师也被贬降为太常博士、监宿州酒税。不久,任中正因为母亲年老迁徙曹州,调任礼部尚书。死后,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康懿。当初,任中正的母亲进入禁中拜见皇帝,与陈彭年、王曾、张知白妻同见真宗,皇上让任中正的母亲居于首位,并且赐座。任中正侍奉亲人孝敬,平时生活简约朴素。 14.C解析:“远物”仅指红蕉,对于从京城到来的诗人来说,此地的红蕉就是“远物”。 15.结构: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 内容: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 (每点2分) 红蕉(即美人蕉,形似芭蕉而矮小,花色红艳) 柳宗元 晚英(秋冬之花,此指红蕉)值(正值)穷节(岁末时节),绿润(红蕉叶的鲜绿)含朱光(红蕉花的红艳)。 以兹(凭这个)正阳(农历的四月)色(指红蕉至秋冬仍保持春夏时的颜色),窈窕(美好的样子)凌(抵抗)清霜(寒霜)。 远物(边远地区的事物,此指红蕉)世所重(偏重),旅人(客居在外的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心独伤。 回晖(夕照)眺(远眺)林际(山林的尽头),摵摵qī(拟声词,落叶声)无遗芳(寒冬季节百花凋谢后遗留下来的香花芳草)。 [注] 摵摵qī: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译文: 红蕉岁未犹吐芳,绿叶红花含春光。凭此春夏鲜艳色,娇柔美好斗寒霜。 世人偏重边远物,流放之人独悲伤。远眺夕照山林间,落木萧萧无遗芳。 赏析: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第一联直写其花。虽也对其外表予以描写,但却更突出其精神。“晚英”,指秋冬之花,王勃曾用来写梅花,刘禹锡曾用来写菊花。而将红蕉也称之为晚英者,柳宗元当为第一人。又因为红蕉“春夏开,至岁寒犹芳”,这样称呼,也是恰如其分的,这便是“脱化”。 “穷节”是指岁未时节,此时万花纷谢,百草调零。一个“值”字,便显出红蕉精神。然而,这还不是它的全部。“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第二联才抓住了红蕉本色。红蕉不同于菊之清冷,更不同梅之寒瘦,它以春夏盛开的百花仙子之一的面貌,以娇小美好的风姿,迎寒斗霜,一个“凌”字,将其无畏的精神,勇敢的品格,和超然洒脱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至此,诗人在读者面前,塑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艺术形象,这便是柳宗元的创造,便也是他的“生新”。 咏物诗的理解,最关键的是在准确理解诗人所咏之物以后,更能深入把握诗人赋予所咏之物的精神。即在所咏之物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近藤元粹在《柳柳州诗集》中,给《红蕉》一诗下了四个字的评语,“寓感甚切”。第三联云:“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许多人会把注意力放在下句,但诗人将话说得明白,看不出何处有“寓感”。 “远物”承上,是指红蕉,但叫“远物”是因为红蕉属热带观赏植物,永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故永州可见。柳宗元站在长安和中原的角度,所以将红蕉视为“远物”。因为是“远物”,便成了稀罕物,所以才会“世所重”。这个“世”是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世之人”。当然,从前两联来看,如此看重红蕉的只能是被贬谪到永州的柳宗元了。 因为说远物,自然便想到了永州,因为想到永州,便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悲伤。因为说到远物被人看重,自然便会想到被流放到永州来的自己,早已被统治者遗忘。诗人原本抱有随时间推移,会被重新起用的期望的,然而看来,希望渺茫。面对红蕉,感叹身世,不禁“心独伤”。同是处于永州,“远物”和“人”所受待遇是如此天地之别,这便是诗人伤心的原因。 “回晖眺林际,槭槭无遗芳”。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这本是秋冬之景,在题为《红蕉》的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在一起,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如果说群芳已经消失,那么最后,就该轮到红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那么,无人关照的“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红蕉》一诗寓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忧虑,而且是一种被注定为悲剧的预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寓感甚切”四字,是十分确切的。 16.(1)在《屈原列传》中,以反问句揭示屈原产生怨愤的原因的两句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很难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与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场景相同的两句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4)《青玉案·元夕》中描写盛装的众多女子欢声笑语的句子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17.C解析:根据后句内容,括号内的两个分句应先说溪水,后说月光;承前句的“龙潭溪中”,以“溪水”为主语,衔接紧密;后句以“月光”为主语,句式一致。故选C。 18.B解析:B“风是月光轻盈的羽翼”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以“羽翼”比“风”,用“羽翼”的轻盈生动形象地突出风的“轻盈”。“驮着月光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发和眉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设问、借代)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拟人) C.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比喻)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拟人) 19.第一处改为:月光像一场无边的大雪; 第二处改为:把所有的山岗照耀 “一般”赘余;“所有的山冈被照耀,也把每一个窗台照亮”结构混乱,“也”前没有主语,前面主语是“所有的山冈”作该句主语,改为“把所有的山冈照耀,也把每一个窗台照亮”均承前省主语“月光”。 20.①要么价格高 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 ③促进公众改变消费习惯 21.①替代品不合适 ②监管执法不容易 ③塑料袋收费不高 ④公众自觉性不够 22.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以2020年为背景,从武汉抗疫写到国际局势动荡,强调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紧紧相连,与世界密切相关;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成为一个整体。材料的关键词是“我在”,强调每一个人的存在价值;“我在场”是说不管是灾难还是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目睹者、亲历者。作文的主题应该在于申明个体和群体互相包含、互相依存、互相成全、互相发展的关系。“我在”可以理解成个体存在的意义和表现的价值,在论述时,这层意思要加以强调,当然应该基于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去强调这一点。任何单方面论证个体而不顾群体或者只重群体而不顾个体的价值,都是不可取的写法。 写作形式是“发言稿”,具体情境是“国旗下讲话”,主题是“我与大历史的现场”。写作时要把“小我”与“历史、时代”联系起来,自觉投身时代,关心社会,为时代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成就自我。 参考立意: 1.我辈同频,世界共振; 2.以吾辈之微光,成时代之艳阳; 3.承时代景命,担国家之责。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