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1年新高考湖北省省际联合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3-29 09:21
2021年新高考湖北省省际联合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的两大支柱——算法和大数据,已经多维度地进入新闻传播领域,特别是作为二者集成的智能推荐算法,已经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主流的推荐算法有三种:基于内容的推荐、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和基于时序流行度的推荐。
基于内容的算法,其主要逻辑是受众偏好与新闻内容特征的匹配。通过用户特征数据和网络行为的分析,形成推荐列表。这种算法能够有效增加用户黏性,但对于个人信息的标签化分析,也容易引发个人数据安全性的争议。近期斯坦福大学研发的算法可以通过搜集网站信息并进行深度挖掘,判定个人情况,准确率高达91%,这一研究立即招致公众批评,也让公众对算法的信息挖掘能力产生伦理质疑。
协同过滤算法的基本逻辑是人以群分,通过计算用户的特征数据将其编入一个用户群体,按照群体共享度较高的偏好推荐内容。这种做法将计算单位有效地下降为群体,减少了数据处理量。谷歌新闻最早采取的就是这类推荐算法。但是这种算法的伦理困境在于容易产生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是指人们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着去关注相关信息,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在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且将人群分类可能产生潜在的算法歧视,不仅触犯个人隐私,而且易于强化社会偏见。
过度依赖算法推荐的新闻价值排序,会产生传播权、信息自由、信息触达、信息隐私权和数字身份及其保护的问题。
(摘编自赵瑜《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
材料二:
探究人和技术的关系必须在直面技术的同时观照人类,让技术和人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相互驯化,让技术更好地为人服务,也让人不断更新“技术”思维,不过分依赖技术,保持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当前,媒体、公众、网络平台分别承担着交叉核实信息源、增强隐私保护意识和提高数据开放程度的责任。媒体既可以依靠传统的事实核查手段,也可以利用新兴的技术工具检验信息的真实性。公众需要学习保护隐私的方法,比如要在提供个人隐私信息之前仔细阅读隐私保护政策,明确不再使用该服务时个人信息的删除和退出机制等。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制定数据信托程序,设计信托程序的协议内容和框架流程来处理数据交换过程中的敏感问题,提高数据开放程度以满足新闻报道的需求。
如今很多媒体认识到“信息茧房”的问题,推出了应对“信息茧房”的程序。例如,新闻APP“跨越分歧的阅读”创立了包含20个新闻品牌的图谱,图谱能够记录用户阅读新闻品牌的频率,并计算受众在每一个新闻品牌中花费的时长,当受众的阅读习惯偏向于一方时,程序会建议受众调整阅读内容。
流量逻辑本质上就是“消费者导向”原则的变种,一味遵从这种逻辑将导致媒体背离核心价值。因此,为保证新闻的权威性,媒体需要平衡公共服务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当下的大数据技术还不具备透彻了解社会现状与发展进程的能力,也无法在新闻的生产与发布上体现大局意识。媒体有责任在新闻信息的生产与发布过程中,把回应公众的关切与政府当前的工作重心结合起来,把服务、满足公众需求与教育引导公众、提升公众的素养结合起来。此外,受众也要带着质疑和批判精神看待基于大数据技术生成的新闻信息,而运用法律法规对网络平台进行主体问责也是避免职业伦理失范的有效途径。
大数据技术为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在改变原有新闻信息的生产和发布方式的同时,也需要对原有的职业伦理规章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技术红利与技术缺陷是相伴相生的,因大数据技术应用不当而引发的某些问题不是技术发展的失败,而是对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能否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考验。大数据技术推动着新闻传播业的更新和变化,同时新闻传播业也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和范围做出限制,这是技术与人在大数据时代相互驯化的过程。因此,从职业伦理的层面规范媒体、网络平台的传播行为,让技术更好地推进新闻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向东《大数据技术下新闻传播的伦理规制》)
材料三:
算法新闻的作用和未来不可限量。对此,我们必须从不同的层面来加强新闻伦理的构建。
第一,明确人在人机协同中占据主体地位,算法服务于人的需求。人不能迷失在信息与算法的迷阵中,而应该坚持人在新闻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在算法新闻中,记者和编辑的地位不可取代。在算法新闻时代,记者和编辑应该转向更能够发挥主观性的深度报道和访谈上来,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工具和信息基础上,进行分析解读和内容审核把关,为受众提供正确导向。
第二,为算法植入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我们应该拥抱人工智能所引发的算法革命,构筑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型算法发展的战略,强调智能型算法的价值观,为沉浸式产品植入必要的干预机制,确保其朝着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方向发展。”在算法设计和使用中,要以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防止在算法设计中带入设计者的偏见。
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即便在人工智能成为大势所趋的时候依然具有人文主义的魅力。相信在“人机协同”的模式下,新闻伦理能够产生更大的约束力和规范力量,从而推动更加成熟的算法新闻时代的来临。
(摘编自杜娟《走向人机协调:算法新闻时代的新闻伦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基于内容的算法和协同过滤算法二者集成的智能推荐算法,在信息传播领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B.当发现受众在某一新闻品牌中花费时间过长时,应对“信息茧房”的程序会建议其调整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
C.在新闻传播进入算法新闻时代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供工具和信息,进行分析解读,为受众提供正确导向。
D.材料二倡导的“保持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材料三强调的“坚持人的主导作用”,都是在关注新闻伦理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期斯坦福大学的算法相关研究招致公众批评,引发公众的伦理质疑,算法相关研究应该摒弃。
B.过度依赖算法推荐的新闻价值排序,会产生传播权、信息隐私权等问题,容易产生信息茧房。
C.大数据技术推动着新闻传播业的改变,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和范围在新闻传播业中应受限制。
D.在算法设计中,要防止带入设计者的偏见,要确保智能型算法朝着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方向发展。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在算法新闻时代,人工智能制定个性化的写作模板,完成新闻写作。
B.新闻客户端根据用户过去的浏览记录来向用户精准推送相关的新闻。
C.网站人工编辑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对信息进行审核,严格把关内容。
D.互联网平台搜集用户信息,判断用户消费需求和习惯,推送商品信息。
4.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新闻媒体应当如何确保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朝圣
吕冠霖
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旧约·传道书》
岁月在繁华的彼端径自剥落。所有历史都将成为自传,所有沦亡都不过是个人悲伤。
淡金色的光如落叶飘坠,营造着一个有月亮的黄昏。狂欢如失控的碎片、疯癫如虔诚的幻梦。
终于,血淋淋的月光下,颠覆的童话里,只剩风诉说着孩童无法捕获的瑕疵。
无须摸索灵魂,无须追溯因果。且用瘫痪的记忆,擦拭尘封的卡带,重播自由的挽歌。
……
你坐着火车。那掉了一层漆的车,在保养的极差的路上颠簸了十个小时,来到没有终点的终点。
你拿着旧式公文包,戴了一个草帽,满目茫然。几个青年从你身边路过,唱着令你恶心的流行歌曲。你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不过那时的你只热衷于海德格尔的遮蔽概念,或是喜爱与人争辩日本文学的物哀、侘寂与幽玄。你站在满是棒冰纸和甘蔗屑子的停车场上想,现在究竟身处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你身上被落山之前的太阳照得冒汗。你走出车站,对面只有一家小客栈,那是带一层楼的木板铺面,在楼上走动楼板便咯吱作响,更要命的是那乌黑的枕席。空气闷热,洗澡却只能等到天黑,在那窄小潮湿的天井里,用冷水浇灭理想。
算了吧。你决定放弃,遂远走寻觅一家能容身的旅店。
你终于在老街上找到一家旅店,你不挑剔,毕竟这还算干净。搁下沉重的行李,洗一洗满身的尘土,你并不疲倦,但也能入睡。
闭上眼,你看到了分裂的天空,你是克里斯塔·沃尔夫吗?还是玛格丽特?但你只是你自己。
你看到床头灯的灯罩上被留下了一行字:这里有世界末日的真实感。
你是逃着出来的。探测灯里你无处隐身,庞大的怪物从你身边过去时,你产生了恐惧。你曾认为你是个英雄,但你不是。
你说:你记得对死亡的惧怕从儿时起,那时怕死远超过今天,有一点小病便生怕是不治之症,一有病痛就胡思乱想,惊慌失措,如今已经历过诸多病痛乃至于灭顶之灾,还活在这世上纯属侥幸。
你又说,生命本来就是个奇迹,一个有知觉的肉体能感受到生命的痛苦不就够了?还寻求甚么?
你想起了幼年的你。想起了泛黄的封火墙,想起了雨天泥地里旋生旋灭的黄色水泡,还有丝丝缕缕的哀愁。
从小你就目睹了太多生命的终结。直到今日,你也很难对什么事物感到欢欣,哪怕是假装的。你再清楚不过,生命自有终结,终结时恐惧也同时消失,但这恐惧倒恰恰是你还活着的体现。
你处于一片空虚中,不知哪里是更高的存在,却奇迹般的感到了隐约的欢宣。
你倦了。梦里来自西柏林的《悲怆》让你明白一纸文书的重量,缓缓行进的蝼蚁在时空另一个维度告诉你,那重量是生命的天平所不能称量的。
也不必去称量。
……
我来自朔方,带着诗歌与灯光,向往蓝色的海洋。眼镜锈蚀,一如我疲惫的目光。
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有青年对我说崇敬的话语,有人指摘我为危险分子。我笑了,我又不是卡夫卡。
我只是把我的感受、经验、梦和回忆和幻想、思考、臆测、预感、直觉凡此种种,诉诸语言,给以音声与节奏,同活人的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现实与历史,时间与空间,观念与意识都消融到语言实现的过程中,留下语言制造的迷幻。
迷幻年代里,只有迷幻能唤醒众生。迷幻是特殊的戕害,也是另类的慈悲。
慈悲止步。我只想用人身的自由换得书写的自由。镜片闪烁,指着我该去的方向。
但我早就明白,革命的艺术和艺术的革命都早已被人玩过,我再也玩不出什么新鲜。时代与人心就像一面展开的破旗,又像是古旧斑驳的经幡。我感觉自己也没有形骸,没有分量,正在嘲弄与自嘲中随风消溶。
在急切的快车上,我和身边的老者搭起了话。他是音乐学院的教授,很早就与我在居士林相识。
十四年前,他曾告诉我,音乐于他是死前的挣扎。听说他谱了第一部作曲法,也把自己的一生谱写成了哀乐。
存在主义,或是实用哲学。谁也不可能预料到,锋利的镰刀查封了那些古老的生命情结。边陲人生的体裁执着于晦涩的祭奠仪式,不时自觉遁入非文本的诗生活。
破碎是为了偿还,完整终归于圆满。他肯定也曾相信过新风会一如旧雨,神佛还会赶在演绎离合之前泣临,历史的兴观群怨继续排演。
"我像不像一个疯子?"
"一点不像。
"你说我像什么?"
"我不知道."
"那么,就是个流浪汉。"
"流浪汉也不坏。"
"流浪汉倒多半是好人。"
"那一本正经的才往往是疯子。"
我看到他手里翻阅着布列松故意拍歪的照片,他看着我。
同样的宿命,但我们不一定是一路人。
然而生命或许就是这样,我们走不同的路,还是通往一致的终点。
终点也没有终点,我依旧执拗的认为。
“你说,历史会终结吗?”他笑得像个孩子。白发颤动着,顾左右而言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他又说。
他额角上的一颗汗珠折射出了另一个世界,或者是另一种预言。
与我不同,他的迷幻更像佛家的“无明”,总有几分逃避的滋味。他的幻觉总是与疏离并存,并绕过了不断嬗变的陷阱。
我看着他,视线逐渐飘忽了起来,最终停留一本《今天》的封面文字上:
且以一夜苦茗诉说平生沧桑我们都是执着而无悔的一群以飘零为归宿
随手抽把单刀走趟雪花掩月无声对视
只有鸽子簌簌地飞①
……
你看着电视中滚动播放的画面,恶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你痛恨你的懦弱。
你周围黑漆漆的,活像个地狱。但你转念一想,再黑暗的地狱总比光明的屠宰场强。
你说你不愿作无谓的牺牲。笑话,你只是想活命。
你说,人不是狗。
你又说,人同狗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稍许多点儿聪明。
……
我难以忍受车上播放的舞曲。现实不如梦境轻盈,虽让梦更容易让人窒息。
痛苦的目的不过是让自己获得片刻的安宁,或者在别人面前昭示所谓的真诚。我知道我将以痛苦的形式度过余生,但这又何尝不是自由?
自由可以呈现为苦难和忧伤,但若不被痛苦和忧伤压倒的话,哪怕沉浸在败笔世界中,也能乞得快乐与安详。也正因如此,这可恶的生命也还值得活。
……
远处传来钟声,我看了看表,钟似乎敲得迟了些。时差是人世间最永恒的距离。
我问了问周边的人,车已经到了巴黎。
有人激动,有人痛苦,有人无语,有人悲怆。
这只是巴黎。
……
“怎么样?”
“不怎么样。”
“不怎么样是怎么样?”
“不怎么样就是不怎么样。”
总之,就是这样。
(有删改)
作者注:①改编自张错《漂泊者》。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标题“朝圣”意蕴丰富,既指“你”“我”剖析自我、正视苦难,也暗含了作者对苦难的独特理解与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A.“闭上眼的你看到了分裂的天空。”形象地写出“你”因极其劳累、缺乏睡眠而产生幻觉,也体现了“你”虚幻无助的心理。
C.“人同狗也没什么两样。”作者借“你”之口,表达了对人性价值的怀疑,体现了其惘然的人生态度,并具有历史虚无感。
D.本文重在探讨诸多对立统一的命题,通过情节诡诞的故事展现生命与生活,悲伤中也存在“生命也还值得活”的乐观坚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在写“你”的故事时,巧妙运用了插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呈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你”“我”“他”的际遇是苦难者追求自由的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了主题,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C.小说长短句、整散句结合,语言时急时缓,并在多处进行适当的留白,使小说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D.作者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对故事进行全知叙述,细致地展现了人物的经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8.本文的人物没有姓名,均用人称代替。请简述其作用。(4分)
9.学者林幸谦曾评价本文作者“坚持情感本位的写作方式”,请分析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