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A(B.“早期的网络文学作者就是在模仿文学经典中走进文学园地的”以偏概全,原文是“在其发轫之初,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就是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的文字,一些早期作者,也是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注意是“一些早期作者”;C.“目前侵权盗版难题无法破解”曲解文意,原文有“行政、司法和社会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是打击侵权盗版的有效途径,其中司法保护尤为重要”,可见打击有难度,并非无法破解;D.“材料一”是说网络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对现实的关注,“材料二”是说网络文学借鉴传统和经典文化打造精品;“材料一”与“材料二”从不同角度论述问题,观点并非针锋相对。 (2)D.“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发掘了中国传统哲学、传统神话的现代价值”错,《琅琊榜》等作品轰动一时,主要是因为“营造一种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追慕和认同”。 故选D。 (3)C.“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主要靠行业自律”不符合材料三的内容,原文说“行政、司法和社会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是打击侵权盗版的有效途径,其中司法保护尤为重要”。 (4)文章首先提出问题,并亮明观点:打击各种侵权行为,是网络文学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然后分析问题,分析网络文学盗版现象严重的原因;最后解决问题,指出打击网络文学盗版的有效途径。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例证法。 (5)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在作品中,让读者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②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反映时代精神,提升主题格调、内容质量以及社会效益;③通过多种方式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古典的现代价值,以全新形态进行演绎和创新;④多措并举,合力打击网络文学盗版行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D.“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错,前文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因为学习却来了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是因为这次井冈山之行有很多感悟,井冈山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多启迪。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 (2)C.“魂归故里”错,是革命老人曾志“魂归井岗”。 (3)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4)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三、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1)B.译文:当时,郡国发生了地震。有百姓散布谣言,以筹码计数,说第二年的正月初一将要发生日蚀。皇帝于是征召孔光,罢免了孙宠与夫躬,还罢免了侍中、各部的官员和黄门侍郎几十人。 (2)A.“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有误。“明经”,文中意为“精通经义”。 (3)B.“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分析错误,据原文“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阻”“宣复上书上感大异,纳宣言”等可知,他并没有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 (4)①鲍宣回家数月后,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他每次在位为官之时,常常上书进谏,据理力争,他的言辞没有文采,却朴实而切中时弊。 ②此事被交到御史中丞那里处理,侍御史到司隶官衙处,想要逮捕鲍宣的随从官吏,鲍宣闭门不让他进入。 (5)①从情节来看,直接促使皇帝减轻了对鲍宣的处罚,保全了鲍宣的性命;②侧面表现了鲍宣不惧权贵的正直操守;③间接表现鲍宣在士林中官声好、声望高。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1)C.“进一步从正面突显了梅花的高洁、晶莹洁净”分析有误。非正面突显,而是用月光、梅影侧面烘托梅花的高洁。 (2)①尾联以比喻的手法写出梅花因本性超尘拔俗而拒绝俗人相扰;②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志趣高洁,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③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孤芳自赏、正直脱俗的品格。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1)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重点字:贻)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重点字:频) (3)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重点字:言)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1)A。 (2)①“简笔水墨勾勒”照应美术作品这一说法,点明了画境;②“在巨大的木板中”突显了渔人的渺小,契合作者在这幅美术作品前的观感。 (3)①哪怕再稍稍用一点力气;②唯有对母亲绵绵不绝的思念。 7.普遍”改为“普及”;②删掉“之中”;⑤“粉丝经济”改为“‘粉丝经济’发展”;⑧“带动”后面语序调整为“消费升级、行业变革和市场发育”。 8.年度流行语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变化的是国家发展,不变的是人们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