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
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1-09 14:44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由乡音、乡俗和家乡故事传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在人们心中孕育出“底色的乡愁”并镌刻在人的一生中。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反映着民族友好、社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有对孔子、屈原、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品格认同,对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等故事类型用各自的方式接受并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群众,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如今,中国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被外来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
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首要的是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比如,以中国民间文学资源为素材,开发原创游戏产品,让中国民间文学资源进入当代文化消费领域。最近几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就是很好的尝试。通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故事里的经典形象重新立起来,让传统民间故事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等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在日本,《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也都取材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这些作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有效嫁接,找到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有时即便用很精彩的方式讲述出来,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对此,我们不必强求。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
(摘编自孙正国《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
B. 民间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它是促进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C. 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
D. —部分民间文学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即使改变讲述方式,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基于民间文学的意义与传承危机,提出了留住民间文学中民族记忆的措施。
B. 文章从社会发展趋势和民间文学特点的角度,分析了民间文学走向衰落的原因。
C. 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做法。
D. 文章列举《魔戒》《幽灵公主》等作品,证明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具有可行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共同传承中华文明,但在具体传承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B. 如果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丰富资源,就可能实现让民间文学融入当代社会的目标。
C. 面对民间文学的传承危机,我们必须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传承方式。
D. 传承、传播价值观应比记住故事更为重要,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天”标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则依次编号。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长诗《天问》;两千多年后,他的后人探索浩瀚太空的梦想以“天问”为名。对科学与创新的探求,使我们的飞天揽月梦从神话走进现实。“东方红一号”让我们叩响了太空的大门,载人航天把我们的足迹带进了太空,探月工程使我们第一次与地外天体亲密接触……今年是火星探测活动的窗口期,中国特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以火星等行星探测为代表的深空“新长征”,需要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接力奋斗。
(摘编自白露懿《从“东方红”到“天问”中国航天迈向深空“新长征”》)
材料二:
航天技术的覆盖面、影响力,以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已超乎人们的想象。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各行各业,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000万景(遥感图像的计数单位,通常指卫星拍摄一次所获取的画面,一景卫星遥感图像所包含的面积少则几千平方公里,多则上万平方公里),卫星电视直播用户突破7000万,“北斗”终端持有量达到400万余套,卫星应用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航天创造美好生活,根植于科技创新的深厚土壤。50年来,中国自主研制出17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施300余次发射,将5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成功率96%,可靠性、安全性和入轨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已在月球背面工作16个月昼,目前性能稳定,状态良好,月球车创造月面工作最长世界纪录。远在45万公里外的“鹊桥”号中继星状态也非常好,正源源不断把月背科学数据传回地球。去年第十四届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中国受邀成为首次设立的主宾国,重装亮相本次航展。“白俄罗斯通信卫星”项目地面测控站负责人德米特里·扎卡柳金说:“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进步与成就令人赞叹,希望未来能与中国伙伴进行更多更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法新社也曾报道说,中国已跻身世界少数几个航天大国之列。
(摘编自余建斌《让航天成就更多美好梦想》)
材料三:
对于在宇宙空间应用的芯片而言,具有抗辐射等特殊性能是必需的。因为宇宙空间环境极为复杂,大量的空间粒子辐射会导致卫星上电路性能退化甚至功能失效,对卫星造成致命伤害。抗辐射集成电路是太空探索的共性基础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是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以赵元富为带头人的技术创新团队,把目标锁定在自主研发国际新一代宇航用中央处理器CPU上,研发初期,CPU没有实际产品,国际上只有大致的思路和概念。以往芯片抗辐射一是给电路穿上厚厚的“外衣”,但这将使器件重量大幅增加;二是改变制造工艺,但这样投入巨大。如何低成本地研制出抗辐射芯片,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难题。1999年赵元富团队提出采用低成本的“设计加固”思路,只需利用民用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通过设计环节而非制造环节就能研制出抗辐射的宇航集成电路。这样一来,抗辐射难度就全部转移到了芯片设计上,而抗辐射芯片设计又是个世界性难题。赵元富团队首先选取抗辐射中央处理器作为技术应用的核心攻关产品,并进行了大量的技术试验。为了打造可靠的“中国芯”,抗辐射芯片都要经过地面模拟太空辐射环境下的试验验证与评估。十年后,赵元富团队研制的国产CPU获得了成功,越来越出色的“中国芯”,大幅提升了宇航集成电路的国产化率。
(摘编自袁于飞《让中国航天用上“中国芯”》)
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不仅呼应屈原的《天问》,而且展示了后人探索太空的梦想及对科学、创新的探求,这种探求需要代代中国航天人的接力奋斗。
B.目前我国卫星电视直播用户已突破7000万,卫星应用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分发量累计可达一千亿平方公里,航天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C.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达96%,嫦娥四号着陆器和“鹊桥”号中继星状态良好,月球车创造工作时间最长世界纪录,它们把月球的科学数据传回地球。
D.综合三则材料可见,从50年前“东方红一号”发射到今年的深空“新长征”,从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到越来越出色的“中国芯”,我们的飞天揽月梦从神话变成现实。
6.请结合材料概括中国航天50年来取得的成就。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沙棘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家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老党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里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休息了一下。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每每想到儿子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说话,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儿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任何人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䦆头换到了右肩。不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橘红,有的橘黄,虽然还不到成熟的季节,但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你的子女,都是你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长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连衣服都没穿。
老党心里爽快极了,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你,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谁说我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似乎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而且还有大用处?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呵呵地笑着说:“乡长同志,是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这里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原来是这样!”老党明白了。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忙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慈爱地拍着儿子坚实的肩膀,心里莫名的踏实。他的眼睛湿润了。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选自《芒种》2020年第9期)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充分表现出老党无怨无悔地对沙漠的付出与坚守。
B.文章主要采用了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这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更有利于展现父子两代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更有代人感。
C.文章中“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两处描写,为后文儿子说沙棘用处广泛,并决定留下来等内容埋了伏笔。
D.文章始终以含蓄隽永的风格来进行叙述,“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的结尾使主题表达既深刻,又含蓄。
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老党对儿子态度的变化过程。(6分)
9.文章以“沙棘”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