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试题难度:0.62) 1、C 2、D 3、A 4、(1)侧重论述了方言的价值、作用,以及多言多语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2)①运用了引证法。第3段引用联合国“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表明了母语方言对人们表达情感的作用。②运用了例证法(事实论证)。如第2段用“湖南花鼓戏”来印证方言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以“用传统方式做训诂研究,解释古代文献词义、句字”来表明方言的作用;第6段举出了中国多地方言,以表明方言存在的常态化特征。 ③运用了因果论证法。如第5段用“因此……”来论证世界上使用不止一种语言;第6段用“因此……”来论证多言多语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第7段用“因此”来论述使用方言要有文明的意识。 5、①公众方面。人们要有对方言的重视意识,正确对待、使用方言。 ②政府方面。相关部门应出台保护方言的相关规定,推动方言保护工作的开展;举办相关活动,培训方言教师,积极推动方言的使用。 ③社会方面。社会组织应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方言的传播和运用。 ④企业方面。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方言数据库,对方言进行采集、记录、归纳和整理;发展语音识别技术,支持方言语音输入,为方言的使用提供条件。 6、C 7、A 8、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象描述,凸显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9、①这次“挪开”,突出了她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对文化的尊重;②“描画着它们”,揭示了她将为人母的责任感,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③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10、C 11、A 12、C 13、(1)苏轼察访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灾害减少了一半。 (2)官吏不推究事情的原委,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 14、①因为苏轼才识过人世无双,②能够正直敢言有担当,③心怀百姓减疾苦,④科学测量阻水患,⑤大局为重劝章惇。 15、C 16、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既侧而供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②张诗的“雨”描绘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既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意思对即可) 17、(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8、D 19、①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②日复一日地(继续)疏浚、修缮(治理、保护)都江堰, 20、①原文运用比喻,将我比作“快要窒息的鱼”,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清水对我的重要,且与后文的“生命之泉”衔接更为紧密。②原文两个问句连用,两个“何处”连问,突出了清泉和绿洲频频告急,我们将无处安身的现状,增强忧患之情,引人思考;引出下文都江堰及为都江堰做出贡献的人们,上下文衔接更为紧密自然。 21、问题一:叶开老师,您觉得书名用“最好”一词合适吗?会不会有炒作之嫌?(叶开老师,这套书销售如此火爆,您觉得如此畅销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叶开老师,您选文的标准是什么?(您认为您的“教材”与当今教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三:您觉得当今语文教育的弊端是什么?(您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丰富的人”?) 材料一可针对书名或者销量提问,材料二可针对选文的标准或教材的特点提问,材料三可针对编书的目的提问。称呼上:应用“您”“叶开老师”“廖老师”等。 22、第①句,介词残缺,在“我国”的前面加上“随着”或者去掉“的”。第⑤句,缺少成分,在句号前加上“的现象”。第⑥句,中途易辙,删掉“一些城市”。第⑨句,递进关系不当,“不仅”与“而且”后面的内容要互换。 23、审题:材料围绕“食”这一关键词展开,并引入“食育”的概念,着重将“食”这一平凡的生活话题与传统文化、人文情怀等内核相联系,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教育回归生活,生活回归教育”的内涵,在理顺生活、教育两者的关系的同时,充分挖掘“食”在其间的重要作用。要求能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多个角度,并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展现“食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恰当解释“回归”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