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 2.C 3.B 4.①加强自我意识,关注个人价值;②为满足抒情需要创作;③凸显人的主体;④文体多样,追求形式华美。 5.①不存在始终不变的“文学”概念作为前提。②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③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仍然以载道教化为根本目的。 6.D 7.A 8.①首先解释泰山的“泰”字;②接着想象孔子登山的情形;③然后否定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行为;④最后叙写我登山的经历和感悟。 9.①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泰山(我们已经来到泰山脚下)。②泰山是一座圣山,历代帝王来这儿封禅。 ③“泰”就是安泰,看这山势平缓,大家都能轻松登顶,让我们慢慢走,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古迹,④体验泰山颐养生命的灵性,感受回家的安泰。 【分析】 6.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为了观赏经石峪石刻沿着登山直线匆忙赶路而忽略了很多沿途风景的过程”错误,文中是我们一行忙于登顶,错过了路边的经石峪石刻。 故选D。 7.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A项,“突出了华山的险峻”错误,是为了突出泰山的安泰。 故选A。 10.B 11.D 12.C 13.(1)等到(群臣们)议论结束(完毕),朝廷下旨慰劳他,回到家里,亲友故交都庆贺他实在幸运。 (2)张普惠前去调查这件事,事情最终得以解决,因此魏子建父子都十分感激他。 14.①清廉;②敢于直谏;③为政有方;④有洞见;⑤有远见;⑥有谋略。 【分析】 10.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句子翻译:张普惠被拓跋澄赏识之后,辅佐过两任藩王,非常有声誉。回到京城的时候,衣服破烂不堪,拓跋澄赐予他二十匹绢充作路上盘缠。该句在断句时,“普惠既为澄所知”是一个有完整意义的句子,其中“为……所”表被动,不能割离开来,故排除C项。 “历佐二藩”是张普惠的任职情况,“甚有声誉”是效果,所以“甚”之前要断开,从而排除A项。 “澄赉绢二十匹”是一个完整意义句子,拓跋澄是主语,“赉”是谓语,“绢”是宾语,而“二十匹”补充修饰绢的数量,是后置定语,不能与“绢”断开,故排除D项。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项,“……死后所加的褒扬意义的称号”说法错误,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谥号其实有“褒谥”和“恶谥”之分。 故选D。 12.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C项,“任城王澄将要去世的时候”“张普惠还在寒冬里满怀希望地前去探视”这两句说法错误,原文是“任城王澄薨”,即当时任城王拓跋澄已经去世,不是“将要去世”。并且选项错误理解了古代文化常识“朔望”的含义。原文“朔望奔赴”意思是“在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去(祭奠)”。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罢”,结束;“劳”,动词,犒劳、慰劳;“亲故”,亲朋故交;“幸甚”是倒装句式,即“甚幸”,实在是幸运。 第二句得分点:“验”,查验;“释”,澄清;“德”,动词,译为“感激”。 14. 本题考查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 做这种题要在题干指定的区域去筛选和归纳。题干要求概括张普惠为官方面的特点。“清廉”体现在他“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敢于直谏”体现在他对胡太后的父亲去世后追赠封号的态度上;“为政有方”体现在他任东豫州刺史时处理淮南弊政上。至于“洞见”“远见”“谋略”说法各异,大体差不多,都是说张普惠很有远见卓识,从原文“萧衍弟子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上疏,请赴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等句可见出其有“远见”之类的。总之,要善于多角度分析和理解。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身高八尺,相貌魁伟,对《三礼》十分精通,还擅长《春秋》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任城王拓跋澄敬重他的学问,帮助他提高名声和社会地位。拓跋澄有丧服在身,却想在七月七日召集文武大臣到北园骑马射箭。张普惠奏劝拓跋澄,拓跋澄从心里接受了他的建议,找借口停止了这件事。拓跋澄转任扬州刺史,启奏朝廷任命张普惠为羽林监兼任镇南大将军开府主簿,不久又加官威远将军。张普惠被拓跋澄所赏识之后,辅佐过两任藩王,非常有声誉。准备回到京城的时候,衣服破烂不堪,拓跋澄赐予他二十匹绢充作路上盘缠。回到朝廷后,继续做羽林监。 当时太后的父亲胡国珍去世,被追赠为太上秦公。张普惠认为前朝太后的父亲没有“太上”的称号,于是到朝廷上疏,陈述这样做不妥。侍从们都畏惧害怕,不敢为他通报。太后阅览了他的表章后,亲自来到胡国珍的宅院,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广泛地讨论这件事。张普惠仍按常理纠正,无所屈从。之前,张普惠被太后召见,传达诏书的人骑着快马驰来,速度非常快,站着催促张普惠离开家里前往。张普惠的几个儿子都担心害怕得流眼泪。张普惠对他们说:“人总有一死,但只要死得其所,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等到群臣们议论完毕,朝廷下旨慰劳他,回到家里,亲友故交都庆贺他实在幸运。 张普惠认为向天下百姓征收的布帛丝绢,幅度太宽数量又大,尚书计议后上奏皇帝,还要再征收丝绵和葛麻,他担心百姓不堪重负。于是上疏朝廷,上表请求在朝廷当值时,允许随时进见皇帝。从此以后,每月一次朝见。等到任城王拓跋澄去世,张普惠因受他的恩遇,初一和十五一定去祭奠,一直到除去丧服,即使是寒冬酷暑刮风下雨,没有不按时赶到的。当初,拓跋澄嘉许欣赏张普惠,临终前又奏请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尚书右丞。尚书省的官员们认为张普惠出身寒微,不应立即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他们互相联络,想一起阻止他上任,这种反对经过很多天才停止。魏子建任益州刺史,犯有贪污受贿罪,张普惠前往调查这件事,事情最终得以解决,因此魏子建父子都十分感激他。 南梁萧衍的侄子西丰侯萧正德诈称要投降,朝廷非常重视准备迎接他。张普惠请求朝廷将萧正德送到扬州,再移交给南梁萧氏,朝廷不同意。不久,萧正德果然又背叛了北魏逃回到南梁。后来,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光禄大夫,右丞的职务仍然不变。出京任东豫州刺史。淮南有九个守备区十三个郡,仍然沿袭萧衍遗留下的弊政,不同郡县的人错杂混居。张普惠就按照顺序查验登记户籍,撤销一些郡县,上表奏报说明情况,朝廷下诏批准。地方官根据他的意见,治理有方,奸盗一类的事情不再出现,百姓都安居乐业。张普惠不爱经营财产家业,喜欢举荐人才,对待故交旧友敦朴厚道。冀州人侯坚固少年时与他一同求学,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叫侯长瑜,张普惠每年四季得到俸禄,没有不减省自己的生活用度,供给他衣服和食物的。孝昌元年三月,张普惠在豫州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谥号宣恭。 15.C项,“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鸿鹄之志,虽然身处逆境,也决不向现实低头的豪情”理解错误。“举手指飞鸿”用晋代郭瑀的故事暗喻自己的隐逸之志。晋代得郭瑀在临松薤谷隐居,前凉国主张天锡派人征辟他,郭瑀指着飞翔的大雁说:“这样的鸟怎能把它养在笼子里!”“难具论”的意思是:难以详细的说,所以这两句表现的是诗人在面对现实时的内心矛盾。 16.①“风吹芳兰折”喻指政治环境恶劣,贤人遭受排挤;②“日没鸟雀喧”喻指朝廷昏聩,奸臣得志猖狂。 17.日月忽其不淹兮 朝如青丝暮成雪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18.B 19.A 20.①句式不同:改句为一般陈述句,比较普通;原句使用了长短句(排比、类比),句式错落有致,与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②表达效果不同:改句抽象机械;原句列举酒与不同诗风,形象生动。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 A项,“歌”和“唱”后的双引号使用错误,因为该引用的内容在双引号内,所以要改为单引号。 B项,使用正确。 C项,“柳郎中词”和“学士词”领起的两个句子构成并列关系,所以这两个分句间应该用分号;且“柳七”后的问好要放到引号内。 D项,因为是完全引用,所以“大江东去”后的问号要放在引号内。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排序的能力。 根据前文“我们读唐宋诗词”的提示,应该将②排在最前面,因为是追古,其后排⑤,③是对李白饮酒的描述,而④是对①的解释。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改写后的句子改变了句式,由一个句式整齐的、有举例有评价的长句变成了一个概括性的断句,比较普通;原句使用了长短句(排比、类比),句式错落有致,与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改变后的句子比较枯燥、抽象,不及原句形象生动,也令读者体会不到喝酒和读诗之间的联系,感知不到不同诗人的诗作的韵味和气象。 21.因没有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 健康码的巨大作用不容抹杀 但信息技术并非完美无缺 22.①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市开幕。②峰会期间将举办一系列活动;③充分展示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