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高二中2021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践的深化,中国道路的拓展,中国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从本质上看,就是要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实现伟大复兴,同时使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再造辉煌,这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构成了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的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中国的时代精神的思想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真实内涵。任何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背对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去构建所谓的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只能使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空心化”。 哲学思维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仅展示的概念、范畴不同,而且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也不同。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反映现实的社会运动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反映特定的民族或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应当避免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我们不能任由西方哲学话语来为我们“代言”,这种言说方式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是被西方话语“制造出来”的中国,这一话语体系的意向、理念乃至学术机制都具有凝重的西方话语色彩和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以及“潜伏”的西方利益关系。 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主要是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及其背后的利益关系而言的,而不是拒绝借鉴西方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不是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话语体系离不开语言,但又不等于语言。话语体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语言本身没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自由”“平等”“公正.....乃至“哲学”“话语”,原本都是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因此,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也不能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而是要对其进行批判借鉴,并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实际上,自从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语言和言语结构本身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毫无疑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能脱离中国传统哲学,不仅要吸取传统哲学中的深沉智慧、合理观点,而且要吸收其中能够容纳当代内容的范畴、概念。但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我们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是范畴、概念、术语的简单转换,不是把物质变成气,矛盾变成阴阳,规律变成道,类比变成格义,共产主义社会变成大同社会,等等。语言同样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我们既不能操着一口“纯正”的西方话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也不能说着一口“地道”的古代汉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关键在于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珍贵的遗产”。 (摘编自杨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其思想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真实内涵。 B.不同哲学话语体系的最大差别在于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不同,可见,哲学思维具有民族性。 C.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目的是潜藏西方利益关系。 D.话语体系和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是前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后者正好相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这一背景,揭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本质与内涵。 B.文章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其中着重论述了第三个方面,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C.文章认为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但可借鉴其中合理因素,体现了辩证思维。 D.文章对待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态度迥然不同,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显示出鲜明的学术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必须贴近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否则,就会失之“空心化”。 B.不能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这是因为,哲学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体系。 C.对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要进行批判借鉴,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如“自由”“平等”“公正”等。 D.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要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有益成分,对其中的范畴、概念、术语应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便捷是货币发展变化的主线,支付在形态上的无形和时间上的无感,就是支付货币的最高境界。纸币并非终极的空间占用最小者;作为仅有支付功能的观念性的东西,数字货币连纸张都不需要,显然更为方便。和方便一样,支付的快捷有种内在的力量,促使支付的时间耗费由多变少,而且越来越少,最后走向无感,几乎完全不耗时间。如果说纸币支付可在数秒中完成那么数字货币的支付速度就是“瞬间”的概念,敢说实时到账又能够真正到账的,非它不可。支付速度的超级加快,必定实现市场交易量的急剧增加,而单位时间内支付手段的周转次数恰恰能反映这个增加过程。一张纸币一天周转可以达到五次或以上,理论上讲,数字货币因其无有形形态,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可以有无以数计的周转次数。 由此可见,纸币的消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可以肯定,在不远的将来,数字货币将承载全部支付手段的功能,开创人类支付货币崭新的历史。 (摘编自陈彩虹《常识中走来的货币》) 材料二 数字货币加速无现金社会到来。非现金支付取代现金支付,在吃喝玩乐行、政务金融医疗方面,人们不再受现金的约束,只要拿着手机,不带现金也能畅通无阻。也少了丢钱包、收假币的担忧,人们在货币交易中的细菌传播机会也大大减少。并且,无现金社会之“惠”比现金社会更普遍更普及:每一次消费支付不仅可以瞬间完成,而且都能为人们积累更多信用,且社会信用体系将更完善。但另一方面,没了实物货币,很多人逐渐失去“钱”的概念。发工资、奖金只是卡上或数字账户上数字的变化,失去了以往数钱的满足感;婚庆礼金不需用红纸包了,也少了一份仪式感。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现金支付会促使消费者更加理性和谨慎,有助于消费者控制成本预算与消费冲动。非现金支付则增加消费的冲动,催生更多“月光族”。无现金社会也会夺走个人隐私,你所有金钱收支信息都有电子痕迹,鼠标一点,账户就可能被冻结。 (摘编自《数字货币与移动支付加速无现金社会到来的利与弊》) 材料三 一个支付手段从现金朝无现金过渡的时代,表面的泥沌与无序不可避免。固然在确认支付安全的前提下,人们会选择对自己最便捷的支付方式,并且无现金支付积累的信用将等于财富,良好的信用可以让人们都获得公平金融和公共服务;但认知水平不一的客户,有权利选择合法的支付手段。无论使用何种合法的支付手段,都需要被平等对待,都需要被提供相应的最起码的服务。这非但属于技术范畴,也属于社会道德范畴。除了央行的强力纠错,公共服务机构也要提供备选的救济手段,在用技术给用户带来便利和价值的同时,关照特殊群体的需求,帮助k个社会平稳过渡到无现金社会,而不是自筑藩篱,自毁来之不易的行业生态。无现金不是拒绝现金,扫码也不是不要钱,大可不必在出门用不用带钱包上纠结。扫码支付并不是社会的天然产物,而只是现阶段智慧生活外延的一种,是智慧生活降临过程中的一瞬。生活场景的智慧化反过来加速金融等行业的重构,这才是无现金社会有趣的前景。 (摘编自蒋光祥《无现金社会绝不是拒绝现金的社会》) 4.下列对材料中“数字货币”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货币作为观念性的东西,没有物质实体形态,又具备支付功能,达到支付货币的最高境界。 B.数字货币支付快捷,几乎不耗时间,真正做到了瞬间支付、实时到账,急剧增加了市场交易量。 C.数字货币因不存在周转次数的限制,必将取代纸币,承载起社会对支付手段功能的所有需求。 D.数字货币改变了人们的日常支付习惯,让支付不再受现金约束,从而加速了无现金社会的到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支付手段经历了从货币形态的有形到无形、从支付时间耗费的多到少甚至无感的变化,人们对空间方便和时间快捷的追求是其中重要的推力。 B.“钱”的概念会因实物货币淡出货币舞台而逐渐失去,数字代替实物货币支付会让人们在消费时失去理性,不控制成本盲目消费的现象将越发普遍。 C.社会支付手段从现金过渡到非现金,必然带来混乱,比如个人隐私面临泄露的风险,公众的不同支付方式可能会被区别对待,这些只能靠央行解决。 D.无现金社会有趣的前景不在于支付方式的变化或消灭现金,而在于生活场景的智慧化对金融等行业的重构,提高社会道德,让社会消费变得有序。 6.根据上述材料,请分别概括出无现金社会带给人们的好处和不足。(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别茶 刘帆 钱之江从小就想去看茶。 有一年,香江天气闷热,罗湖桥一带却异常热闹。 |听说部队就要从鹏城移防过罗湖桥了,钱之江的心提了起来。爷爷说四十八年前,也有一支部队过江,粗布军衣,打着背包,在南京路上枕着马路沿睡了一宿,有起得早的富商巨贾,推门一看,都大吃一惊! 钱之江的爷爷在他小时候一再讲这个故事,还说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仁义的部队。 钱之江印象深刻。爷爷从来没有这么眉飞色舞过。 钱江纱厂公私合营后,爷爷沪港两头跑,后来常驻港岛,生意继续,家里时常来人,讲的话与岛上的人不一样。钱之江就觉得,说话的人,讲国语,他们说的江南水乡,钱之江没去过,倒是课本上白乐天的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钱之江至今记得。 爷爷说,江南塞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机会你可以去看看。 去看看江南塞北,这是钱之江一直的梦想。 人们说,去看江南塞北,要过桥,过罗湖桥。 钱之江好想去。刚开始年龄小,去不了;等长大了,又念书,仍去不了;再大一点儿,去了英国,还是去不了。钱之江就想,等我能够经济独立的时候,就自己去。爷爷说过,江南的水,江南的茶,你带一点儿回到香江。 钱之江终于来了,问茶,看茶。下榻的酒店在春江路,虽然距离香江不过一百七十多里,但是自从爷爷腿脚不方便后,又是十年光景。钱之江下榻的房间里有一张太师椅,斜卧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钱之江离开洁白的床,踱步到落地窗前,远处高楼林立,阳光恰到好处地倾泻在楼宇和树叶上,此刻,他只想静静地待一会儿。 他俯瞰城市,蓦然发现,一缕香气氤氲。茶几上,一杯清茶香气袅袅。钱之江回头,知道茶是碧螺春,产于太湖边的吴县,爷爷生于斯。多年来,受爷爷影响,他对这款茶也是情有独钟。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钱之江侧过身子,单手倚在窗前,目光灼灼,仿佛入定一般站在那里。爷爷曾说,几声鸡叫啼亮,湖山醒来,晨雾弥漫,采茶姑娘踏着朝霞,成群结伴,向山上的茶园走去。钱之江似乎看到了,那些时光,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青翠欲滴的茶树丛中,采茶姑娘们神采飞扬,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片片嫩芽,俊美的身影穿梭在绿树间,江南美丽动人的图画蓦然在眼前。 钱之江决定明天就飞往那里,看那入夜万家灯火的山村。此行,考察茶道,钱之江曾在《诗经》中体验“采茶薪樗,食我农夫”。爷爷说沧桑世事,除了采茶外,制茶还要经过蒸、捣、拍、烘等工序,“故情周匝向交亲”,茶人的感情完全因为人茶彼此交往才显得亲密。 钱之江端起茶杯,眼睛一动不动: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青螺入水,叶芽伸展,茸毛轻舒,嫩绿透亮,姿态动人。 你说嘛,明天的行程。钱之江的妻子,声音很好听。爷爷说吴侬软语,不要忘记了。绵软润滑,有酥糖的味道吧?钱之江瞅着妻子,马上高兴地问,你到过江南吗? 结婚这么多年,你今天才这样问我。姑苏的报恩寺,你知道吗?在那里,我是个采茶女。有空一定要去那个地方。 报恩寺。名字真好。 钱之江品了一口茶,微笑地望着妻子,似乎沉浸在某种幸福的回忆里。妻子的脸上好像升腾起一朵红云,在柔和的灯光下魅力无限。 钱之江动容了:多好啊!有你这样懂茶道的妻子。 钱之江说完,准备去拉妻子,这才发现太师椅上空空如也,只有茶几上茶叶飘香,依然绿意盎然,香气袅娜。 妻子在哪?钱之江一惊,及至愕然醒悟,方知妻子并未随行,只是那洁白的茶杯上的仕女,活脱脱一个采茶女。 钱之江太容易失神了。爷爷曾说,内地是魂牵梦萦的地方,你一定要去。 钱之江,站了多久?直到夕阳西下,明月初升。不能再待了! 次日一早,钱之江收拾行囊,中午就到了梦幻的老姑苏。白墙黛瓦,护城河,老城墙,石板街,转个弯,钱之江在院中摆了一张桌子,邀请来的几个人团团围坐,一套青花瓷茶具,七八十度的温开水,放入一小撮春茶。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新朋旧友,相聚茶园,品茶谈心,那份伊呀呀的小调就落到了茶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4期) [注]别茶:鉴别茶叶。“别”是“鉴别”的意思。鹏城:深圳的别称。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散文化叙述,人物的情感在自然中融注,用语富有意蕴,文中运用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表达。 B.面对同样的部队驻防一事,前后相隔四十八年,当年爷爷所说的富商巨贾的心理状态是惊讶,而现在钱之江的心理状态是紧张。 C.小说所选地名很有讲究,如“报恩寺”一词既点出了钱之江妻子的大致出生地,又暗含了要不忘家乡、回报家乡的主题思想。 D.小说用大量的笔墨写钱之江在春江路酒店喝碧螺春的感受,使行文有了波澜,又强化了江南茶的魅力在钱之江心目中的分量。 8.文中多处引用了古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文章是怎样叙述“别茶”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