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11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的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即知识拥有者将知识进行筛选和系统整理之后,通过平台向受众传播,而知识接收者则通过支付资金获得知识。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知识传授可转化为市场行为并按市场逻辑进行交易,很显然,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就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分享模式来说,也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从本质上说,知识付费就是消费社会中资本操弄的一种商业现象。它成功地吸引了传统出版机构、新媒体、各大网络平台纷纷涌入这片红海,激烈厮杀。 (摘编自陈龙《作为文化奇观的知识付费》)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人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编者按: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情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摘编自《光明日报》《“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光明日报》《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识付费迎合了文化市场需求,传播手段的进步及用户的知识焦虑则使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B.新媒体想在眼球经济时代获取利益,显然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 C.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D.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导致知识付费的到来,并且这种付费范围还会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1.D(A项,原因不全面。根据材料一“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可知,知识付费产生的原因为多方合力。B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可知,新媒体违背职业规范的前提条件是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C项,“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消费社会中,资本运作可使知识传授成为获利来源,而资本逐利的本质将会使这种竞争更加残酷。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从小镇青年到月入十万》这类文章充斥网络,是新媒体在知识付费时代谋取利益设置的营销景观。 D.在低收入阶段,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衣食住行,因而一般不会有更多的钱用于知识付费领域。 2.B(“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 3.以下哪个例子符合材料三中关于“知识服务业态”的论述(3分)( ) A.网络剧《庆余年》因制作精良而火爆一时,随着剧集热播,视频网站开启“超前点映”付费模式。 B.某软件在其官网提供免费下载,用户可付费加入聊天群获取该软件的素材、教程、后续升级服务。 C.微信公众号文章的付费阅读、知乎提供付费解锁的后续内容以及百度文库提供的文章付费下载。 D.小王在喜马拉雅FM上兼职做主播,通过有偿分享课程、付费回答问题、制作付费节目获取报酬。 3.B(B项中,知识产品免费而后续服务收费的做法,符合材料三关于获取知识的更高阶段,即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的说法。而其他三项属于知识产品付费。)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4分) 4.首先提出目前中国处于知识付费与不付费的两难处境;接着论述知识付费的必然性(或原因);再论述知识产品免费到知识服务收费的发展潮流及给中国带来的两难处境;最后论述在当前国情下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每点1分) 5.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及应对知识付费时代?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6分) 5.知识付费时代可能带来知识传授的碎片化,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模式。认清社会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不跟风、不盲从。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各自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提琴 阿城 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先写“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后面又写“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文字看似简单重复,突出老侯干活沉稳,功底扎实。 B.有人拿来过一只黄花梨料子的架子,材质比较贵重,又用途不明,老侯也能配上小枨,说明老侯肯动脑筋,手艺佳。 C.老侯一眼就认出干部模样的人拿来的那把提琴是神父的,这表明老侯之前修提琴时观察仔细,所以印象深刻;他没有吭声,可见他为人谨慎。 D.小说结尾写老侯一直跟着刷大字报的人,体现出老侯精神世界的转变,他由一个专注手工活的木匠,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6.D(老侯关心的不是国家大事,不是大字报,而是提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前半部分花了不少笔墨写老侯学木匠活,这既是对人物身份的初步交代,也为下文情节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B.小说中神父、干部模样的人、刷大字报的人等,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但处在特定的时代,其命运及行为都受到时代的影响。 C.本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意旨丰富,提琴最后被当勺盛着浆糊,暗示了提琴的主人——神父被迫害的结局。 D.小说语言极具特色,多用短句,如“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7.C(小说不以情节紧张取胜,没有什么起伏,也没有暗示“提琴主人的命运”。) 8.作者多次写到老侯和提琴之间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4分) 8.①通过老侯对提琴的态度,意在突出老侯心灵手巧、对艺术品珍惜的形象特征。②借助提琴,巧妙地串联不同场景,使得故事的讲述不枝不蔓,情节舒缓。③借凡人小事表现出时代变迁,以小见大,平淡从容却意味深长。(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阿城曾强调其写作风格是一种“平静的状态”,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这种“平静”的理解。(6分) 9.①选材上,有意避开重大政治事件,重点描写普通人物的世俗生活、日常小事。②弱化矛盾冲突,情节舒缓,给人“风平浪静”之感。如对老侯的人生经历的介绍。③以“冷眼旁观”的方式,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如结尾表达作者对政治事件摧残美好事物(艺术)的痛心,体现对政治事件的冷静反思。④语言风格冷峻克制,没有浓烈的抒情或议论。如极少用形容词;对老侯内心世界的描写保持克制。(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