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德州市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11-06 15:03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模块检测
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D [解析] D项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知正确。A项中“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艺术家的“看”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而人工智能的“看”却与艺术家的“看”有着本质的不同。B项“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可知,影响因素还有“学习能力的强弱”。C项“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可知,人工智能不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
2.C[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可知C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A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正确;B项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正确;D项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可知正确。
3.D [解析] D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对人脑的模仿,但不同于人类身体的感知,能够支撑“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的观点。A项表述的是人们对人工智能艺术应当持有的态度。B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对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冲击与颠覆。C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的完成和对艺术创造里面劳动成分的代替,与“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的论点相反。
4.①材料一先使用设问开篇,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引发关注,并引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这一观点。②然后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动力、过程以及对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艺术家个人的反作用,并分别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③最后,得出了“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行文脉络,因此应先从整体把握,确定中心观点;然后按照说理顺序进行梳理。答题思路为“文章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在此框架内,可以对说理的角度和方面再进行细化分析。
5.①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②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③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解答本题应紧扣“光明前景”,然后逐条分析。主要结合材料一最后--段中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和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6.C[解析]C项“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表述不正确,根据“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我”对父亲邋里邋遢不顾形象的不满。
7. C [解析] C项“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表述不正确,此处先写西藏朋友怪米不好喝,然后写认可,最后写父亲的叙述,从叙述时间来看是顺叙,而不是插叙。
8.①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既是对上文中父亲微信朋友圈的视频的详细介绍,又为下文展开“卖小米”的故事做好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突出父亲种谷子时的认真细致,真实自然,不辞辛苦,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典型性。(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个具体情节的作用,因此要从与情节相关的小说要素考虑。就本文来说,结构上,本段中的描写既承接上文,又为下文做了铺垫;情节发展上,起到推动作用,而且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人物方面,注重通过言行表现人物。
9.①“父亲”具有新时代农民先进的意识和发展的理念。“父亲”种“羊粪小米”,卖各种地方农产品,特色鲜明。②“父亲”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父亲”能够熟练使用微信,展示小米的种植和优点,让“我”帮忙宣传,这都是积极学习的成果。③“父亲"更具有经营智慧,重视经营服务。“父亲"用三瓶矿泉水解决了西藏朋友的“米不好喝”的问题,售后服务到位。(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需要先将小说中“新时代特色”概括出来,然后结合具体事件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D [解析]根据文意可知,“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中“拒谏”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非肯正为天下言”中有“为……言”固定句式,因此“天下言”不能断开,排除B项。
11.B [解析] B项中“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表述不正确,应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
12.C[解析]C项中“汲黯只愿当中郎"和“汉武帝却找借口调汲黯赴任外地”表述不正确,文意为汲黯希望当中郎,皇上认为淮阳郡属楚国地界,看中汲黯的威望,让他去做太守。
13. (1)如果真如张汤所言,就将使天下人叠起脚来,站立不动,连眼睛也只能斜视了! (大意2分,“重足”“侧目”各1分。)
[解析]翻译本句,需要考虑到上下文中衔接连贯的假设语气,回扣“重足而立”和“侧目而视”两个成语的意思,完成知识的迁移。
(2)只是淮阳郡那里官吏和百姓不大融洽,我仅想借重您的威望,您足不出户就能治理好。(大意2分,“顾”“重”各1分。)
[解析]翻译本句,需要明确“顾”,然后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推测出“重”为“威望”的意思,还要明确“徒”的“仅”“只是”的含义,译句才能连贯通顺。
14.作为臣子,李息不向皇帝揭露张汤其人其事,不忠;作为朋友,李息不听取汲黯的良言劝告,不义;作为个人,李息害怕张汤,不勇。(一点1分,两点3分,任意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从李息自身角度出发,将人物的身份和人物间的具体关系梳理出来,自然就得出李息受罚不冤枉的原因了。
[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是濮阳县人。天子正招选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皇上刚说到我要怎样怎样,汲黯就对答说:“陛下内心欲望很多却要在表面广施仁义,又怎么能效法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呢!”皇上默不作声,发了怒,脸色大变罢了朝会。公卿大臣都替汲黯害怕。皇上退朝后,对左右的人说:“汲黯戇直得也太过分了!”群臣中有人责备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和辅弼的大臣,难道就是让他们阿谀奉承,而把主上陷于不义之地吗?况且我已身居其位,纵使爱惜自己的身体,可辱没了国家又当如何呢!”张汤刚刚因为参与改定刑律法令担任了廷尉,汲黯就屡屡在皇上面前质问、指责张汤,他说:“您身为正卿,对上没能发扬先帝的功业,对下没能抑制住天下人的邪念,或是让国家安定,百姓富足,或是使得监狱中犯人减少,这两样中一样也没办到。靠罗织罪名,使人受苦来办案行事,靠任意断案来成就功名,为什么竟要把高皇帝时的律令拿来乱加改动呢?您因为这样做会落得族灭无后的。”汲黯当时和张汤辩论争议,张汤争辩时常常在一些文辞细小处苛求探究,汲黯则伉直峻厉,高谈阔论,却没能驳倒张汤,就愤愤地骂道:“天下有所谓的刀笔小吏,不能让他们做公卿,真是这样。如果真如张汤所言,就将使天下人叠起脚来,站立不动,连眼睛也只能斜视了!”过了几年,恰逢改铸五铢钱,百姓中有很多人盗铸钱币,以楚地最为严重。皇上认为淮阳郡属楚国地界,就召汲黯来任命他做了淮阳太守。汲黯伏地辞谢,不肯接受官印,诏令屡次强迫给他,这之后他才接受了诏命。诏令召汲黯进见,汲黯向皇上哭诉道:“我自以为将要身死沟壑之中,不能再见到陛下了,没想到陛下能再次收录起用我。我常患贱病,体力难以胜任郡中政事,我甘愿做个中郎,出入于宫禁之中,负责替您拾遗补缺,这是我的愿望。”皇上说:“您是不是轻视淮阳郡呢?我即刻就召您回来。只是淮阳郡那里官吏和百姓不大融洽,我仅想借重您的威望,您足不出户就能治理好。”汲黯辞行之后,去拜望大行李息,说道:“我被抛弃到外郡去,没办法参与朝廷议政。然而御史大夫张汤智谋足可以抗拒别人的劝谏,奸诈足可以文过饰非,专会讲取巧奸佞和强辩指责的话,不肯秉正为天下说话,专门阿谀奉承主上的心意。主上心里不想要的,他就跟着去毁谤;主上心里想要干的,他就跟着赞誉。喜好兴起事端,舞弄法律条文,在朝中心怀欺诈来迎合主上的心意,在朝外则挟制酷吏恶人来维护威严。您位居九卿之列,如不早些进言皇上,您将会和他一道受到惩处了。”李息畏惧张汤,始终没敢进言。汲黯采用原来的方法治理淮阳,使淮阳政事清明。后来张汤果然事败,皇上听到汲黯对李息说的那番话,将李息判了罪。下令让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在淮阳为官。
15.A “欲扬先抑”错。诗人是说夸父产生的一个宏伟的志愿,竟然要同太阳赛跑!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胜惊叹的情感,有力地肯定了夸父创造奇迹的英雄气概。
16.①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身后的人的赞美。(2分)
②第一、二句赞其志,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1分)
③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1分)
④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1分)
给分建议:第一条2分,2、3、4条答出一条1分,两条3分,三条4分。
17.(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C[解析]文段最后一句的问号表示揣测和无疑而问的语气,C项与其相同。A项有问有答,为设问;B项为反问;D项表示语气强烈的疑问。
19.①树和人本来不会搂抱,使用拟人既赋予树以动感,又使人感到亲切;②“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形象写出了树荫范围之大、浓密和人们对树与树荫的喜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画线句子使用拟,人手法,赋予静态事物以动感,表达更为形象,且蕴含着喜爱之情。
20.①原句修饰成分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突出了树枝层层伸展的情状,更具有空间感;②原句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更加具有节奏感;③原句表达与上下文语体更加和谐一致,更符合具体语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表达,可以从原句的手法、句式、是否吻合上下文结构、表意层次、韵律、语体等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21.第①句“创造”改为“创新”。第②句句首加上“随着”或“由于”;第④句的“伤害”改为“危害”;第⑧句在“以健康为中心”后加“转变”或将“向”改为“转向”“走向”。(每处1分,只指出序号不做修改或修改不正确不得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病句的修改能力,因此应从句子的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语序、逻辑等方面进行考虑。
22.①2020年5月28日,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被表决通过,③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④将全方位指导百姓生活。(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超出字数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寻找关键信息要素进行压缩整合。需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事件和影响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