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省“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0年秋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10-24 16:03
2020年秋“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1.C(A项,“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错,根据文中“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在城市的阅读中还存在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等多角度与方法。B项,“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错,根据文意,即使具备这些条件“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D项,“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错,文中强调“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2.B(“视野更大”,“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两处错。前者于文无据,后者,文中表述是“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
3.D (《桃花源记》写作对象不是城市。)
4.①把“记忆”“想象”带进城市研究,就是把人的主观情感和想象力带入,这样才能发现城市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看到城市的既古老又新鲜的样子。②“记忆”既是对历史的客观承载,又在遗忘、误解的同时延续了人类的精神,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5.①城市文学研究应作为城市学的子题。②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③城市学有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其研究对象也包括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
6.A(A项,“始终围绕中心议题‘忙之罪’展开”错误,“忙之罪”只是引起文章的论述,文中重点论述了真忙和瞎忙的区别,并指出如何做到真忙。)
7.D(D项,“典雅精致”错误,“典雅”的语言风格,通常是说文章有典据而雅正,这在文中并没有体现。)
8.①以问句作为标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引出下文。(2分)
②点明文章主旨。表明作者对“忙”的态度,作者为生计“瞎忙”,觉得自己颇似驴马兽类,期望人类有一天能摆脱这种状态,过上越忙越幸福的生活。(2分)
9.①文中写了两种“忙”,一种是“真忙”,一种是“瞎忙”。“真忙”,为自己喜欢的事而忙,忙而无怨,忙而充实,是作者赞同的人生境界;“瞎忙”,做没意义的事或者不喜欢的事,或者只为“饭碗”而忙,是作者批判的人生状态。(3分)
②作者认为在一个理想的文化中,能人人工作,而且乐意工作。那时,人人都知道工作的快乐,而越忙越高兴;懒不仅是一种羞耻,而且是根本就受不了的。这样,“劳动本身就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3分)(意思对即可)
10.B
11.C(“文武官员”错,是“掌管武官的选拔、任用”)
12.B(良马害人不能体现他遵守礼法,是体现他对人的生命的爱护)
13.(1)公绰说:“你与他们同流合污吗?怎么能违犯法律?”立即杀了他,敌军也就领军退走了。(若,你;同恶,同流合污;挠法,曲解和破坏法律;引,引兵退去。一点1分)
(2)李畅感激他的恩德,流出眼泪,在路上慢慢行进,不胡乱奔驰打猎。(德,感激;涕,眼泪;徐,慢慢地;妄,胡乱。一点1分)
14.①主动请缨,讨伐叛军(吴元济)。 ② 善于用人(李听),知权制变。③慰问将士家属,提振士气。 ④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任答三条,每条1分,共3分)
译文: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县人。年幼时,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行为都遵守礼法。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补授为校书郎。荒年歉收,他家虽然丰衣足食,但每餐饭他不超过一碗,到丰年才恢复饭量。有人问他,他回答说:“四方的人都困苦饥饿,我怎能独自吃饱呢?”经连续提升,任开州刺史。开州土地连着夷族部落,敌军经常逼近开州城袭扰,他属下的一个官员说:“我们的兵力不能阻止他们,希望暂时任命他们的首领担任重要官职。”公绰说:“你与他们同流合污吗?怎么能违犯法律?”立即杀了他,敌军也就领军退走了。召回朝廷任吏部郎中。后来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李吉甫再次主持朝政,公绰出京担任湖南观察使。因湖南地势低湿,不能迎接父母来侍奉,请求在东都洛阳分司任职,没有被批准。后来调任鄂岳观察使。当时朝廷正准备讨伐吴元济,下诏让他调派鄂岳士卒五千人,隶属安州刺史李听指挥。柳公绰说:“朝廷认为我是儒生不懂军事吗?”他当即上奏要求亲自前往前线,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柳公绰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抵达安州,李听按照军中礼仪迎接柳公绰。柳公绰对李听说:“您挎弓背箭的原因,难道不是战争吗?如果脱下军装,你们就是两个郡守,怎么能够统一步调作战呢?因为你出身于世代名将之家,熟知军事,我将要任命你职务,按照军事法令行事。”李听回答:“听您的命令。”柳公绰立即将鄂岳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兵马都虞侯三个职务的任命文书交给李听,并且挑选了六千兵马交给他,告诫各位将领说:“行营中的事务都由李听决定。”李听受到重用,敬畏柳公绰的威望,就尽全力作战,当时的人都佩服柳公绰懂得权变。军队出发了,柳公绰多次探望慰问将士家人,有生病、死亡的情况都会优厚抚恤。军中都感激敬服说:“柳中丞为我们管好了家事,我们怎敢不拼死作战!”所以鄂军每次作战都能取胜。
元和十一年,柳公绰被李道古替代后返回朝廷,任命为给事中,拜授为京兆尹。公绰正去府衙途中,有一个神策军军校骑马不回避,立即被用棍打死。皇帝生气他擅自杀人,公绰说:“这不只是试探我,是轻视陛下的法规。”皇帝说:“已经处死了,不把这件事向我报告,对吗?”公绰说:“这事不应该我报告,在大街上打死了人,向上报告的职责在金吾;在街坊间打死了人,向上报告的职责在左右巡使。”皇帝怒气才消解了。公绰因为母亲的丧事离职,守丧期满,任刑部侍郎,兼任盐铁转运使,又调任兵部,兼任御史大夫。
改任礼部尚书,因避祖父的讳改任左丞。不久,担任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他巡行所辖地来到邓县,有两个因接受贿赂和玩弄法律条文的县吏一起被囚禁在狱中。县令因为公绰一向秉公执法,认为一定会杀死贪污的县吏,公绰断案说:“贪污的县吏触犯法律,法律还在;奸猾的县吏破坏法律,法律就灭亡了。”杀死了玩弄法律条文的县吏。他的马厩里的马踢死了养马的人,柳公绰杀了这匹马。有人说良马值得爱惜,他说:“哪里有良马却踢死人的呢?”
太和四年,公绰担任河东节度使。碰到荒年,他节约开支,停止宴请,吃穿与士兵一样。北方的部族派梅禄将军李畅带一万匹马来做生意,所经过的地方都热情地慰劳他,同时又整顿军队来防止他们突袭掠夺。李畅到达太原,公绰只派牙将一人骑马去慰劳,用极友好的态度接待他,打开牙门,使翻译官引入拜见,宴席不超过常规。李畅感激他的恩德,流出眼泪,在路上慢慢行进,不胡乱奔驰打猎。
公绰因为生病请求朝廷派人代替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可以不上朝行参见礼。忽然命亲随召来老部下韦长,大家认为公绰要把家事托付给他。等到韦长来了,柳公绰却对他说:“替我报告宰相,徐州擅自杀害李听的亲信部下,除非任用高瑀镇守徐州,否则不能安宁。”接着闭上眼睛不再说话,过了两天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谥号为“元”。
15.D(本诗中的钱塘潮形象不是淡泊洒脱,是雄健壮美)
16.①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 ②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③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一条2分。答“虚实结合”酌情给分。虚是“百里闻雷震”,遥闻潮声,想象大潮的壮观;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赏析: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先声夺人,很有力量。次句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三、四句写人们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五、六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不是直接写潮,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表现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激荡的伟力。到了“惊涛来似雪”,才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惊心动魄。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写遥闻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17.(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3)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
18.A (A是引用;B是简称;C是强调;D是反语。)
19.①三个“高不过”形成反复,起到强调作用,同时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咏叹之美。②“坚硬的泥”和“青灰的色彩”虽然都是指瓦,但从质地和色彩两方面表现了瓦的特点,使形象更丰富厚重。
20.①原文修饰成分独立成句,短句语气简洁有力,节奏明快。②修饰成分后置,起强调作用。强调了人和瓦共有的特点,引起读者对人的生命过程的思考。
21.“浩然”文学社将在校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读书会、创作交流会、感恩诗会、中秋诗会和课本剧、话剧表演活动;在校外利用节假日开展微电影拍摄、作家访谈、与其他文学社团交流以及社员采风活动;以培养社员的文学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5分)
22.示例:
并不是没有失误,而是失误时还能不断反思,修正错误,重整旗鼓再次出发
并不是没有对手,而是遇到对手敢于挑战,顽强拼搏,练就无畏的勇者之心(4 分)
23.切题立意:
正方(赞同)角度:①大行不顾细谨;②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③知轻重,识大体。
反方(反对)角度:①事无大小,都是民生;②管理有分工,责任无边界;③不越位,但不缺位。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