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项,“是配第和克拉克合作研究的成果”曲解文意,原文第2段说“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可见并不是他们俩人共同合作研究的成果。 2.B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有误,属无中生有,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论述的。 3.D 4.D项,“均有三年超出了年平均值”分析错误,分析从图表一可知接待人次的增长率超出年平均值的没有三个年份。 5.C 6.①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成为国家扶贫的重要方式。②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摆脱贫困局面。③增加创业机会;其他社会效益显著。 7.A 8.D项中“金紫”后代指高官显爵。“文中以此表明张策位高权重”,有误。 9.C由文中“太祖受禅,改工部侍郎,加承旨”的意思是梁太祖接受让位后,改任他为工部符印,加封承旨官,知张策的晋升,并非都因太祖赏识, 10.(1)大盗侵朝廷,张策就恢复俗人的身份,侍奉父母一起逃难,君子们都称赞他。 (2)张策带着婢女用轿子抬着自己的母亲,向南逃离邠州地界,恰好遇上边寨积雪,他们被路人怜悯。 参考译文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父亲张同,在唐朝做官,官位到了容管经略使。张策从小聪明机警,喜欢学习,尤其喜好章句之学。住在洛阳敦化里,家人曾经在疏通甜水井时,挖出了一只古鼎,鼎耳上刻有篆字“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古鼎制作新奇精巧,张同十分喜爱,视为宝贝,张策当时在父亲身旁,慢慢地说道:“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汉献帝改年号为延康,这年十月,魏文帝接受汉帝让位,才改年号为黄初,那么黄初元年没有二月就很清楚了。鼎尚的文字多荒谬啊!”张同大吃一惊,急忙让人打开书房,取出《魏志》翻阅,果然与张策说的一点不差,族人们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当时张策年仅十三岁,不到二十岁,他就削发为僧,住在雍州的慈恩精庐,颇有高致。唐广明末年,大盗入犯朝廷,张策就恢复俗人的身份,侍奉父母一起逃难,君子们都称赞他。到为父亲守丧时,以孝行闻名。丧期结束,他隐居郊野,毫无谋求仕进的打算,像这样有十多年,才出任广文博士,改任秘书郎。王行瑜任邠州帅后,征召他为观察支使,兼任水曹元外郎,并赐给他红色官服。到王行瑜反叛时,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王行瑜战败而死,邠州被平定,张策带着婢女用轿子抬着自己的母亲,向南逃离邠州地界,恰好遇上边寨积雪,他们被路人怜悯。梁太祖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赞扬了他,奏请(当朝皇帝)让他担任郑滑支使,不久后他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后,被授予国子博士,调任膳部员外郎。不到一年,华帅韩建征召他为判官,到韩建治理许州时,又任他为掌记。天复年间,张策带着唐朝皇帝的书信和礼物来访,梁太祖见了他高兴地说:“张夫子到了。”就上奏任他为掌记,并给他赐金鱼袋及紫衣。天佑初年,又上表奏报他的才能,皇帝任命他为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不久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后转任兵部郎中、知制诰,像以前一样编修史书。不久,调任中书舍人,职位依旧。梁太祖接受让位后,改任他为工部符印,加封承旨官。这年冬天,转任礼部侍郎,第二年,跟随梁太祖出征到泽州,被任命为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兼管户部事务,不久调任中书侍郎。他因风症上奏章请求退休,改任刑部尚书退休,当天坐轿子回洛阳,住在福善里,高竹大树,图书琴酒,籍以自乐。乾化二年秋,去世。所著《典议》三卷,制词歌诗二十卷、笺表三十卷,保存在家中。 11.D项,“都从侧面”错误。即使在风火间歇期也不忘“寻鹰射雁”切磋武艺,“寻鹰去”“射雁归”是对少年的正面描写,而非侧面。 12.相同的是: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渴望。不同的是:前者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者则是英雄垂暮,壮志难酬悲叹。本诗尾联借少年之曰,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文职,白首无为。辛词也说想要替君主完成才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但无奈“白发生”。 1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4.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老大嫁作商人妇 梦啼妆泪红阑干 15.C 16.C 17.A 18.B 19.A 20.D 21.1.“借”前加“向李文” 2.“借”后加“人民币” 3.“利率”修改为“月利率” 4.“惠存”修改为“立此为据” 5.“小勇”修改为“赵勇” 6.“6月15日”前加“2019年” 22.“儒”左边是“人”右边是“需”合起来仿佛是说“人需要”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要满足自己精神的需求,积极进取主动担当,即“拿得起”。 “道”左边(外面)是“走”,右边(里面)是“首”,合起来仿佛是说要“走脑子”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脑中要想透彻,依道而行顺应规律,即“想得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