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0年北京昌平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9-08 08:52
2020北京昌平高三二模语文
参考答案
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3分)D(推断不当)
2.(3分)A(不合文意)
3.(3分)B(以偏概全)
4.(3分)D (无中生有)
5.(6分)答案要点:
①讲究公共卫生(从街道清洁、污水和垃圾处理、空气清洁、食品安全、干净水等传播途径方面的防控);②增强免疫力(增强体质、接种疫苗);③保护生态环境(不滥砍滥伐);④重视传染病(科研上积极进行药物和疫苗研发);⑤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毒、不滥用抗生素);⑥全球防御
(评分标准: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四点5分,五点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3分)D(济:帮助;顾:看)
7.(3分)C(疑问代词,什么 )
8.(3分)A (虽然短时间内树生机勃勃,但最终时间一久自然会枯萎而死)
9.(4分)参考译文:
①例如读书时,良知感觉勉强死记的想法不对,就克服它。(2分)
②想摒除这个念头,又被父母双亲管制,不能抛弃,到底怎么办?(2分)
10.(5分)答案要点:
为人处事是“致良知”,(1分)学习是“致良知”,(1分)科举应试时是“致良知”,(1分)事务虽有万千之繁复,“致良知”却只有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的一个。(1分)所以良知是人们活动的主宰,而不是负担。(1分)
11.(6分)答案要点:
①爱人的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是“泛爱众”之“仁”。“仁”由“爱亲”扩大到真的“爱人”,具体就是扩大到平民和奴隶。
②孝悌的思想。“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的孝悌不仅指对父母、兄弟尊从,还包括对公卿、君王的忠从。
③忠恕的思想。“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参对孔子精神的正确传承,这表明“恕”和“忠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就是宽恕和忠诚。“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评分标准:一点3分,两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12. (3分)B(对“失色神皆痴”理解有误)
13. (3分)D
14.(6分)参考答案:
①构思:诗人一反传统文人对落花的哀叹伤感,以奇笔来写奇观,笔下的残春景象无零落凄清之感,通过对落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2分)
②手法:大胆的想象、新颖的比喻、肆意的夸张、凌厉的排比形成了诗歌浩瀚磅礴的气势、壮美瑰丽的图景,境界奇异。(2分)
③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落花景象的赞美,对生命虽终陨落,却依然要迸发辉煌的生命力的赞叹,也表现诗人对于生命价值的肯定和思考,体现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2分)
15.(8分,每空1分)
①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②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16.(6分)参考答案:
一阵风过,把树上的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地皆是。只见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绢袋,手内拿着花帚。她把落花扫了,装入袋里,细细地埋入园中一角的花冢。看着花冢,黛玉不禁呜咽起来,哭得好不伤感。她一面哭,一面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原因:①寄人篱下的命运。②多愁善感的个性。③前夜去宝玉处,晴雯不开门,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她失望伤心。④次日正遇上饯花之期,心中无尽的感伤难以排遣,于是寄情于花,借葬花以解绵绵愁思。
(评分标准:情景描述3分;原因每点1分,三点3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17.(3分)A(格局:结构和格式)
18.(3分)B(作者认为精致的小院也有秋色)
19.(5分)答案要点:
①物质条件产生的暖意:生炉子、糊窗户、挂棉门帘子等;②地方特色带来的暖意:胡同中的叫卖声;③亲友相聚生发的暖意:围炉夜话。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两点4分,答对三点5分)
20.(6分)答案要点:
①解释:以前的很多生活印记都不存在了,甚至都不能给人留下一些记忆。
②联系:丢沙包、滚铁环、跳皮筋等孩童游戏,做树叶书签、炉灶里烤土豆等日常生活。
③理解:现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古老的建筑被推倒,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被抛弃。但这些并非糟粕,而是过去某一阶段的呈现。我们不妨保留一些过往的印记,让它们给生活带来更多乐趣。
(评分标准: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5分)
  (1)(3分)B
(2)(2分)答案:如果千城一面,都是环城公路、立交桥、豪华商场、酒吧街
22.微写作(10分) 
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参考译文 】
先生说:“我教导人获得良知需要在‘格物’上用功,它还是有根基的学问。一天比一天有所进步,时间越长就会越觉得精通和明白。后世儒生们教别人在万事万物上去寻求探讨,那还是没有根基的学问。当人壮年的时候,虽然暂时还能修饰表面,不让过失显现,到老年时就精力衰竭,最终应该支撑不住。例如没有根的大树,把它移栽到水边,虽然短时间内树生机勃勃,但最终时间一久自然会枯萎而死。”
有人问:“读书就是为了调理修养我的心,它是必不可缺的。然而在读书的时候,一种科举的思虑随之产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呢?”先生说:“只要良知真实恳切,即便是为了科举考试,也不会被心牵累。就是有了牵累,也容易发觉并克制它罢了。例如读书时,良知感觉勉强死记的想法不对,就克服它;良知感觉有求速的想法不对,就克服它;良知感觉有自夸好胜的想法不对,就克服它。像这样一来,也只是成天把自己的所学所得与圣贤的心彼此印证,就是一个纯然合乎天理的心。无论如何读书,也只是修养此心罢了,有什么牵累呢?”有人问:“先生虽然承蒙您启发,无奈我资质低下,的确很难除去科举功名的牵累。我听说人的穷困和通达都是由命运安排,天资聪颖的人,恐怕对科举等事情会不屑一顾。不屑被声名利禄缠绕,心甘情愿为科举而读书,我只能独自苦恼罢了。想摒除科举这个念头,又被父母双亲管制,不能抛弃,到底怎么办?”先生说:“把这类事情归罪于父母的人真是太多了。这实际上只是没有志向。志向确立的时候,千事万事只是良知一件事。读书作文,怎么能够牵累人呢?人还是被自己的那个计较得失的心给牵累了啊!”先生因而感叹地说:“这是良知的学问不清楚,不知道在这里耽搁了多少英雄好汉!”
先生又说:“各位做功夫时,千万不要拔苗助长。上等智慧的人很少,一般学者没有直接进入圣人境界的道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这自然是做功夫的秩序。不可因为我从前用了功夫,而到现在这功夫却不能帮助了,我还勉强装出一个没有破绽的样子。这就是助长,这种做法连从前的那点功夫也给损坏了。这可不是小的错误。这就好比一个人走路遭遇跌了一跤的状况,站起来就走,不要假装一副没有跌倒的模样来欺骗人。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忍耐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凭别人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把良知做我心的主宰,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先生又说:“人如果踏实用功,不论别人如何诽谤,如何侮辱,依然会处处受益,处处是推进品德修养的资助。如果不用功,别人的诽谤和侮辱只会有如魔鬼,最终会被它累垮。”
有一天先生去大禹墓游览观光,他看着田间的禾苗说:“仅几天工夫,禾苗又长高了!”范兆期在旁边说:“这只是因为禾苗有根。做学问如果自己能种根,也不用担心它不进步。”先生说:“哪一个人没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自然会生生不息。只是因为被私欲牵累,把这灵根残害蒙蔽了,使它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罢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