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D 6.①向往大城市,有着较强的城市认同感;②自尊心强烈,不愿放弃自己在大城市闯一片天地的梦想;③对未来充满信心;④家乡薪酬待遇低、工作机会少、生活单一、信息滞后。 7.B 8.①头脑简单:丈夫死后,她盲信盲从,将家里积攒的8万元用于炒股,希图发财致富。②善良朴实,有爱心:她爱儿子,给儿子攒“钱”盖房子,叮嘱儿子不再炒股;为村小捐“钱”,留“钱”为丈夫修坟、给干儿子,这些都可见其善良、有爱心。③谦恭、虔敬:对于“我”这样来自北京见过世面的人,她向“我”咨询股市行情,请求“我”帮忙写遗书,表现了她的谦卑虔诚、敬重。 9.①高度概括情节,标明叙事线索。“玉顺嫂的财富”高度概括情节的主干,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玉顺嫂对自己财富前景的担忧、财富的由来、立遗嘱分配自己身后的财富等事件来展开具体叙述,使得结构紧凑,脉络明晰。②暗示主题思想,增强反讽意味。小说聚焦“玉顺嫂的财富”,通过塑造玉顺嫂这一农村底层抗争无奈命运的女性形象,冷峻地揭示了当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全民炒股”);“玉顺嫂的财富”其实是不可靠的,而她却信以为真,这是玉顺嫂的悲剧,以之为题,增强了反讽意味。 10.C译文:又杜陵南山下有数千座武帝时的瓦陶灶,全力营建,一日便可建成。百姓不值得去问!如果前面的人退却,我们用大兵驱赶他们,让他们去大海里(他们也不敢反抗)。 11.A项,“专门用来称府学等的童生”错,应为“专门用来称府学等的生员”。 12.C项,“年老时即使皇帝亲临要他担任太尉”错,根据文中“先遣使示旨”的信息可知,皇帝并没有亲临,只是派使者向杨彪出示圣旨。 13.(1)等到李傕、郭汜叛乱时,杨彪保全节操护卫皇帝,艰难危急之时,几乎丢了性命。 (2)杨彪任汉三公,遇到社会动乱,不曾有任何补益。年老有病,又怎能辅助新朝? 译文: 杨彪字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受公府召辟,他全不接受。熹平年间,凭着博闻强记掌故逸闻,被公车征拜为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光和年间,黄门令王甫派门生在郡界违法专营官府财物获利七千余万,杨彪揭发他的罪行,告诉了司隶。司隶校尉阳球因此上奏处罚了王甫,天下没有人不高兴的。 中平六年,杨彪代董卓担任司空,这年冬天,又代黄琬担任司徒。第二年,关东兵起,董卓害怕,想迁都以避难。董卓于是大会公卿商议。百官没有敢说话的。杨彪说:“如今天下平定,百姓安乐,明公建立圣主,光照汉室,若无故放弃宗庙,抛掉园陵,恐怕百姓受到惊动必然会有大的动乱。”董卓说:“关中肥沃丰饶,所以秦得以吞并六国。而且陇右出产木材,很容易得到。又杜陵南山下有数千座武帝时的瓦陶灶,全力营建,一日便可建成。百姓不值得去问!如果前面的人退却,我们用大兵驱赶他们,让他们去大海里(他们也不敢反抗)。”杨彪说:“天下动乱容易,安定很难,希望明公考虑。”董卓脸色一变说:“你想阻止国家大计吗?”司空荀爽见董卓态度强硬,恐怕他伤害杨彪等人,于是不紧不慢地说:“相国怎会乐于如此呢?崤山以东兵起,不是一日可以制止的,所以迁都应另加图谋,秦朝、汉朝都是这样的”董卓怒意稍减。商议完毕,董卓让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奏免杨彪等人,杨彪上朝谢罪,随即被任命为光禄大夫。等到李傕、郭汜叛乱时,杨彪保全节操护卫皇帝,艰难危急之时,几乎丢了性命。 十一年,各位因恩泽为侯者都被夺去封号。杨彪见汉气运将尽,于是便声称脚有毛病而不能行走,如此已十年。后来,儿子杨修被曹操杀害,曹操见到杨彪问道:“公为何瘦成这样?”他回答说:“惭愧自己没有金日磾那样的先见之明,但仍怀有老年舐犊之爱。”曹操为此显出敬重的神态。 到魏文帝继位,想让杨彪担任太尉,先派使者向杨彪出示圣旨。杨彪推辞说:“杨彪任汉三公,遇到社会动乱,不曾有任何补益。年老有病,又怎能辅助新朝?”于是坚决推辞。皇帝于是授他为光禄大夫,赐坐几、手杖、衣袍,藉朝会引见,让杨彪穿布单衣、戴鹿皮冠,拄杖而入,以宾客的礼节待他八十四岁时,黄初六年在家中去世。 14.D项,“表达出‘羁鸟恋旧林’的情怀”错误,无中生有,整首诗的意思是“楚国边塞连接着三湘之水,荆门山下茫茫九派相汇合。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在江上,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襄阳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愿与山翁留此地长醉不归”,通过描绘汉江雄浑而又淡远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15.①颈联描写了郡邑、前浦、波澜、远空四个意象。②诗人精妙地使用了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浮”和“动”字,将意象联结起来,描写江水的壮阔和气势描绘出一幅汉江壮丽浩渺的自然景观图。③表达出诗人对汉江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16.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17.C 18.D 19.C 20.广泛“融入”人类社会 病毒的基本化学组成非常简单 “强盗”行径包括六个步骤 21.关键信息:①4月23日国家图书馆启动中国战“疫”记忆库建设项目;②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相关的资源和文献;③开展对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口述采访;④形成中国战“疫”记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