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浙江省湖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9-03 21:06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能力。分别考查对形近音同(或音异)、形异音同(或音异)、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注意“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方言要纠错”的原则。
A项,芜杂——wú; 
B项,单薄——bó;   
C项,义愤填膺——yīng。
故选D。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A项,妄自—枉自  
B项,沉缅—沉湎 
D项,弛援—驰援
故选C。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要恰切地了解词语的含意,要了解词语的使用范围,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要分辨词语的语体色彩,还要注意词语的语法功能。
A项,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异常情况,跟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选项中没有“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异常情况”的语境,词语使用错误。
B项,“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非常吃惊震动,这些坏事是客观存在的,与后面的“谣言”矛盾。这里应用“耸人听闻”。
C项,“扶养”的意思是扶助供养,对象不限,使用正确。
D项,“只有……就……”搭配不当,根据语境,应将“就”改为“才”。
故选C。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平时要熟知病句的常见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作答时先提取句子主干,判断句子主干是否存在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修饰成分之间、以及修饰成分与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语病。此外,总结一些特殊的现象往往会缩短做题时间,提高准确率。比如“是”作谓语,易搭配不当;并列成分出现,常有搭配、并列不当、语序及歧义现象的出现;介词开头常出现残缺主语的现象,关联词语出现要考虑搭配、逻辑方面的问题;修饰成分过长,要看看语序等
A项,成分残缺,“可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应急技能培训、实战演练等”成分残缺,“承担”缺少宾语中心语“任务”。
B项,结构混乱,“据……数据显示”将“据……数据”与“……数据显示”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
C项,“有时会左右舆论,误导受众,制造假民意”语序不当,改为“有时会制造假民意,误导受众,左右舆论”。
故选D。
5.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积累常见的修辞类型,然后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例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丝竹”代音乐。
A项,设问,自问自答。
B项,借代,“雕栏玉砌”代千古江山,“朱颜”代人。
C项,互文和比喻,“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并不是“早上避猛虎,晚上避长蛇”的简单解释,真正解释应该是白天黑夜都要躲避猛虎和长蛇,这是一种互文修辞手法。而“猛虎”“长蛇”一方面是当时蜀山荒险,有蛇虎出没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比喻如同蛇虎一般残害人民的`军阀割据者。
D项,“明月不谙离别苦”,把明月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朱户”,借代指大户、有钱人家。
故选B。
6.D项,“按内容可以分为‘赋’‘比’‘兴’”错误,赋、比、兴,《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诗经》按内容可以分为“风”“雅”“颂”。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里的通假现象。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A项,涂—途,详—佯。
B项,赀—资,坐—座。
C项,陵—凌,无—毋。
D项,郤——隙。
故选D。
8.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A项,前进:古义是“上前献”;今义是“向前行动或发展”。
B项,细说:古义是“小人的离间之言”;今义是“详细的叙说或说明”。
C项,社稷:古今同义,都是“国家”的意思。
D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
故选C。
9.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A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穿/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带着,使……跟随/名词活用为动词,怪罪、归罪;
C项,名词活用为动词,流入/名词作状语,向上;
D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处近处;小的方面。
故选D。
【点睛】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10.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对特殊文言句式的考查。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被动句、省略句。句式的判断可以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如者也表判断,代词作宾语常前置,为、见可表被动,介宾结构常后置等。但最终的确定还是要通过翻译。
例句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人。
A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B项,被动句,“见”表被动。
C项,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无乃过尔与?
D项,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故选A。
11.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词句的含意。其中的含意要思考两个方面,一是句中物(包括景物、事物、人物)的特点或情感,二是作者的情感。理解句子含意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并结合前后语境及文章主旨来进行体会。
A项,“写出了青年男子热恋时……”错误,“晏晏”是小时候欢愉的情景,不是“热恋时的”。
故选A。
1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戏剧《雷雨》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作答这类试题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其次要结合对选项和原文的比对,进行分析。
D项,“周朴园自私冷酷的性格特点”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概括有误。依据“侍萍!(低声)怎么,是你?”,可见周朴园小心谨慎的特点。
故选D。

13.C
14.D
15.C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必定负有社会使命感”错误,原文用词为“应当”,表示一种期望和标准,“必定”体现为一种事实,过于绝对;
B项,依据原文“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古代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意识形态核心”可知,“三纲”是古代意识形态的核心,此句将主语偷换为“伦理与政治一体化”,篡改原文;
D项,“领悟天理”错误,依据“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可知,原文的落脚点为“天下”,并非“天理”。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D项,“证明家国理念直接导致了‘致’的诞生”错误,原文表述为“致”的产生受家国理念的一些影响,并不表示两者间直接而唯一的因果关系。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C项,“遵循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人才能实现价值”错误,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只是家国理念中的一部分,不具备决定性的力量,也不能涵盖实现天下价值的全部方法。
故选C。

16.①来到县城,获得新的见识;
②看课外书,打开心灵世界;
③同郝红梅交往,感到温暖。
17.①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坐”“望”“听”“陷入”,慢镜头呈现人物表现,生动地写出孙少平进入一种读书后的“忘我”状态。
②运用感叹句,反复递进语气,如“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强烈地表达出保尔的故事对孙少平心灵的震撼。
③运用对比手法,将“群山包围的双水村”与外面“辽阔的大世界”进行对比,突出外面世界的迷人。
④运用朴实的抒情性语言,简练准确地描绘了黄昏景色,创造情景互滲的画面,烘托出了孙少平沉浸在书籍为他开启的全新精神世界。
18.①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全方位展现小说人物经历和思想变化;
②运用插叙(现实与回忆交织进行),交代了孙少平初中时期就养成了阅读小说的习惯,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完善了小说的情节链条。
③在叙述中插入作者议论的语言,如“在这个维特式的骚动不安的年龄里,异性之间任何微小的情感,都可能在一个少年的内心掀起狂风巨浪!”流露出作者对青年人自然情愫的认同。
④对话推动叙述,简化了情节结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思考、评判。
19.①天气层面:当时正处于惊蛰前夕,雪已不会聚积,所以说冬天已去,但仍在下雪,说明春天尚未来临。
②人物层面:孙少平出身贫困,有幸被推荐上高中,人生充满希望,严冬似乎过去,但现实又逼迫着他既自卑又自尊,所以说春天还没到来。
③政治层面:1975 年处于文革末期,三中全会之前,所以说“冬天就要过去”,但文革对中国的破坏巨大,复苏之路还很漫长,所以说“春天还没到来”。

20.C
21.D
22.A
23.(1)“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
(2)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德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
【解析】
【分析】
20.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平时要广泛积累常见实词的意义,尤其是课本中出现实词。作答时,考生要依据实词的本义,并结合语境、语法来判断实词在句子中的正确意义。与语境中的意义和所需词性相符的解释才是正确的解释。
C项,“病:生病”错误,“病”在这里的意思是:担心,担忧。
故选C。
21.
本题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应对此类题目,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根据语境判断虚词的词语意思及语法意义是关键。
A项,介词,被/介词,比。
B项,介词,因为/助词,表语气,呢。
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D项,均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对外要‘均、和、安’,对内要‘修文德’”错误,应为对内“均、和、安”,对外“修文德”。
故选A。
23.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尔,你;以,认为;然,是。
(2)意,猜想;仁,达到仁德;不我信,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乙】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住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的站不起来。但孔于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的神色也变了,孔子对他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通所有的事物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怒之心,就召见子路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德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退出,子贡进来相见。孔子说:“赐啊!《诗》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偏偏巡行在旷野之中’难道是我的道理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我会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道理是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人就不能容受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迁就一些!”孔子说:“赐,好农夫虽然善于播种五谷,却不一定准会有好收成;好工匠能有精巧的手艺,所作却不一定能尽合人意;君子能够修治他的道术,就像治丝结网一般,先建立最基本的大纲统绪,再依序疏理结扎,但不一定能容合于当世。现在你不去修治自己的道术,反而想降格来苟合求容,赐啊!你的志向就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比,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24.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视觉和嗅觉结合
25.(1)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2)闲适、自得其乐。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 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26.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