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积累的字音、字形知识技巧进行辨析,平时要关注同义词、近义词、形近字、音同音近字的积累。 A项,“顷刻”应读qǐng; B项,“诵赞”应写作“颂赞”; C项,“釉色”应读yòu。 故选D。 2.B 3.C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 A项,成分残缺,“他们一改剧情片段拼接来制作影视剧片头的习惯”,在“剧情片段”前加上介词“以”; C项,不合逻辑,“约有80多个”改为“约有80个”或“有80多个”; D项,成分残缺,“中国对于民事权利的保护将进入全新时代,是法治建设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在最后一句“是法治建设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前加“民法典”。 故选B。 5.追踪最前沿的新知识(或追求新知识) 人文学科的经典会常读常新 永恒的东西 6.(1)将“‘一人一公筷’‘一菜一公筷’”改为:“一菜一公筷”或“一人一公筷”。 (2)示例:践行使用“公筷”。个人聚餐时,要使用“公筷”,从我做起,引导他人养成使用“公筷”的良好习惯。 7.D 8.A 9.①国家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严格执法;②平台出行规,加强对商家的监管;③商家要诚信,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④发展数字技术,进一步培养线上消费习惯。 10.(1)虞展旗亲自下乡,检查全县各乡镇农田的苗情。(2)虞展旗亲切的和老者谈话,并夸大爷好眼力。(3)虞展旗下乡都是在镇上吃饭,每次主食都吃小米窝头。(4)到沈大娘家吃饭,在不爱吃小米窝头的情况下还多吃了两个;在自己犯胃病的情况下,还坚持吃沈大娘送来的小米窝头。 11.(1)人物形象方面,“县太爷”的称呼让虞展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亲自下乡,视察工作,塑造了虞展旗亲民、爱民的性格特征。(2)推动情节的发展,虞展旗觉得“县太爷”的称呼有点意思,才有后面到乡下去视察工作和老人谈话、到沈大娘家吃饭的情节。(3)虞展旗觉得“县太爷”的称呼有意思,说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作为人民公仆,应该和人民群众心连心,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2.(1)名词的连用,红烧肉、杏核子豆角、麻籽豆腐、土豆倭瓜,体现了农家菜的特征。(2)运用短句,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满桌子冒着热气的农家菜比喻成寒冬的火炉,表现了沈大娘的热情。 13.(1)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以虞展旗视角来叙述故事,比较直接、客观的展现了他下乡视察工作的感受。(2)多用对话,通过虞展旗和老人、党委书记和沈大娘的对话,体现了他亲民、爱民的性格特征。(3)口语化,对话中多处使用口语,较好的体现虞展旗亲民、爱民的特征,读起来亲切温馨。 14.C,按诛:追究案情判定死罪。按,审查。 15.A(A项,相同:第一个“而”,但是,转折连词;第二个“而”,转折连词,但是。B项,不同:第一个“以”,修饰关系,连词;第二个“以”,介词,用、拿。C项,不同:第一个“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第二个“于”,介词,在。D项,不同:第一个“之”,的,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16.A(A项,“分”,按本份、按道理,名词作状语。B项,“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C项,“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疾病。D项,“函”,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木匣装。) 17.C项,“缘于局面尚可扭转的深思”错误。原文说“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可见“亡命四处”是在“不得已”情况下,之前“隐忍以行”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果,可见并非“缘于局面尚可扭转的深思”。 18.(1)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2)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 参考译文: (1)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 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要有所作为啊!” 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即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告诉淮东、淮西两位制置使,相约他们联兵讨元。复兴宋朝的机会,大概就在此一举了。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不得已,我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在草地上和郊野外奔走歇宿,日日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后来得到一条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辗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 (2)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大凡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志得意满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光荣显耀,为什么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天启七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19.律诗(七律,近体诗),考中进士(科举考试考中) 20.①虚实结合。首联实写今日成名的自得,后三联虚写归蜀的激动;②细节描写。用“唯将新诰牒”“争取旧衣裳”等细节表现自豪和得意;③烘托。以归途好风光烘托李馀荣归的闲适、舒畅。 21.使贤人増多 22.①结构严谨。先提论点“众贤”,接论“众贤”之法,继而以“古之圣王为政”为例,阐述“义”对“众贤”的重要性,条理清晰。②层层递进。由“善射御之士”到“贤良之士”,再到“国之贤者众”,人才的重要逐层递加,说理由此推进。 参考译文: 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治理国家,都希望国家富强,人民众多,刑政治理,然而结果却国家不得富强而得贫困,人口不得众多而得减少,刑政不得治理而得混乱,完全失去所希望的,而得到所厌恶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这是因为王公大人治理国家不能做到尊贤使能。在一个国家中,如果贤良之士多,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大;如果贤良之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小。所以王公大人的急务,将是如何使贤人增多。 说:“既然这样,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什么呢?”墨子说:譬如要使一个国家的善于射御之人增多,就必须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之后国家善于射御的人就可以增多了。何况还有贤良之士,德行醇厚,言谈辩给,道术宏博的人呢!他们确实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良佐呀!也必须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之后国家的良士也就可以增多了。所以古时圣王为政,说道:“不义的人不使富裕,不义的人不使显贵,不义的人不使相亲,不义的人不使接近。”所以国中富贵的人听到了,都因为失去了自己(原本能够)倚仗的(只能)行仁义之事,国家中(原本与君主)疏远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君主能不回避关系疏远重用仁义之人而行仁义之事。 23.侣鱼虾而友麋鹿 举匏樽以相属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今两虎共斗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