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8-24 21:05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过去100年来,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与“民情”的探讨,一般都是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下进行的,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西方人重公德,中国人重私德;西方奉行普遍主义原则,中国奉行特殊主义原则,等等。梁漱溟对公德和私德做了如下界定:“对于社会的道德,就是公德,……这人对那人的道德,就是私德。”费孝通也是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指出,“差序格局”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表现出若干相互矛盾的特点:(1)各种社会群体以成员间的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取向”,而非价值中立取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构筑起来,难以形成“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2)虽然这些情感、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客观存在使得所有社会群体具有某种客观实在性,但同时又是高度主观的。他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不同人在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端由他来确定。因此,以“自己人”和“他人”的区分为基础,人对人的依附是这种群体的基本构成逻辑。进入该群体的每一个人都附属于这个群体特别是处于圈子中心的人,没有作为独立个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性,其人生价值就是为这个群体甚至群体领袖奉献自己;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的盛行。“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这样,费孝通先生就以“差序格局”构建了以个人为中心、公私不分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方式和变动模式。
(摘选自《探索与争鸣》《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肖瑛)
材料二:
       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迷或概括,很难成立。因为差序化,是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应对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尤其是在传统社会,由于血缘和地缘关系,人们自然甚至不得不以一种“爱有差等”的方式来理解并组织其主观世界,并据此同他人交往。
       从生物学上看,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更多关心自己的亲人。因为所谓爱,这种自然情感的意味,就一定是对人要有所区别。我们也可以将“一视同仁”定义为一种爱,一种更博大的爱,但那只是文字游戏。因为,老子早就尖锐地指出,就因为其一视同仁,因此天地对于万物,以及圣人对于百姓,就都是不仁的,就无所谓仁或不仁。对常人来说,爱如果不是爱一些人胜过爱其他人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人们的生物本能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爱有差等”也有突出的地缘根据本中可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但在古代社会,任何可能相遇的人都一定是地缘的。
       由于交往、交流和互患是关键,这也就隐含着,所谓地缘关系并不真的是地缘,其隐含的是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互惠。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但这种影响如今会有种种改变,突出表现在交通通讯日益便利的当今,爱有差等的人的天性没变,但当年的地理空间距离如今变成了心理情感距离了。
        也从来都有努力克服这种可以波纹做比的个人主观心理上的差序格局。在中国,春秋时期,与认定并坚持“爱有差等”的孔子同时,墨子就倡导“兼爱”“发无差等”,前面也提及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便孔子,固然看到了人性无法改变,却也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以及弟子子夏主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因此,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甚至必须建立并实践某些必要的差序格局,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即便规定对公民同等保护,但在特定条件下,如资源稀缺之际,只要必要且为当时社会和统治者接受为“合理”,不仅有对老人、妇女、儿童、残疾者的优待,也会坚持基于国籍、年龄、性别的某些区別对待(歧视)。对外,每个国家也都会,也有理由甚至必须,基于本国的意识形态或经贸或战略利益,选择同一些国家关系更近甚至结盟,疏离或敌视另一些国家,这同样是差序的格局。
       如果理解了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就可以断定,差序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其中某些做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合理,是压迫性的,应予且必须废除。但这仍表明无法以差序来概括中国社会甚或乡土中国,至少不准确。
(摘编自朱苏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1期)
材料三:
       人与小之用关系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即使在中国传统社会,也并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社会关系”仅仅局限在血缘关系的范围内,尤其是随着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包括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的丰富和深化,过分强调“差序格局”只会背离现实。
       然而,许多学者仍然把“差序格局”视为解释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构的核心观念,为了证明这一解释的有效性,这些学者除了在经验中寻找证据外,还常常做出一些非常强硬的却不现实的假定。然而,当这些假设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差序格局”有效性的匮乏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解释失灵。因为“差序格局”对人的预设是“血缘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缩减为血缘关系,所以该概念还存在很多无法回应和解决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人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还有情感、利益关系,同时还有可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中。因此,这种浓描血缘而淡化人之社会性的“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
(摘编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樊凡 刘娟《“差序格局”抑或“关系情理化”: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反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以“情感取向”作为解释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组织方式的依据,就无法构筑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B.差序格局中的成员个体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来确定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
C.材料二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差序化地应对和想象世界是人的本能和必然。
D.材料三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这与材料中的部分观点有一致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看重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价值,但他也认识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构关系是可变的。
B.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既有源自于先天注定的血缘关系,还有因交通不便不得已而形成的地缘关系。
C.由于地缘对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互惠一直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地缘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材料二认为“差序格局”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建立和实践。
(3)下列做法或说法中,可以用差序格局来解释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签署限制没有医疗保险的移民入境的法令。
B.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C.中国在世界上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当今社会商品交易中屡见不鲜的“杀熟”现象。
(4)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简要说明。
(5)如何辩证看待现代生活中的差序格局,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2.(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盼不到意中人归来,心中自然没有蓬蓬的柳絮飞腾之状,仅有“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
B.“意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写女子听不到意中人的足音,就决不会为任何人揭开心中的“帷幕”,突显等待者内心的怨恨和寂寥。
C.“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一句是对上一句“错误”的解释:马蹄仅仅从女子的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停驻,因而是个错误。
D.作者说诗的主角是以他的母亲为原型的,1948年12月,作者来到江南的一个村落这唤醒了他童年的逃难经历,于是这些回忆就被艺术化了。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倒装的结构方法,把本来应该置于结尾的两句放在开头,既可以避免情感上显得过于灰冷,又使结构新颖奇特。
B.“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用情景化的比喻使女子的内心情感形象化,以色彩的变化暗示情感的变化,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C.诗歌开头句和结尾句都使用节奏急促的短句,这恰恰表现了女子对意中人的急切思念,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水乳交融。
D《错误》篇幅短小,诗人写起来却波澜起伏,轻巧婉转而又深情婉曲,让诗歌增添了想象的空间,缠绵之情也韵味十足。
(3)“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一句中,诗人用叙事的方式象征化地展开情景,请补齐这句诗所包含故事的四个层面。
(4)作家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诗人流沙河也说“他很注意汲取中国旧体诗词之美”,请结合本诗简析郑愁予诗歌的“中国元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