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0年北京四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8-05 10:13
2020北京四中高一(下)期末语文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共30分)
1.【答案】
D项,饼铛(chēng)   朝歌夜弦(xián)
故选D。
2.【答案】C项,“《春秋》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纪传体史书”错,《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C。
3.【答案】C
【解析】
本题,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意思是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会吝惜到舍不得一头牛的地步呢?“爱”,作动词,译为“吝惜”。排除A项。
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的意思是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物”,作名词,译为“众人”。排除D项。
⑩“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意思是消灭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啊,不是天下的人。“族”,作动词,译为“灭族”。排除B项。
故选C。
4.【答案】D
5.【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这道题重点考的是文言实词的使动用法。
A项,业,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B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对……感到奇怪。
C项,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D项,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故选B。
6.【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
B项,“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句意为: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此句不属于状语后置句,只是一般句式。
故选B。
7.【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其”表示祈使语气,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译为“还是”;代词,代指“他们的”。
B项,“于”,介词,对;介词,比。
C项,“因”,动词,继,接续,接着,译文“接着把灾荒加在这国家上”;动词,依靠,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D项,“所以”,“用来”,两句相同。
8.【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例句:“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之”,代词,代指子路。
B项,“之”,动词,“去”“走”的意思。
C项,“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之”,助词,的。
故选C。
9.【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道题重点考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例句:“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意思是子路轻率地回答说。其中“而”,作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
A项,“夜缒而出”的意思是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其中“而”,作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B项,“貌恭而不心服”的意思是表面上恭顺但不是内心服气。其中“而”,表转折,却,但是。
C项,“舍瑟而作”的意思是放下瑟站起来。“而”,连词,表顺承,在时间顺序上连接前后两个动作。
D项,“赂秦而力亏”的意思是拿土地贿赂秦国,因而亏损了自己的力量。其中“而”,作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故选A。
10.【答案】A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的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其中“以”: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A项,“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的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其中“以”: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其中“以”:作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B项,“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句意: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其中“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C项,“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的句意:秦国除了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方面就获得城镇,其中“以”:介词,表方式,可译为“用,凭借”。
D项,“加之以师旅”的句意:(大国)用(强大的)军队来施加侵犯。其中“以”:介词,表方式,可译为“用,凭借”。
故选A。
11.【答案】D
本题,①“鼓瑟希”中的“希”通“稀”,稀疏。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的“颁”通“斑”。
④“失其所与,不知”中的“颁”通“智”,明智。
⑤“遂散六国之从”中的“从”通“纵”,合纵。
⑥“暴霜露,斩荆棘”中的“暴”通“曝”,冒着。
⑧“振之以威怒”中的“振”通“震”,震慑。
③⑦句中无通假字。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
本题D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意: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其中“速”,动词,招致。该项把“速”的意思译错。
故选D。
二、默写(每空1分,共20分)
13.【答案】    (1). 春服既成    (2). 咏而归    (3). 王者不却众庶    (4). 故能明其德    (5). 长桥卧波    (6). 不霁何虹    (7). 奉之弥繁    (8). 侵之愈急    (9). 载舟覆舟    (10). 所宜深慎    (11). 千金裘    (12). 蓬门今始为君开    (13). 锦江春色来天地    (14). 只是当时已惘然    (15).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7).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8). 映阶碧草自春色    (19).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文言文阅读(共16分)
【答案】14. B    15. B    16. C    17. D   
18. (1)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2)对推行新法义无反顾的坚定立场。(3)对保守派的无端指责的愤慨。   
19. 夫人谁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损于明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的意思是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其中“强”,译为“勉强”。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连词,表顺承,那么。
B项,“见”:都作代词,我。
C项,“所以”:……的原因;表方式,用来……的。
D项,“为”:介词,替,给;介词,因为。
故选B。
【16题详解】
C项,“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句意,盘庚迁都,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该项把“特”意为“地位特殊”错,应译为“只、只是”。
故选C。
【17题详解】
D项,“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错,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作类比,是为了表明作者推行心法的决心。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分析概括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阅读文章②③段,分条概括王安石面对怨诽的态度。首先要读懂②③两段,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条概括即可。
第二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概括为:对保守派的指责给以坚决的反驳,表明自己力主变法的坚定立场。
第三节,“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概括为:作者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概括为: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指责的愤怒。“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概括为:对推行新法义无反顾的坚定态度。
综上分析,分点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四、古诗鉴赏(共12分)
【答案】20. D    21. D   
22. ①对友人有才华却因遭人嫉妒而不得用的惋惜和愤慨。②对友人超然脱俗、不慕名利的高洁品德的敬仰。③对友人立志以文传世,终身隐居于眉山的赞美之情。
【解析】
【20题详解】
D项,错在“残菊只能与腐烂的野草和杂乱的苍苔同流合污”。“烂草苍苔共狼藉”:即使残菊只能与腐烂的野草和杂乱的苍苔倒伏在一起,同流合污不恰当,只是强调了菊的生存环境。
故选D。
【21题详解】
A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比喻超脱尘世的隐士,这一意象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B项,“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诗人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菊花象征广大被压迫人民。
C项,“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出自《残菊》一诗,“残菊”即“残局”,暗寓大观园少女们的悲剧命运。
D项,“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菊花”有一种傲霜斗寒的气概。
故选D。
五、名著阅读(共22分)
【答案】23. C 项,“袭人对玉钏儿的体贴”错,原文,“袭人见把莺儿不理,恐莺儿没好意思的,又见莺儿不肯坐,便拉了莺儿出来,到那边房里去吃茶说话儿去了”,所以应是袭人对莺儿的体贴。
   24. D   项,“主要是因为贾政很看重傅试”错,原文,“只因那宝玉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唤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常闻人传说才貌俱全,虽自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不命他们进来,恐薄了傅秋芳,因此连忙命让进来”,所以,宝玉之所以愿意见傅试家的两个婆子,主要是因为“恐薄了傅秋芳”。
 
25. 玉钏儿对宝玉的态度先是怨怒不悦,然后是惭愧不好意思,最后是欢喜。   
26. (1)宝玉会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2)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3)贾环搬弄是非,诬告宝玉逼死金钏儿。   
27. 《西江月》这首词是模拟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叛逆性格,这是宝玉的本质特点。贾宝玉出身不凡,聪明灵秀,但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说明了他厌弃功名的性格,“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说他否定封建正统,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的性格。他的叛逆性格成长原因:一是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对她的影响。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