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题,9分) 1.【解答】(1)D.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2)A.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3)A.强加因果。“所以”说法不当。B.“一套”说法绝对,原文第五段是“普遍”。D.“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最后段是“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2.【解答】(1)B.“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错误,结合文本材料二内容“这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直接表现为:机构违法违规成本低、教学质量无保障、价格机制混乱,聘用的教师无资质、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流动率过高,教学无保障等”分析可知,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是校外培训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原因之一,而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2)C(A.表述太绝对,错在“必定无所成就”这个地方。结合文本材料三内容“这影响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绿色升学率’”分析可知,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B.“更加理性”“要求更宽松”的表述,于文无据。 D.“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的说法,无中生有。) (3)①家长应理智对待,量力而行;②学校应坚决执行为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规定,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③教育主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应明确职责,加强行业的监管与治理;④政府部门对高校生源选拔制度进行联动改革,改变“唯分数论”的选拔模式。社会应避免“文凭歧视”,特别是用人单位也要不拘一格用人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解答】(1)A.“可见他关心时局,紧跟时代,是一个进步的人”说法不恰当,对赵七爷的辫子和竹布长衫的描写,典型地表现出赵七爷是一个善于韬晦、时刻期待封建帝制复辟的顽固的封建遗老。 (2)①勤劳持家,如:全家靠他一人撑船养活,大字不识,是一个底层劳动者。②愚昧落后,如:他因撑船而消息灵通,然而他所关注的消息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时事”,对于皇帝复辟也只知道这与辫子有关。③怯懦软弱,面对妻子的埋怨咒骂,无力还击。④对命运逆来顺受,如:没有辫子只知道唉声叹气,听了赵七爷说他有罪的话,仿佛被判了死刑,说不出一句话:赵七爷走后,七斤坐在门槛上想想些方法计划却非常模糊,只得照例日日撑船去。 (3)①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植溥仪复辟的背景下。②推动情节发展,因“皇帝坐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七斤没有辫子是否被治罪,取决于是否有皇帝。③反映主题,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思想并未得到广泛的宣传,也未给广大的农村真的变革,体现其不彻底性。④表现人物的愚昧无知,皇帝的复辟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他们丝毫意识不到这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19分) 4.【解答】(1)“A.译文:当并州平定以后,仪的功劳最多,被任命为尚书令。道武帝回代都,设置中山行台,命令仪驻守,以尚书令坐镇中山,远近都前来归附。不久,又召仪以丞相入朝辅政。 (2)A.“太祖,作为帝王谥号使用”有误。“谥号”应为“庙号”。 (3)C.“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依附他”说法有误,扩大范围,原文“上谷侯岌、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闻仪待士,先就仪”,上谷人侯岌、张兖、代郡人许谦等都是当时有名气的人,初来从军时,听说仪礼待士人,就先去投奔仪,不是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依附他。 (4)①图:图谋;暮:暮年;衅:嫌隙;内:在内部(名词作状语);是:代词,那时;计:算计、图谋;之:代词,他们。译文:现在不能图谋,慕容垂年纪已老,嫌隙将在内部发生,那时可以图谋他们。 ②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焉:怎么、哪里;陪:增加。译文: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③乱:作乱;缙绅:代指为官者,可译为士大夫;易:改变;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能不改变自己志向的为官者;四海之大:定语后置句,偌大的天下。译文: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偌大的国家,能有几个人呢? 参考译文: 拓跋仪,秦明王翰的儿子。容貌长得很魁伟,美须髯,有谋略。从小就会舞剑,骑马射箭都是常人难及。道武帝到贺兰部时,他陪同左右,出入不离。跟从道武帝击败各部时,因有谋略和善战而立功。 当时道武帝打算吞并慕容垂,派仪前去观看有什么机会可趁。慕容垂便问仪,道武帝为什么自己不来?仪说:“先人以来,世代据守北方,东与燕国世代为兄弟。我奉命前来,并无失礼。”慕容垂觉得他回答得很有气势,便开玩笑地说:“我如今威震四海,你的国君不肯亲来见我,怎么能说没有失礼?”仪答道:“燕国如果不自修文德,准备用兵威来自强,那就是本朝将帅们应当考虑怎么做的事情了,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当他回国后,报告说:“现在不能图谋,慕容垂年纪已老,嫌隙将在内部发生,那时可以图谋他们。”道武帝赞同他的意见。 道武帝征伐卫辰时,仪从别道进军,得到卫辰的尸体。道武帝大喜,改封他为东平公。让他在河北督促屯田,他从五原直到木固阳塞外,分别安排农耕,大得民心。慕容宝进犯五原时,仪先悄悄地占领朔方,拦截他的退路。当并州平定以后,仪的功劳最多,被任命为尚书令。道武帝回代都,设置中山行台,命令仪驻守,以尚书令坐镇中山,远近都前来归附。不久,又召仪以丞相入朝辅政。 世祖初生时,太祖喜悦,夜晚召元仪入宫。太祖说:“你听到夜晚召唤,竟不奇怪畏惧吗?”元仪说:“臣下诚心事奉陛下,陛下明察,臣下就自然安心了。夜晚忽然接到韶令,奇怪是有的,畏惧实在没有。”太祖把世祖出生的事告诉他,元仪起身叩拜而歌唱起舞,于是对饮到早晨。 起先,上谷人侯岌、张兖、代郡人许谦等都是当时有名气的人,初来从军时,听说仪礼待士人,就先去投奔仪。仪对他们都以礼相待,一起谈论当世大事。各处的成败要害,仓猝之间一一列举。许谦等人叹服,相互间说:“平原公有不可每世出现的雄才大略,我们应当依附在他后面。” 道武帝因拓跋仪有才器声望,对他尤其尊重。拓跋仪仗恃功劳宠信,于是和宜都公穆崇阴谋作乱,埋伏武士窥伺道武帝,想杀死他。穆崇的儿子穆遂留在埋伏的武士中,听到征召,恐怕事情败露,翻墙报告道武帝,但道武帝却保密此事,宽恕了拓跋仪。天赐六年(409),天文多次发生变化,占卜的人说:“必定有叛臣,伏尸满地和流血之灾。”皇帝非常厌恶,便杀了一些公卿,准备以此来战胜天灾。仪内心恐惧不安,单骑逃跑。皇帝派人追赶并抓住他,于是赐死,用百姓的礼节把他埋葬了。 5.【解答】(1)C.手法不是比喻,这里是将山和月人格化,是拟人。 (2)①表达了诗人辞官归隐之意。“张翰精灵还笑我”一句用典抒情,指诗人想和张翰一样辞官归隐。②流露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不满与自嘲。“绿袍依旧惹埃尘”一句写诗人虽执著入世,却仅换来“绿袍”之身、一贬再贬的遭遇,有不满,有无奈,也有自嘲。 (三)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6.【解答】故答案为: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重点字:繁、寡)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迩)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逸豫) (4)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重点字:偕)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7.【解答】(1)D.画线句子有两个病灶:一是“它”的后面缺少介词“以”;二是“扩充”和“视野”搭配不当。只有D项全部作了修改。 (2)B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强调的是“责任”。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两者都含有应该承担、不能推辞的意思;但“责无旁贷”偏重于职责所需,不能推卸;“义不容辞”偏重在道义上难以推托。第一空强调的是“职责”,故选“责无旁贷”。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绚丽。多指繁盛的春色。这里强调颜色繁多,故选“五光十色”。林林总总:形容人或事物众多。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林林总总”强调种类繁多符合语境;“丰富多彩”强调内容丰富,不符语境。“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殊途同归:比喻用的方法虽不同,但目标与结果都一样。“不谋而合”强调意见、行动一致,符合语境;“殊途同归”强调结果相同,不符语境。 (3)C.“这份责任”照应前句的“文明传承”陈述对象保持一致,排除A、B两项;“只能”与前句的“不能”构成正反并列,排除D项。故选C。 8. 任止非表示,华为不惧美国禁令,5G业务影响不大;华为技术领先,网络信息安全有保障。 9. 您好,您的驾驶行为已经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为了他人也为了您和家人的生命安全,请以后遵章驾驶好吗?让我们一起为争做文明出行人,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