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0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6-12 11:05
参考答案
1.C
2.B
3.C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
B项,“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
D项,“外在的艰难险境成就了勇士,使得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分析错误,原文说是“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故选C。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文章把‘勇者不惧’区分为‘不惧’和‘有惧’两种对立的情况”分析错误,原文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不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怵惕之心,朝乾夕惕、如履薄冰”,可见“无惧”与“有惧”并不是对立的情况。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并不是因为“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而是因为“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
故选C。
 
4.B
5.B
6.①牺牲自我,一心为公。②心系家国,勇于担当。③关注民生,爱民安民。④求真务实,崇尚科学。⑤善于改革,不断创新。⑥善于总结,勇于实践(知行合一)。
【解析】
【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黄河流域经济在1999-2013年间发展很快,之后减缓了速度”错,从图表可知,黄河流域经济2013年到2019年的发展速度比1999年到2003年的发展速度要快。
故选B。
5.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黄河治理应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以其他工程措施为辅”错,原文说“不少学者认为在黄河流域采取自然修复的手段,是对生态最有效的保护”,由此可知此观点只是“不少学者”的看法,后文说“但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其治理必须与依靠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相结合,不能仅局限于水土保持的传统模式”。
故选B。
6.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黄河精神的内涵,根据“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独有的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本题应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大禹为了治理洪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体现了大禹的牺牲精神;“明代潘季驯一生多次治河,始终心系治黄大计,离职前还对神宗皇帝说‘去国之臣,心犹在河’”体现了他心怀家国;“康熙皇帝不仅重视黄河治理,还在六次南巡河工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问询民生情况,解决民生疾苦”体现了对百姓的关心;“为疏浚黄河及汴河中的泥沙,人们创制了铁龙爪与浚川耙,近代的浚河机船即由浚川耙演变而来”“元代贾鲁亲自踏勘了黄河下游河道,掌握第一手资料,据此设计了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方针,用短短七个月时间结束了将近九年的黄河水患”等都彰显着黄河精神,综合上述分析,分条概括即可。
 
7.D
8.(1)“红柳”寓意“红心”“留下”,象征忠于祖国的守边军人;(2)“红柳”死而复活,象征老兵遇难、精神不死。(3)“红柳”长势由慢变好,象征着主人公适应环境、完成蜕变。(4) “红柳”作为高原罕有的绿色,象征着高原兵在艰苦中的抗争与希望。(5)“红柳”是从山下带到高原上的,象征着高原兵对家乡、对平原的思念。
9.(1)博士嘱托他代己站岗,他在巡逻时又想起博士,表明他继续为博士圆梦。(2)巡逻时他发现高原的特别之美,又产生神圣的使命感,表明他喜欢高原兵的身份。(3)温棚成了他的高原故土,他惊讶于红柳的死而复活,表明他已适应高原的环境。(4)烈士陵园寂寞的烈士、找马时牺牲的老兵,为他带来心灵的震撼与灵魂的升华。(5)他在遭遇冰雹过后,看到了彩虹,暗示在历经艰难后,他会成为合格的高原兵。
【解析】
【分析】
7.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生前孤独,死后寂寞’构成小说悲怆沉重的基调”错,小说借烈士的牺牲赞扬了军人的无私和伟大,烈士的牺牲引起人们的敬佩之情,也在精神上引领后人,让人肃然起敬,使人心绪哀伤,意气激昂。
故选D。
8.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本标题的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红柳”的“红”象征着中国红,“柳”与“留”谐音,意味着中国军人怀着火热的心守卫祖国。老兵因找马而去世,这时“他看那红柳,看见了绿芽”,意味着老兵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就像“红柳”一样;“红柳”从“一米多长、拇指粗细的黑棍子”到长出绿芽,而开始“他有点羡慕博士,回家多么幸福啊”到最后“他决定两年义务兵服役期满,继续留在部队”,“红柳”和李秦川都在时间的流逝中产生了变化,完成蜕变。“山上没有一棵树一株草”,而“蔬菜温棚,能留个念想。战友们寂寞时,想家时,来棚里看一眼,哭几嗓子,就轻松了”,在艰苦的高原上,绿色的生命代表着希望。“红柳”是“前年带上山的”,寄托着战士们对家乡的思念。
9.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问“小说为李秦川最后的选择做了哪些铺垫”,实际是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这过程可根据小说中的相关描述进行分析得出。
遭遇冰雹时,“他想哭,想叫一声妈妈”,经历灾难后,“惊叫声再次响起:彩虹,彩虹!有人掀开帆布向外张望。有人干脆唱起来:美丽的长空搭起彩门,迎接着战鹰凯旋”,此时人物心情的变化暗示他的心理也产生了变化,“李秦川骑马随巡逻队前行,雪线随山势起伏蜿蜒。在百米开外的砾石滩上,一大一小两匹灰狼,悠闲自得”,面对高原他不再厌恶,甚至喜欢上这里,发现高原的美,“与外国巡逻军人相遇,李秦川内心的神圣感油然升起”,修复蔬菜温棚时,“李秦川用小刀把红柳枝的一端削成斜面,斜插进松软的土里。蔬菜温棚成了他的高原故土”。老兵去世后,他发现“温棚没有塌。他看那红柳,看见了绿芽”,综合上面的内容,分条概括即可。
 
10.A
11.B
12.D
13.(1)(范仲淹)于是亲自写信给元昊,把叛逆与归顺朝廷将会有的利害得失的道理告诉他,内容非常有说服力。
(2)言官于是就拿夸大其词的事情来中伤他,幸亏皇上明察他的忠心,没有听信这些话。
【解析】
【分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中的“之”为代词,代指 范公,在此处作宾语,故应在“之”后断开,“事日益简”中的“事”在这里作主语,意思是政事,故要在“事”前断开。
故选A。
11.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项,“为寿,文中是为章献太后过生日;这和‘沛公奉卮酒为寿’中‘为寿’的意思相同”错误。为寿:古时献酒致祝颂词叫为寿。“沛公奉卮酒为寿”即此意。
故选B。
1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项,“但他制定的政策得以像以前那样继续施行”错,原文说“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所以他制定的政策并未能继续实行。
故选D。
13.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1)自:亲自;为:写;逆:叛逆;顺:归顺;辩:有口才。
(2)遂:于是;中:中伤;赖:幸亏;察:明察;听:听信。

参考译文:
范公名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考中进士,天圣中年的时候,晏丞相因范公的文学而举荐他,范公以大理寺丞的身份担任了秘阁校理,后来因为进言的事情忤逆了章献太后的旨意,被调任担任河中府、陈州的通判。过了一段时间,皇上记起他的忠诚,下召授予他右司谏的职位,当太后临朝听政的时候,在至日大会的前殿,皇上将要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献酒致祝颂词。主管的官吏已经准备妥当,范公上书说天子不能面向北方,还说这样会开启后世看低君主抬高幕后的风气,这件事于是就停止了。又上书请求将政权还给天子,没有回复,等到太后去世,建言的人迎合旨意,大多责求大后执政时的错误,想要严厉的处理这些事,只有范公一个人认为太后是受先帝的嘱托,保佑皇上,没有什么错误,应该忽略小的错误来保全大的功德。这年,国家大旱发生蝗灾,范公奉旨出使安抚东南的百姓。一年多后,就授予范公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皇上下召他回京,他议论朝政的得失,大臣和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都忌惮厌恶他,过了几个月,让范公掌管开封府,开封府一向都被称作是最难治理的,但是范公治理的很有名声,政事日益的简单。赵元昊在河西反叛,于是朝廷就任命范公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在那时,刚刚损失了大将,延州形势危急,范公请求亲自守卫延州抵抗敌人,于是朝廷派范公掌管延州,元昊派人送信给范公,请求讲和,范公认为没有缘由的请和,难以相信,并且元昊在给范仲淹的求和信中写了超越其身份、地位的内容,不可以上奏给皇上,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给元昊,把叛逆与归顺朝廷将会有的利害得失的道理告诉他,内容非常有说服力,范公在延州修筑青涧城,开垦农田,修复承平、永平的废寨,归顺来安家立业的被汉化了的羌族有数万户,边防制度长久的被破坏,使得士兵和将领互不熟识,范公开始将延州的军队分为六队,训练整齐有素,其他各路也仿照范公的做法。范公所在的地方,贼人不敢来侵犯,范公在这里三年,将士们变得勇猛,边境的府库充实,恩德信义广布。范公决定计划谋取横山,收复灵武,但是元昊多次派遣使者称臣请和,皇上也诏令范公返回京城,庆历三年春,朝廷下召任命范公为枢密副使,到这地方上任几个月之后,朝廷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范公叹息说:“皇上给了我最高的信任,但是事情有先后顺序,革除弊端在于长久的安定,不会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过了不久,皇上亲笔写下诏书,催促逐条写下国家的政事,言官于是就拿夸大其词的事情来中伤他,幸亏皇上明察他的忠心,没有听信这些话。恰逢边境上奏有危险紧急的情况发生,范公立即请求前去治理,于是朝廷任命范公为河东、陕西宣抚使,他掌管政事才一年而已,有关的官员都上奏要求停止范公所施行的政策,恢复原来的制度,这时,夏人已经臣服,范公因生病请求调任邓州,守卫邓州三年,范公的病情更加严重了,于是一病不起。享年六十四岁。
 
14.B
15.(1)第一首诗从消沉到豁达(或“由低落转为愉悦”)。面对水天茫茫感叹归路迷茫,看到有人卖饼,又听到前有墟落可以落脚,喜从中来。(2)第二首诗从豁达到勇敢无畏(或“由愉悦转为低落”)欣赏江上的月色,又唤来行帆的清风,心情舒畅;船行水村时,又不由感叹人生艰难。
【解析】
【分析】
14.B项,“都体现诗人豪迈旷达的情怀”错,“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暗示此时诗人处境艰难,山峦重重,水浪遮天,看不清前途的路,此处并未体现诗人豪迈的情怀。
故选B。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
16.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    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17.B
18.A
19.C
20.干扰个体的视觉记忆    器乐则没有明显影响    对视觉记忆的影响更大   
21.人工智能研究缺乏监管和临床标准,使其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受限。但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