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附中高三年级一模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D (A项,“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误,原文只有第2段表述为“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B项,原文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此处扩大了范围。 C项,“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理解错误,原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2.C (“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 3.C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于文无据。) 4.D 【解析】夸大了早厕改造的意义。 5.D 【解析】“只要能拿出”“彻底脱贫指日可待”于文中无据,且过于绝对化。 6.①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强大领导、动员、组织和执行能力;②精准脱贫措施富有精准性、时效性,是扶真贫、真扶贫;③贫困人口被唤醒,在感恩党和国家的同时有了自强的向往、自信和为之奋斗的精神与实践。 7. B“孙少安自己家庭情况变化”错误,从文中“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等处文字可以看出孙少安自己家并没有发生变化。 8.(6分)①勇于改革:一年前,他推行分队生产的措施;②关爱体贴家人:他对妻子的爱、对大姐家生活状况的担忧;③富有长远眼光:思考农村一些农民的发展出路和自己明年的生产④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孙少安对王满银和金富等人离开土地的做法难以理解。 (补充答案:朴实勤劳:无闲赶集会,一头扑在自留地整地扩大蔬菜种植。等等) 9.(6分)开篇结尾前后呼应,①有助于体现孙少安等农民喜悦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②赋予故事情节以完整性,也和文章中间部分情节照应,结构严谨;③有助于表现农村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发生的喜人变化;④有利于凸显对农村改革赞颂的主题。 (每点2分,画线处为得分关键词) 10. B【解析】“齐襄王闻睢辩口”不能断开;“持…告齐”,不能断开。 11. C【解析】文中“微行”者不是专指君主或帝王,而是有权势者范雎。 12. A【解析】“一时不慎”错。 13.(1)范雎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叫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 认为范雎早已死了。(大意2分,“既”“号”“以为”,每译对一处给1分) (2)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行走,通过门卒向范雎认罪。(大意2分,“见卖”“肉袒”“谢罪”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范雎是魏国人,字叔。他曾周游列国,打算给魏王任职,可是家境贫寒又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就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谋事。须贾为魏昭王出使到齐国,范雎跟从。他们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当时齐襄王得知范雎很有口才,就派专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但范雎推辞不敢接受。(但是)须贾知道了这件事(还是)非常气愤,认为范雎必是把魏国的秘密出卖给齐国了。回到魏国后,对范雎依旧气恼,就把这件事报告给魏国宰相。魏国的宰相是魏国公子之一,叫魏齐。魏齐也非常愤怒,就命令左右近臣用板子、荆条抽打范雎,范雎肋骨、牙齿都被打断了。范雎假装死去,魏齐就派人用席子把他卷了卷,扔在厕所里。宴饮喝醉的宾客,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借以惩一警百,让别人不准再告密。卷在席里的范雎还活着就对看守说:“您如果放走我,我日后必定重重地谢您。”看守就向魏齐请示把席子里的死人捞出来扔掉算了。可巧魏齐醉酒,就说:“可以吧。”范雎因而得以逃脱。魏国人郑安平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就带着范雎一起逃跑了,他们隐藏起来,范雎更改了姓名叫张禄。在这个时候,秦昭王派出使臣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就假装当差役,侍候王稽。王稽问他:“魏国有贤能的人士可愿跟我一起到西边去吗?”郑安平回答说:“我的乡里有位张禄先生,想求见您,谈谈天下大事。不过,他有仇人,不敢白天出来。”王稽说:“夜里你跟他一起来好了。”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两个人的话还没谈完,王稽就发现范雎是个贤才,便对他说:“先生请在三亭冈的南边等着我。”范雎与王稽暗中约好见面时间就离去了。王稽辞别魏国上路后,经过三亭冈南边时,载上范雎便很快进入了秦国国境。范雎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叫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雎早已死了。魏王听到秦国即将向东攻打韩、魏两国的消息,便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得知须贾到了秦国,便隐蔽了相国的身分改装出行,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偷空步行到客馆,见到了须贾。须贾一见范雎不禁惊愕道:“范叔原来没有灾祸啊!”范雎说:“是啊。”须贾笑着说:“范叔是来秦国游说的吧?”范雎答道:“不是的。我前时得罪了魏国宰相,所以流落逃跑到这里,怎么能还敢游说呢!”须贾问道:“如今你干些什么事?” 范雎答道:“我给人家当差役。”须贾听了有些怜悯他,便留下范雎一起坐下吃饭,又不无同情地说:“范叔怎么竟贫寒到这个样子!”于是就取出了自己一件粗丝袍送给了他。范雎回去弄来四匹马拉的大车,并亲自给须贾驾车,直进了秦国相府。相府里的人看到范雎驾着车子来了,有些认识他的人都回避离开了。须贾见到这般情景感到很奇怪。到了相国办公地方的门口,范雎对须贾说:“等等我,我替您先进去向相国张君通报一声。”须贾就在门ロ等着,拽着马缰绳等了很长时间不见人来,便问门卒说:“范叔进去很长时间了不出来,是怎么回事?”门卒说:“这里没有范叔。”须贾说:“就是刚オ跟我一起乘车进去的那个人。”门卒说:“他就是我们相国张君啊。”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行走,托门卒向范雎认罪。范雎进入朝堂将此事(的来龙去脉)告诉了秦昭王,最终将须贾放回了魏国。 14、C 【解析】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诗人写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故选C。 15、【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梓州风光的赞美。②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用典抒情。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解析】全诗运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叙事、用典。前两联写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第三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最后一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16. ⑴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⑵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月明江水寒 ⑶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每空1分) 17. B【解析】得天独厚,意为独具特别优越的天然条件,泛指所处的环境具有的条件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今胜于昔,现在超过以前,指现在的情况比以前好。今不如昔,指现在不如过去,多表示对世事的感叹。不胜枚举,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举足轻重,常用于指某人地位、作用重要。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18.A 【解析】修改部分是“即使……也…”句式的后半部分,如此考查目的是落实语文学科思维(如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知人论世等)。在重视学科思维的背景下考查病句的判断与修改。 19.C 【解析】“由他们把握的历史经常会将这样的英雄有意无意地忽略掉;( )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付出维护了社会正义和其他个体生命,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改善生活着的人类群体的生活秩序和生命质量。”是一个“虽然……但是……因为……”句式,“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付出维护了社会正义和其他个体生命,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改善生活着的人类群体的生活秩序和生命质量”是对括号里内容的原因解释。 20、【答案】(1)“莅临”改为“光临”或“参与”;(2)“要求”改为“倡议”或“号召”;(3)“鼎力相助”改为“大力相助”或“全力相助”;(4)“不是吝啬鬼”改为“一定会慷慨解囊”;(5)“务必”改为“积极”。 21、【答案】(1)贺寿联:柏节松心宜晚翠;童颜鹤发胜当年。 (2)中秋联:海上蟾生情共寄;天边鸟倦念当归。 22. 【写作提示】 参照 2019 年高考作文评价标准。 补充说明:1)切入分 42 分。2)内容上强调“志”的具体内涵是否明确,阐释是否具体。对“志”的统领,即“众志”之“众”,是否具有思维逻辑上的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