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0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5-21 16:37
参考答案
1.此心吾与白鸥盟    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
【分析】
2.B
3.B
 
4.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5.C
6.C
7.这段话在说明我们对一般事物都有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在实用经验中积累,完全占住我们的意识,如果固守或不超越,就会导致视野狭窄。引用这段话作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前文艺术家“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的观点,提醒艺术家要超越“常态”(或不能让日常生活平面化),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丰富的艺术形式。
8.本文首先论述了“形式感”对艺术家的意义;接着论述了形式感的根本即感受方式,不同的感受方式生成不同的形式感;接着联系20世纪艺术家们创造出的璀璨艺术世界,指出当前艺术形式重复的突出问题和原因;然后论述艺术家展示的是个体化经验,用公共的表达方式激起欣赏者对作品的反应(同时,艺术是理想的形式,以此证明艺术和生活不完全相同);最后进一步论述艺术家要用艺术表现当代人的经验时,要面对并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要求,与其拉开距离,保持感觉的独立性。
 
9.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自由而幸福的菜地画面,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照应标题《城市里的菜地》)引出下文描写与菜园相关的人和事;与最后菜地的消失形成了强烈对比。
10.(“偷偷绕过”、“挤眉弄眼”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菜地中黄瓜、苦瓜、芹菜和白菜的不同姿态、充满生机活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菜地的无比喜爱。
11.答案示例1:(1)本文的题目“城市里的菜地”是线索,串连了素材,把“我”对菜地的无比喜爱,把母亲对菜地的不时牵挂以及“我”对菜地最终消失的遗憾和惆怅很自然地表达出来。就题目而言,菜地是乡村的缩影,身处城市的“我”对菜地的亲近和关注是为了表达了“我”对以往乡村生活的怀念和追忆(或隐含了“我”对城市化或现代化进程带来乡村的凋敝和没落的思考)。
答案示例2:本文写作技巧独特,用了不少的篇幅(或笔墨)写母亲,如母亲不满城市的生活、去菜地给“我”指指点点、把一根藤曼牵回架子、在叶上捉虫,还对菜地的牵挂等。就题目中的“菜地”对母亲来说,具有“根”的意义,表达了母亲这老一辈人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
12.本文叙述了身处城市中的“我”对楼下河边的菜地的喜爱和母亲对菜地的牵挂,最后菜地消失的事,表达了作者对敞亮、温情的乡村生活的怀念,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同一种生活”的担忧,(或隐含着城市化进程冲击着乡土的意思,城市的扩张挤压了乡村,让像作者这样的人缺失了情感寄托。)呼吁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该有一处心灵的家园,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放在评价部分的最后比较好)这种思想情感对我们当下的城镇化建设、一味追求城市生活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值得反思。
 
13.D
14.C
15.首联交代送别的原因,颔联实写送别的场景,描绘出一幅饯别的帐蓬连绵不断、从宫阙直伸延到河边的景致。“连”和“动”分别体现了热烈隆重的场面和威严雄壮的军容(或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与本题无关,可删)。颈联和尾联是虚写,是诗人想象奔赴战场后的情景:旌旗在晨光下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鸣,响彻边城,友人稳坐军中筹划灭敌计谋,待到北疆秋风劲吹之日传来平定的捷报。通过虚实结合,写出了送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与祝愿,达到了情景和谐、韵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解析】
【分析】
13. A.项,《诗余选集》属于宋词方面的内容,“诗余”是宋词的别称;
B项,《乐府诗选》主要是两汉时期的作品,多使用生动的口语,不追求对仗押韵,属于古体诗歌;
C项,《古诗菁华》太宽泛,而且杜审言这首诗算不上古诗中菁华;
D项,《律诗集粹》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D。
14.
A项,含蓄委婉,不符合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B项,清新流畅,也不对;
C项,刚劲凝练,合乎这首诗歌的语言风格;  
D项,凄清悲凉,错误。
 
16.(1)接近,靠近,逼近   (2)完成
17.C
18.B
19.B
20.在平凉建城时,恰逢会盟失败之后,牺牲将士的尸骨全都暴露荒野没有掩埋,刘昌(到任后)才开始下令埋葬他们。当天晚上刘昌就梦到有人前来他这儿深谢,他把情况全部上报让朝廷知道。
21.昌盛陈兵卫/具牢醴/率诸将素服临之/边兵莫不感泣
22.    大义凛然    身先士卒    戍边有方  
【解析】
【分析】
16.(1)句意为“在西边距离陈州五十里时,刘昌逼近李希烈军队”,“薄”,迫近、逼近。
(2)句意为“他总共建造了七座城两个堡,并在十天内完工”,“就”,完成、成功。
17. “以忠义谕贼”大意为“用忠诚节义的大道理教导叛军”,“谕”意思是“教导”。
故选C。
18. “士卒有逗留沮事者”,意思是“士兵中有人逗留败坏事情”,可见“沮”译为“败坏”。
故选B。
19.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题干为: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不同:第一个“且”,副词,将要;第二个“且”,转折连词,但是。
B项,相同:两个“以”均为目的连词,来。
C项,不同:第一个“乃”,副词,才;第二个“乃”,副词,于是,就。
D项,不同:第一个“为”,动词,置办;第二个“为”,动词,弹奏。
故选B。
参考译文:
刘昌,字公明,是汴州开封人。他擅长骑马射箭。天宝末年,他跟随河南防御使张介然讨伐安禄山,授任易州遂城府左果毅。史朝义军队包围宋州时,城里粮食吃完了,官兵们将要投降。刘昌劝刺史李岑说:“李光弼就在河阳,江淮一带驻军很多,他一定会前来救援。现在仓库里酿酒的原料还很多,如果研成碎末来吃,军队还可以支撑二十天,那么救兵就等到了。”李岑听从了他的意见。刘昌于是就身披铠甲登上城墙,用忠诚节义的大道理教导叛军,叛军因害怕而不敢攻城。不久,李光弼的救援部队到达了,叛军当晚就败逃。
刘玄佐担任宣武节度使时,提拔刘昌担任左厢兵马使。李希烈攻打汴州时,刘玄佐的别将高翼率领精兵防守襄邑,城池陷落后,高翼投水死亡,于是江淮一带大受震动。刘昌率领三千士兵防守宁陵时,李希烈部队五万人进攻他。刘昌挖掘壕沟来阻止叛军挖地道,抵挡叛军总共四十多天,叛军屡次遭受失败,才解除包围撤离。接着李希烈又进攻陈州,刘昌跟随刘玄佐率领三万浙西军前去救援。在西边距离陈州五十里时,刘昌逼近李希烈军队,大战击败李军,并活捉了叛将翟曜。于是李希烈逃回蔡州。
贞元三年进入朝廷,皇帝命令他率领八千宣武兵向北到达五原驻防。士兵中有人逗留败坏事情,刘昌杀了三百人后才出发,全军士兵害怕屈服。一年多,他调任四镇、北庭行营兼泾原节度使。贞元七年,他在平凉筑城,开拓了二百里边疆,扼守着弹筝峡。接着他又建保定堡,保卫着青石岭。他总共建造了七座城两个堡,并在十天内完工。当初在平凉建城时,恰逢会盟失败之后,牺牲将士的尸骨全都暴露荒野没有掩埋,刘昌到任后才开始下令埋葬他们。当天晚上刘昌就梦到有人前来他这儿深谢,他把情况全部上报让朝廷知道。德宗皇帝下令要深深哀悼,朝廷要拿出几百套衣服,地方官府要置办祭祀用品,用小棺材装殓尸骨,还要分开建造两个大坟,大将坟叫旌义冢,士兵坟叫怀忠冢,尸骨安葬在浅水原上,同时下令翰林学士撰写墓志铭标记在那安葬地。祭奠时刘昌大规模集中士兵,准备了牲品和甜酒,率领各位将军穿白衣到坟前。戍边的士兵看到后没有人不感动哭泣。刘昌戍守边疆总共十五年,他亲自率领士兵开垦田地。三年后军队就有多余的粮食,兵器崭新锋利,边疆一片安宁。到了患病时,朝廷下令让他回到京城。他还没动身,就去世了,时年六十五,朝廷追封他为司空。
 
23.D
24.A
25.以四言为主,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有力地表达了作者见到方希则如故人的欣喜以及和他交往的默契,节奏感强,富有气势。
26.作者以公孙、更生的屡挫屡进而终成其事其名的故事,安慰和鼓励处于人生低谷的方希则,并对方希则以(未来平步青云的,或未来大放才华的)期许。
27.本文通过叙述作者和方希则相识并了解他在科举和官场上的不幸遭遇,借助送别,表达了作者对方希则的同情,对其学识才华和豁达心态的钦佩以及勉励并相信他大器晚成。
【解析】
【分析】
23 “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  )!”大体意思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具有了事理通达人士的节操,从而称得上是大方之家吧!”可见空处需要填一个表达委婉商量语气的虚词。“也”“矣”,表判断或肯定,“尔”表达限止语气,均不合乎要求。
故选D。
24. A项,“作者认为庄子和班固对官位和名声都淡然”错误。原文信息为“庄子以绅笏为柴栅,班固以名声为缰锁”,意思是“庄子把大带和笏板(官位)当作柴草和栅栏,班固把名声当作缰绳和锁链”,可见文中是分别而言,庄子看淡官位,班固看淡名声,选项杂糅了信息。
故选A。

参考译文:
庄子把大带和笏板(官位)当作柴草和栅栏,班固把名声当作缰绳和锁链。官位爵禄、显耀的名声,是人们非常希望得到的,他们怎么会憎恶呢?大概只是有激发的作用罢了。因此,道德修养高的人把担任或不担任官职看得很轻,行为顺应自己的心境,财物的富有、地位的高贵不能诱惑他们。所以,他们的气节正大恢弘,他们的勇气超过孟贲、夏育,别人的毁谤或赞誉都不放在心上,他们的气量宽阔泰然,欢喜或怨恨的感情不表现出来。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具有了事理通达人士的节操,从而称得上是大方之家吧!
方希则凭秀才的身份被举荐担任官职,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命运不好。不被当朝所用,当然要平静地离开,顺遂自己的心意做事,推求好坏运气的征兆,看淡身外之物的去留,比那些学识渊博的君子深广,很像过去那些贤能的人啊!
我自从来到上都,寓居在旅舍,为尘俗之事奔波劳顿,已经过去两个春天了。恰好赶上皇上此时正倾心于儒学,招揽贤能优良之士,广开官吏选拔之道,命令乡里举荐人才,因而各地的有才能的前往参加科举的人,成百上千。我虽然是后辈,出生较晚,但我也前搭后连挤在他们中间,兴奋地与他们交往,结交的人确实已经很多了。后来才遇到方希则,一见如故,相见甚欢,行为上不拘形迹,内心里相知默契,即使是庄子和惠子那样的交往也比不上啊!不久,方希则经由皇帝面试选拔做了中台,因被有司冤枉,而被罢免官职。那些议政的官绅们都为他痛心鸣冤,方希则襟怀正直恬淡,以至于让人无法窥探。此后几天,整顿好装束,准备好船只,飘然向东而去。因为和我是朋友,向我索要文章作为赠物。
扩大见识和器宇来放远自己的眼光,穷尽祸福依存的道理来知晓命运,这不是能给那些目光短浅见闻不广的人说的。方希则是通达的人,完全可以和他谈。当初公孙弘曾经退隐归居乡里,乡里人再次推荐他,射策应试取得第一;刘向几十次上书皇帝,常常听说不被准奏,然而,最终他成为了汉代名臣。凭着方希则的禀赋学识却被埋没湮灭,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困顿到这种地步呢?手艺高明的工匠最晚做成的是珍贵的器物,最后出发却最先到达的是马中的良骏。将来有一天像彩虹一样光芒四射,平步青云,让那些读书的年轻人仰慕都来不及,这本来就是方希则所拥有的学识和才华,难道还用借我详细来说吗?饯行的酒已经进行到一半,在座的人都要离开,我轻率贸然地写下这些文字,言辞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也分别写诗表达送别之意,那么,饯行叙旧的深情都详尽地说出来了,在这里就不再重复说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