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石室中学高2020届高三下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明存在的本质性特征来看,文明的异质性是一直客观存在的:人类在各自的栖息繁衍中,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缔造出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体系和文化形态。它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基于自身的历史经历和民族记忆而探寻出的一套最适合于自身的价值体系。因此,才会有哲学家将一国之文明视为其民族精神的诠释,才会认为每一种文明蕴含了其独特的民族精神。 人类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引人入胜,正是因为这种异质性里面蕴含着不同民族和国家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文明的独特性与独立性,是现代国家独立性与自主性在文化层面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实际上形象准确地描述了文明的本质和存在真谛:第一,文明从本质上讲是异质性的;第二,各种人类文明都是平等的;第三,各种文明样态背后关于价值与意义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沟通和对话达成某种共识的。对各种人类文明的尊重,实际上彰显的是对人类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尊重。 真正的文化自信一定建立在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对话之上。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文明体系和价值理念基于承认的认同。所以,真正的文化自信首先一定是要建立在一个开放、接纳、包容的社会背景之下的。其次,从文明的存在本质来看,拒绝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特征,无疑从本质上否定了文明存在的意义和人类存在的意义。再次,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一定是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双重特征的。前一个特征要求文明体系内部具有一种延续继承性的精神内核;后一个特征则要求其要在吸收、学习、借鉴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保持一种自我反思的修正和革新能力。 “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理念是中国对待文明异质性问题的实践智慧。文明的异质性在现代社会里之所以是一个问题,从其本质上讲关涉到的是交往领域的主体意识和话语转向问题。对于现代性的主体和话语转向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人类社会开始向现代性转型之际,黑格尔就已经给出了哲学上的解答:他要求主体一定要从抽象转向具体,在一种具体、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景下,从“我”朝向“我们”出发,最终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达成一种与现实的“和解”。的确,如果各个国家在对于文明的态度和立场上始终保持一种“自说自话”的方式,那么这种交流的结果要么是一种“不同不和”的无效沟通,要么是一种“同而不和”的话语霸权。 文明的交流和对话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并非“不同不和”或“同而不和”,而是“和而不同”。受不同文明或风俗习惯影响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现象,并不意味着不同文明之间在本质上必然是对立和冲突的:“茶”和“咖啡”在文明表征上的不同,不等于“茶”和“咖啡”背后所代表的价值意义和文化内涵就一定是对立的。“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对话和交流,本来就是一种基于文明异质性而根本无法比较好坏优劣的“不同”;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基于一种文明的“相通”,达成某种一致的“和”之智慧。基于“求同存异”的对话态度,以尊重、平等的交流方式,谋求、构建“和而不同”的现代性人类文明特征,是对待文明异质性问题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张轶瑶 《“和而不同”与文化自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因为文明的异质性,所以每个国家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缔造出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体系和文化形态。 B.在一个开放、接纳、包容的社会背景下,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稳,就可以形成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 C.现在国际文明交流存在的“自说自话”现象,导致了“不同不和的无效沟通和“阿而不和”的话语霸权。 D.基于文明异质性的“和而不同”的对话理念,可以让不同的文明在现代社会中达成完全一致的认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前两段论述文明的异质性以及文明异质性的意义,为下文论述中国对待文明的立场做了铺垫。 B.文章论述层层深入,介绍了中国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对待文明异质性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智慧。 C.文章第四段引用黑格尔的理论,为中国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理念提供了哲学依据。 D.文章以茶与咖啡为例,说明受不同文明或风俗习惯影响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现象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明的异质性是客观存在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基于自身的历史经验和民族记忆而探索出的一套独特的文明体系。 B.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之间并不矛盾,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与各种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对话之上的。 C.文明异质性问题从本质上讲关涉交往领域的主体意识和话语转向问题,因此国际交往中各国要有主体意识,把握住话语权。 D.“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契合了“君子周而不比”和“君子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建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石构建筑,一类是木构建筑。前者遍及世界各大洲,包括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和西亚诸国;后者则主要存在于中国以及朝鲜和日本。石构建筑由于材质的原因,不易腐朽或毁坏;即使因客观原因如雷击或战争等毁坏了,也能留下残垣断壁或曰废墟,几千年而不灭。木构建筑则不同,即使没有天灾人祸,也容易朽蚀,故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多少年后仍历历在目,好像真的成了“凝固的音乐”,它们辉煌的过去越来越勾起人们的怀念,而它们的悲剧性遭遇也越来越唤起人们的叹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残垣断壁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不是垃圾,而且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受到普遍的尊重和珍惜。这就形成一种文化,即“废墟文化”。 (摘编自叶廷芳《再谈废墟之美》) 材料二: 这是一座战争遗迹保留最多,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的二战名城。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捷,使台儿庄一战扬名天下,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作为世界著名的二战纪念城市,斯大林格勒仅存一处蛋糕房遗迹,华沙仅保留两处战争遗迹,而台儿庄有五十三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台儿庄通过古城重建,在保护原有战争遗迹的基础上,按原样恢复受到损毁的战场遭址,建成了世界上二战遗迹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城市。 (摘编自新浪山东《普日抗战英雄城台儿庄,今日旅游度假天堂》) 材料三: 消失的古建筑是否可以重建,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1964年通过了 《威尼斯宪章》,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中,“真实性”这条核心原则就是来源于《威尼斯完章》。因此,随着我国签署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禁止重建”开始出现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进一步深入,文化遗产的重建已成为国际热点话题。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只同意原物原位归安”的原则。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已有的古建筑重建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保护、研究、展示三个类型。 基于保护进行的重建活动,其主要的保护对象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典型案例有丽江古城震后、汶川5·12”震后和尼泊尔地震后对文物建筑的恢复重建等。二是对文化本身的保护。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波兰的华沙历史中心重建。在“二战”中,纳粹德军摧毁了这座城市,全城85%的地段被荡平。此后,波兰人民拒绝了建设现代主义首都的规划建议,凭借着战前精确的测绘图纸和照片资料,全面恢复了华沙历史中心。华沙历史中心成为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三是对文化传承的保护。这类案例特别多,如历史街区、民族村寨、历史村镇等。 基于研究进行的古建筑重建大部分是针对考古所进行的复原。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日本奈良平成宫大极殿和朱雀门的重建。日本严格按照相同材料、相同工艺重建了这两处建筑,其中来雀门的做法更为严格地遵照原有建筑形态和做法,而大极殿则在屋顶天花部分的彩绘、门窗的做法上使用了一些当代的元素。我国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复原房址、陕西宝鸡北首岭遺址复原房址也是。 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因保护还是研究所进行的重建行为,都可以进行展示。因此,重建不再被定义为一种保护措施,而被视为一种展示行为归入新增加的“合理利用”。 (选编自白海峰《遗产旅游中的古建筑重建:该不该》) 4.下列不属于“古建筑重建”范围的一项是 ( ) (3分) A.那些历历在目的石构建筑的残垣断壁 B.保留经过战火洗礼而留下的城市遗迹 C.由于现实发展需要而重建的民族村寨 D.在复原中使用了当代元素的建筑遗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废墟文化”是在人们改变了废墟是垃圾的观念,而把废墟视为精神遗产尊重珍惜后产生的。 B.木构建筑本身易朽,遭遇雷击天灾或战争人祸后更难留存,故世界上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C.尽管古建筑的重建有争议,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大量事实说明重建行为是可行的。 D.基于研究的古建筑修复强调了保持原有状态的本真性,但这种修复很难百分之百做到。 6.三则材料围绕古代建筑遗产而展开,请简要说明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7~9题。 焊花 袁省梅 当主任把常小俊带到老张跟前,说是他的徒弟时,老张和几个老师傅哈哈笑得说不出话来。昨天,老张就听说车间分来十几个技校生,有一个不仅瘦小不说,而且还白净文雅,一看就不是能吃苦的料儿。他和几个老师傅猜测这个小个子会分到谁的手下,他们认为,小个子来铆焊车间,在班组待上几天就会去坐办公室了,分给谁,谁的带徒费就泡汤了,算是谁走“红运”了。 老张气得直踩脚。常小俊哪里知道其中的故事,巴结地问师傅有啥事,他去帮忙给主任传话。老张不乐地用下巴点着旁边的一个老师傅,说:“你去跟主任说给他当徒弟。”常小俊说: “为啥?”老张说:“他技术好呀。”常小俊说:“比您好?”老张说:“那当然。”常小俊说:“那我也要跟着完。”做老张的徒弟,是常小俊自己选择的。他早打听到,铆焊车间老张的技术是最好的。 老张脸上的肉就丝瓜样吊了下来,说:“看你瘦得跟个焊条一样,还想当焊工?你知道焊工有多苦多累吗?”常小俊说:“知道。”老张骂他嘴硬,说:“不见棺材不掉泪。”随即抓起手边的焊枪朝他扔了过去,旋即,又是一个焊帽。常小俊赶紧伸手一一接过。老张眼皮不抬地叫他端半小时。常小俊一手端着焊帽一手端着焊枪,等着师傅讲解。然而老张自顾点了根烟,看也不看他一眼。可焊枪焊帽稍微歪斜一点儿,老张的斥责就焊花般闪亮了。 常小俊觉察到师傅想撵他走,就暗暗使了劲儿。然而没有五分钟,手臂就困了,手腕也酸麻得要抓握不住焊枪焊帽。”师傅也斜着眼睛说:“放下,回去找主任说说坐办公室吧,这不是你干的活儿。” 这话常小俊不爱听,他的犟劲儿上来了,咬着牙把焊帽端得平平的,焊枪呢,也紧紧地攥在手里。只是他没有想到,没一会儿,右手又颤抖开了。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他傻眼了。 师傅的眉头皱了起来:“还是回车间重新安排个活儿吧。” 他倔倔地说:“我不回去。” “你不知道焊工对腕力的要求?要对着细如发丝的裂缝进行焊接,别说抖动一下,就是呼吸不均匀,情绪有波动,也会造成失误。” “那你还犟啥?回去吧孩子,干焊工,你这是先天不足啊。” “我不回去!”常小俊大喊一声,扔下焊枪,跑到车间大院里。大院里一片雪白。雪花不知什么时候飘落了一层,树木白了,房顶白了,堆积在墙脚的钢管也苫了一层白毡的样子。看着雪花一片片孜孜不倦地往树上房顶上钢管上飘飞,他把拳头握了又握,说:“你不是早就发誓要当个最好的焊工吗?” 常小俊咬着牙开始了苦行僧般的练习:暖瓶里灌满水,双手一端就是10分钟、20分钟;手腕上绑上沙袋,手上抓根筷子在墙上写字,一笔一画,模平竖直……终于,焊枪被常小俊稳稳端了起来。 实习期满的考核,有一道题是对过滤机的外壳切割面地行焊接。18个学徒一个个往工作面走去,转眼又一个灰溜溜地回来。焊缝宽12毫米,超过标准焊缝的4倍,熔滴滴下来,就顺着焊缝往下,他们根本没法焊接。别说是实习不到一年的学徒工,就是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有时候也不能顺利完成。 主任喊老张:“你的那个小个子呢,不会是临阵蔫儿了吧?”围观的人哈哈大笑。老张悄悄地对常小俊说:“咱不上了吧?”常小俊说:“为啥?”老张说有难度。常小俊说:“我想试试。” 几个老师傅也劝他不要去,学徒工们也撺掇常小俊不要上。他们说:“还能干啥呢?你上也是给人看笑话。” 老张看着常小俊,说:“你不上,我保证说动主任换考题,不影响你们学徒期的考核。” 常小俊说:“我想试试。 老张说:“你要上,就不能给师傅丢人。” 常小俊把手在耳朵边一比画,嘻地一笑:“遵命。” 老张看常小俊真的下了决心,就说:“焊缝宽,要的是速度和准头儿,但是不能冒进,只要你把焊点一点点叠加起来,焊缝一点点变窄,就成了。” 常小俊又是嘻嘻地一笑,问师傅:“您看过《速度与激情》吗?” 师傅说:“啥?” 常小俊已经戴上眼镜,抓了焊枪,走向了过滤机。 倏地,过滤机上绽放了炫白闪亮的焊花。常小俊紧紧地抓握着焊枪,看着熔滴一滴滴落下。他突然觉得,焊枪就是自己的手,不是焊枪在焊接,而是他的手在一颗颗地捡拾着珠子往切割面上放呢。有一刻,他甚至想回头告诉师傅他有多么喜欢四溅的焊花。可是他不能。他必须凝神聚气,一鼓作气地把焊缝接好,给师傅争气。 他的焊枪沿着焊缝慢慢前行,半个小时过去了,他没有停下来;一个半小时后,老张脸上露出了笑容。总张的恐上露出笑容。他想,他的这个小个子徒弟或许真的能成各好焊工。 (选自2018年底7期《百花园》)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虽然常小俊个子小,长得又白净文雅,但老张看出他具有成为好焊工的潜质,怕他不能坚持到底,故意设置难题,用言语激将他。 B.以“焊花”作为标题,与主人公的身份是焊工有关,同时与结尾描写焊花相呼应,体现了主人公对职业的喜爱和作者对主人公的赞美。 C“你要上,就不能给师傅丢人”是老张对常小俊的期望,也暗示了实习期满的焊接考核难度高,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本文是工业题材的小说,记叙了常小俊从技校毕业后克服种种困难,成长为一名合格焊工的故事,折射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8.小说为了突出常小俊的人物形象,设置了哪些衬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常小俊最终了完成满高难度的焊接考核,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