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0届高三大数据精准教学第一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儒学的观念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慎独”,出自《大学》“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内在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在外面,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会和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谨慎,始终恪守着做人的品德和原则,这种状态也被人称为独知。 王阳明认为,人如果不在这种独知的地方,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力,而只是在言行上不表露于外,在人所共知的地方用功,那就是白欺欺人,就是一种虚伪。《大学》中指出这种人是“见君子而后厌然”,这个“厌”不是厌恶,而是掩藏。就是说这种人全然不在独知的时候用功,只会在遇见君子的时候隐藏自己的问题,也是一种虚伪。生活中有太多人就是一辈子都是以这样的一种状态过来的,他们的生活不是真正自己的生活,是按照别人的标准去生活。在别人跟中,做出一些虚伪的状态,并没有按照他自己内心的想法去活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还以为自己是情商高,左右逢源。殊不知他弄丢了自己的初心。佛家有一句话叫做“可怜悯者”。一个人活着,首先要关注自己的内在品格,因为人的总体生活质量高低是取决于内心的一个感受所得到的一个结果,内心品格好坏,并不能由外界的生活来决定。所以,一个人为自己负责,就是要在自己内心中找到独知,除了自己之外,没人能够帮得了自己。 那么对于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来说,怎么样做才算是获得内心更好的一个良知呢?王阳明就说了一个字:诚。正如孟子所言: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在这里,孟子所说的诚,其中有一些诚实不说谎的意思,但是它最深层的意思,就是不自欺。不欺骗别人是表象,不自欺是根本。诚就是指针对自己,对自己是否忠诚。《中庸》中说:“成者自成也。”儒学中之所以说诚为成已之学,就是在于此。当你学会尊重自己的良知,诚心对待自己,不自欺欺人,不要以虚伪的面孔去展示给别人的时候,无论是在独处或者是面对别人的时候,都能够做自己,就做到了儒学中的诚,也是所说的慎独。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可以成为重要的角色,可以拥有巨量的财富,但是唯独很难做回自己。当一个人不懂得真正的自己是由内在品质决定的,就会把生命的重心放在某一个位置,用世俗的观念去约束自己,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来评价自己的生活。比如本来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但是他周围的人都特别虚伪,这个时候他难免会怀疑自己是否和这个群体格格不入,这也是一个需要避免的问题。有时候,在一个人独处的状态上也能看得出来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如果只是拼命地打电话约朋友出来玩,证明他就是无聊和空虚的,那么独处是他不能承受的。如果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管做什么都感到内心平静充实,那就是说,这个人可以拥有独立的精神生活,也有健康的内在品质,是一个能够主宰自我的人。 按照王阳明的观点,此独知之处,便是诚的萌芽。一个人就要懂得无论你在这个喧闹的世界有多少同类,也无论你走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你的内心只有你自己能够感受到,所以要为你自己负责,无论是善念还是恶念,只有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真正做回自己,即做到了慎独。 (摘编自王宗国《儒家要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的言行是由其内在的人品决定的,君子独处可以有独知,可以做到慎独. B.在王阳明看来,在言行方面精于内敛、只在人所共知的地方用功的人是虚伪的。 C.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者担当重要角色,或者拥有巨量财富,但都很难做回自己. D.一个人内心的感受决定其总体生活质量的高低,外界因素不能决定其品格好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先引出“慎独”这一话题,然后从拥有独知和实践慎独两个角度论证。 B.文章论证方式多样,运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等方式。 C.文章兼顾理论与实际,既有王阳明心学的阐述,也有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剖析. D.文章普于引用文化经典,尤其是多处引用佛家表述,有力地论证了慎独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够为自己负责,在内心中找到独知的人,就是佛家所说的“可怜悯者”。 B.拥有独立的精神生活、健康的内在品质,就能主宰自我,做到“成者自成”。 C.孟子所说的“诚”是不欺人,不自欺的意思,如果做到了诚,就做到了慎独。 D.从一个人独处的状态可见其是否在独知之境,外界环境影响也不容小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输血是现代医学治病救人的重要手段。1998年中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从而.确立起无偿献血制度。中国无偿献血人次和采血量实现了连续20年持续增长。 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约30万,2018年则有近1500万。1998年全国采血总量不足500万单位,2018年则有2500余万单位,增长超过4倍。我国建成了以血液中心、中心血站为主体,边远县级中心血库为补充,覆盖城乡、运行高效的血站服务体系。世界卫生组织评价称,中国在无偿献血、血液质量安全和临床用血等方面位居全球前列。 尽管无偿献血人次数保持连续增长,但从参与无偿献血的人群结构来看,也出现了明显分布.不均。2016年,公务员,高校学生、军人和医务人员每千人口献血率(每千人口中拥有献血人教)分别为69.2.78.55.8和52.5,远高于全国水平。2017年度北京市团体无偿献血前100名中,高校超过一半,前10名中,高校占据9席。 而不少民众仍然对献血有诸多误解。很多人表示,不去献血,是担心献血对身体产生副作用。“献血伤元气”“献血上瘾”“献血发胖”“献血传染疾病.*各类说法五花入门,“献血损害健康”的观念仍根植在不少人心中,这也使得很多人没有勇气参与到无偿献血者的队伍中。 (摘编自《中国无偿献血人次20年连增 为何仍有人存献血误区?》) 材料二: 2019年6月12日上午,北京市血液中心举行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到4月,北京市无偿献血人次数、采血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0. 1%和20.8%,千人口献血率17.3,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北京市无偿献血70%以上来自于全市各个街头献血点,为进一步提升对首都临床用血的保障能力,全市增加和优化献血网点布局,调整了原有的重在商业中心、电子文化市场和中心城区选址建点的传统模式,加强了在交通枢纽、旅游景点、新兴城区增设固定采血点,在季节性的春节公园庙会、大型活动等地点设置临时采血点,同时,不断改善提升采血点设施环境。目前,本市的无偿献血点已有70余个,献血志愿服务站点增加至34个,血液中心接近50个。 北京市血液中心还与百度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首都献血”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一百 度互联网服务平台正式上线,通过无偿献血小程序、科普短视频、地图导航等多种形式,在线宣传无偿献血公益事业。 (摘编自蒋若静《千人口戴血率北京全国第一》) 材料三: 2019年6月14日是第16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活动倡导的口号是“人人享有安全血液”。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张立峰指出,目前,广东省采供血量居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之首,千人口献血率为12.5,高于全国10.7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去年,广州市基本保障了全市医疗临床用血的需要,实现了年度医疗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的目标,采供血量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广州血液中心党委书记付涌水指出,“献血者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推动着全市医疗事业的.发展,我们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肯定”。他表示,今后几年,广州市将加强尊重和关爱献血者服务工作,加强智能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简化流程;推动无偿献血便民惠民措施,优化血费报销流程,落实《广州市无偿献血免费用血办法》,实行医院直接减免报销。他还建议,应出台更多对缺血者的优惠政策,把最实惠的社会资源给予为社会奉献的献血者享有,建立激励机制,不断推进无偿献血队伍的发展。 (摘编自符畅《推动无偿献血便民惠民措施》)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正式确立了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建制20年来,我国的无偿献血人次、采血量实现了持续增长。 B.201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有近1500万,约为1998年的50倍,全国采血总量有2500余万单位,与1998年相比,增长超过4倍。 C.北京市血液中心与百度合作,利用百度的网络优势,搭建“首都献血”的互联网服务平台,采用多种形式,宜传无偿献血公益事业。 D.权威调查信息显示,2019年北京市和广州市的千人口献血率分别为17.3和12.5,高于全国10. 7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城市前两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建成了覆盖城乡、运行高效的血站服务体系,在无偿献血、血液质量安全等方面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肯定。 B.我国高校师生、医务工作者的献血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受教育程度与无偿献血理念的接受程度呈正向关系。 C.受错误观念影响,现阶段有些人仍对献血存在诸多误解,担心其对身体产生副作用,怕伤元气、怕感染其他的疾病等。 D.北京市增加和优化献血网点布局,在交通枢纽等增设了固定采血点,在大型活动等地点设置临时采血点,取得了成效。 6.请结合材料所给的内容,概括说明我国应如何推进无偿献血工作。(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容膝 贾大山 东门里有个大觉寺,寺内有一方青石,上刻两个大字:“容膝”;又刻一行小字:“晦翁书”。原来这块石刻放在一个大殿的角落里,尘封垢染,无人问津。到了八十年代,寺内的工作人员把它拓片装裱,先是文人墨客喜爱,后来平常百姓也争着买。于是“容膝”拓片除了在寺内零卖,也批发到“四宝斋”。 “四宝斋”就在大觉寺的对面,卖文房四宝、名人字画。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一个叫文霄,一个叫玉素,一个能写,一个爱画。 “四宝斋”的顾客并不多,卖绿萝卜的老甘却是这里的常客。老甘是个种田人,认不得几个字,但是非常喜欢“四宝斋”。他说全城里的买卖,哪一家也不如“四宝斋”的买卖做得文雅,买的文雅,卖的也文雅。每天,他把放着半笸箩绿萝卜的小车儿朝“四宝斋”门口一撂,就钻到店堂里去了,一边取暖,一边瞅摊,一边看文霄夫妇做买卖。 老甘望着装裱精致的“容膝”拓片,问了一句:“那个黑片子,卖多少钱?” “七十。”文霄告诉他。 “呀,好贵也!”老甘吐吐舌头,悄悄说。 “写字的人贵。”文霄也很喜欢老甘,生意不忙了,爱和老甘聊天。他说“晦翁”不是别人,就是朱熹,南宋的大哲学家。 “老朱有两下子!”老甘说,“这两个字,写得是不赖!” “其实,‘容膝’是陶渊明的话。”老甘正赞叹着,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走进来。玉素在后面的小屋里说:“对,是陶渊明的话。” “‘倚南窗以寄傲……’”眼镜背诵道。 “‘审容膝之易安。’”玉素在屋里接了下句。文霄一拍手说:“对,是有这么两句!” 柜台里面一句,柜台外面一句,屋里一句,三个人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他们越谈越投机。 眼镜问到“容膝”拓片的价钱时,文霄十分友好地说: “别人买七十,你买……” “我买一幅,也优惠优惠吧!”文霄还没说完,走进来一个胖老头,淡淡的眉毛,疏疏的胡子,披一件细毛羊皮袄,玩两个健身球儿。他说他最喜欢名人字画,客厅里挂了一幅“难得糊涂”,卧室里挂了一幅“吃亏是福”,书房里想挂一幅“容膝”…… “三间房屋?”眼镜问。 “四间,吃饭屋里就不挂什么了。” “几口人?” “两口,我和老伴。孩子们,我谁也不跟,他们那里人来人往,又有电话,麻烦!”说完笑了,笑得十分得意。 文霄正要取货,“没货了。”——玉素从屋里走出来,似笑非笑地打量着胖老头说,“这位先生也有书房?” “有啊,人老了没事做,就爱读一点书!” “读什么书啊?” “刚读完了《笑话大会》,最近在读《麻衣相法》。” 文霄、眼镜都笑了,玉素指着一幅国画说: “我看你不如买了这幅《八骏图》吧,你看这八匹马,奋蹄扬鬃,一匹一个模样儿,多么精神!” “多少钱?” “一百。” “行,它更名贵!” 胖老头买了《八骏图》,刚刚走出店门,玉素就把嘴儿一撇,说:“哼,两口人四间房屋,好大的膝盖儿呀!”几个人都哈哈大笑。 玉素望着眼镜说: “您在哪儿工作?” “县政府。” “什么机关?” “小机关。” “机关再小也有名字。” “地名办公室。” “噢——”玉素看看文霄,“还有这么个办公室?” “无权无势,清水衙门!”眼镜的脸红了,通红通红。 “住哪儿?”玉素又问。 “梁家胡同。”眼镜的脸又白了,寡白寡白,“一家三代五口人,住在两间平房里,一间不到九平方米……” “看看看。”老甘两手一摊。 “这就叫苦乐不均!”眼镜嚷了一声。然后对玉素说,他也想买一幅朱子珍迹。玉素笑了笑说: “真的没货了。” “这一幅……”眼镜指指挂着的拓片。 “那是样品,不卖。” 眼镜望着那拓片,待了一会儿,只好走了。 老甘看看文霄,看看玉素,奇怪地问:“怎么,两位都不卖给?” “一位有贪心,一位有怨心,都不适合挂‘容膝’。”玉素说。 “谁挂才适合呢?” “你挂最适合了。”玉素笑笑说,“你们老两口,两间小茅屋,屋前一棵垂柳,屋后一片菜畦,无忧无虑无争无求地过日子,多么安闲快活?‘审容膝之易安’,最不容易做到的是那个‘安’字,你做到了。” “不也不也,我也没做到!”老甘摇摇手,咧着大嘴笑了,“天一暖和,我也要盖新房了,不要那么大,也不能那么小,客厅、书房用不着,只能‘容膝’也不行。老伴嚷着买洗衣机哩,买了放在哪儿?人生在世,贪心不可有,怨心不可有,但是哪能无所求呢?你看我现在就有所求了——” 外面过来一群红男绿女,老甘慌慌走出,野着嗓子吆喝起来: “绿萝卜!又甜又脆的绿萝卜!” 文霄和玉素,听着那洪亮的叫卖声,相对无语。听了一会儿,两人一齐说: “老甘,大觉人也!” (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小说由大量简短而鲜活的人物对话构成,整体语言质朴自然,如“好大的膝盖儿呀”“寡白寡白”“不也不也”“慌慌走出”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四宝斋的主人不肯将“容膝”拓片卖给有贪心、怨心的顾客,反而认为老甘最适合拥有拓片,是个“大觉人”,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C.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如志得意满而又附庸风雅的胖老头、知书达理但满腹怨言的“眼镜”等,塑造形象鲜明生动。 D.这篇小说以“容膝”为线索,围绕买卖“容膝”拓片展开情节,各个人物在四宝斋轮番登场,对“容膝”有各自的理解,整篇文章构思巧妙,文脉清晰。 8.小说的标题“容膝”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老甘说:“人生在世,贪心不可有,怨心不可有,但是哪能无所求呢?”你赞同老甘“哪能无所求”的观点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探究分析。(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