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辽宁省大连市2020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3-31 09:37
辽宁省大连市2020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智能时代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也对人类隐私、生命乃至公平正义造成了巨大威胁和全面挑战。因此,智能时代的工程师应努力化解技术风险,并在保护隐私、关爱生命、守护公平正义等方面主动承担起自身的伦理责任,从而实现工程造福人类的目标。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个人隐私权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智能时代的工程师要担负起保护隐私的伦理责任,要努力做到:数据收集应该征得用户的同意和授权;所有数据需按照隐私程度进行分级,设置不同级别数据的使用权限;数据存储应受到严格的技术保护;密切监督,一旦出现不当使用,应严肃追责。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智能技术在挑战人类隐私的同时也可以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如智能技术可以跟踪网络异常行为,防止诈骗和黑客入侵,提升网络安全防御水平,从而使人类隐私得到有效保护。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类。对强人工智能产品一旦处置不当,人类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甚至走向毁灭。避免人类生命受到威胁,首要的是让机器人按照人类的伦理道德规范行事。工程师履行关爱生命的伦理责任,应该做到:做好智能产品前瞻性的伦理评估,避免智能产品伦理缺位;对智能产品开展道德代码和伦理嵌入研究,使机器“算法”遵循“善法”;坚决抵制智能武器的开发和应用,严格限制智能产品使用武器的能力;注重专能机器人的研发,限制全能机器人的设计,消除当机器人具有自我或反思能力时毁灭人类的可能性,始终将人机关系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人类的手中。
智能时代将对人类整体幸福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首先,智能时代可能导致失业率飙升,贫富差距加大。其次,智能时代的偏见或歧视频现。尤为危险的是,人工智能还可能强化所习得的偏见,导致偏见走向深度化和普遍化,而不能像人一样有意识地去抵制或克服偏见。智能时代的工程师要化解社会矛盾,消除偏见与歧视,应在工程实践中始终做到:坚持公平原则,在工程设计或人工智能产品开发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坚持正义原则,以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为基本出发点,让智能产品造福全人类而不是仅为少数人服务;坚持公平正义原则,还应对工程实践导致的利益受损方包括自然在内给予必要的爱护与补偿。
智能当道,未来已来。智能时代工程师并不仅囿于以上伦理责任,应立足长远,并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直面问题、团结协作,积极担负起应有的伦理责任,为实现人机和谐共处,增进人类福祉而努力。
(摘编自邱德胜《智能时代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能时代的工程师应当承担起社会的伦理责任,为实现工程造福人类的目标而努力。
B.在数据收集、使用、存储及监督等环节,工程师要承担起保护人类隐私的伦理责任。
C.工程师履行关爱生命的伦理责任要避免智能产品伦理缺位,消除机器人的自我或反思能力,掌握人机关系的主导权。
D.人工智能无法有意识地抵制或克服习得的偏见,导致偏见走向深度化和普遍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智能时代带来诸多不利为立论前提,论证了工程师应当主动担负的伦理责任。
B.文章第二段辩证分析了智能技术的两面性,旨在论述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利能纠弊。
C.文章第三段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在智能时代工程师如何履行关爱生命的伦理责任。
D.文章论述了工程师承担伦理责任的必要性和具体的措施,全文论证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能技术具有两面性,其积极的正面作用能避免智能时代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B.只要机器人行事符合人类的伦理道德规范,强人工智能就不会威胁人类生命。
C.工程师即使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也难免会造成少部分人或自然在内的利益受损。
D.智能时代的工程师应具有忧患意识,在产品开发和应用时应努力化解技术风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无从谈起,美好生活也难以实现。
所谓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其本身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生态优先为导向实现更绿色、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的有机统一。高质量发展要求摒弃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转为低投入高产出、资源能源消耗少、生态效益高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优美的生活环境关涉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质量发展既是妥善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方式,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此外,高质量发展是经济财富与自然财富的有机统一。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既要创造更加丰富的经济财富,又要维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财富,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选自2019年10月9日《经济日报》鲁明川《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材料二:
铜陵是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为避免“矿竭城衰”,近年来,铜陵不断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传统产业是铜陵工业的基础,也是优势所在,当下,简单的关停传统企业不但无法帮助企业转型升级,还对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因此,铜陵应以创建新型工业体系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加速“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绿色改造升级,强化传统产业优势 。铜产业重点推进产业链纵向整合与产业间横向合作;基础化工产业重点探索产品精细化、绿色化,推进循环经济链,延伸化工产业链;机械加工产业重点实施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改造,提升超精密加工的能力,从而促使传统产业增长进入具有绿色竞争力的通道。
同时还应立足于铜陵的资源优势,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产业长足发展的生态产业链条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
(选自王继红《以绿色化推动铜陵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
材料三:
沙漠和土壤的根本性质差异,是力学差异:土壤微粒之间都有作用力,能够构成一个整体,而沙子之间是松散的,没有这种力。库布其治沙企业亿利集团最新研发的“生物土壤改良剂”,就是要解决沙漠变土壤的问题,并取得试验成功。
“沙漠土壤改良剂”以经济作物利用后的剩余物及未充分利用的农副产品为原料,经多重加工,生产出具有粘合作用的胶体,配比一定的保水、保肥、防风蚀材料,具有防止沙化、风蚀、并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使沙漠具备土壤特性。
亿利集团库布其沙地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该土壤改良剂,玉米在沙漠中长势旺盛,主干高增加50%,籽粒增产40%左右,可以达到亩产1200斤,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增加约30%。这种改良剂具有易施工、成本低的优点,成本每亩只要1000元左右,30天到40天就能把一万亩沙地改成土地,并且一次改造后可持续耕作,停用后对沙漠具有土质提升作用。
(选自2019年10月21日光明网《中国库布其这项技术惊动了50多个国家》)
材料四:
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改变过去单纯以GDP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强调“生态优先”,构建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着力解决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制定严格的企业污染物排放规范,加强总量控制,遏制企业无度开发与使用自然资源。此外,还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
(选自2019年10月9日《经济日报》鲁明川《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4.下列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
B.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了生态优先的新发展理念。
C.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决定着普通百姓的幸福指数。
D.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辩证统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铜陵主要是借助于“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加快绿色改造升级。
B.“沙漠土壤改良剂”能够使沙漠具备土壤特性,易施工、成本低、成效快。
C.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以生态优先为重,改变过去以GDP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D.铜陵的转型成功,库布其沙漠的改造成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范本。
6.当前,应如何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请结合后三则材料,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
刘醒龙
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吸引,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
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大部分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
早来的那位女孩,初中毕业。朋友们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本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女孩来之前正在山上采茶。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
女孩一来就明白地表示自己最多只做半年。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的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
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女孩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媒体上已不止一次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女孩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同时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有所转变。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从汉口回来后,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我的父亲送药回去。”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的表现不能说是十分满意。在车站里,上了车后,她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
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那处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词。女孩走后不到一年,这种以灵芝为名的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邻座的人说,父亲生病后一向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还没吃完,父亲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哩!听话声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十分平静,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
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相的时候,倒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
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难得全家都很满意的女孩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早前就请了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病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报名费。得到消息的时候,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
几年之后,妻子还在提起这个女孩,想不通长江二桥离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么就不肯来个电话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女孩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拿了车票钱,人却不来。
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
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我”一见到第一个做保姆的女孩时,就向她打探大樟树的情况,表达了“我”对大樟树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B.文章写“我”费尽心机将披露“治癌假药”的文章放在她房间,女孩却仍然催促“我们”去买药,以此暗示女孩单纯幼稚。
C. 文章插入“我”在咖啡馆听到男子明知假药却仍然花几万元把药买回来给父亲吃的故事,有力地映衬第一个保姆的行为。
D. 文章开头写“灵魂开始出没”,结尾又说“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首尾呼应,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时时在剖析“灵魂”。
8.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9. 文章通过叙述两个小保姆的故事,抒写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