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下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3-22 18:32
语文学科答案及解析
1.C(“打破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无中生有。)
2.D(文中“培养、引导文化认同”“加强教育”并非并列关系,原文是“加强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培养和引导作用”。)
3.A(B 偷换概念,原文是“民族优越主义者”,并非“持有民族优越感的人”。并且,原文中有前提条件。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C 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并无高下之分。D“反对等级观念”错误,原文是“关注等级观念”。)
4.A  
5.B
6.【示例一】赞成理由(人与动物关系)关注动物健康,科学合理造福人类;(技术)目前其他方法效果不好;(舆情)中国社会持开放态度; (未来)应用前景乐观
【示例二】反对理由:(人与动物关系)造福人类也不能损害动物权利;〔技术)将来会有可替代的方法;(舆情)外界尚未达成共识;(未来)会导致法律和科技伦理问题。
7.D(“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品质的赞美”这一表述不当。这并非作者的主要意图,只是表达了祖孙之间温馨的亲情。)
8.诗性特征:运用乡土风物类语词,如“耧车、连翘、黄土、黄牛、布谷子”等描画乡村自然风景与田园劳作场面,表现乡土田园牧歌般的诗意;多用各类叠音词,如“淡淡的、远远、轻轻、圆圆的……”使小说叙述呈现舒缓的节奏,营造宁静、从容、和谐的意境。口语化特征:以祖孙对话,呈现日常劳作场景,洋溢浓浓亲情;多用短句、口语化语词、方言词等,使小说语言通俗、质朴,有乡土气息。
9.老福田层面:这话是老福田和土地作着最后的告别,表现老人对土地难以割舍的爱;面对耕种了千年万年的土地即将变成荒地的现实,老福田内心充满了无奈和痛楚。小说主旨层面:表现工业化对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最后”融进了叙述者对逐渐消逝的农耕生活的留恋和思考。
10.B(句中“上”是“上疏”之意,不能与后文“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及宠免后”是“遂寝”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
11.D(“近幸指受到帝王宠幸的皇妃、宫女之类”理解片面。由语境“纠正中官外戚宾客,近幸惮之”可知,“近幸”不仅包括宫中女子,而且也包括“中官(即宦官)”等受帝王宠幸的人。)
12.C(“皇帝分封乳母,他上疏反对”曲解原文。他只是写文章委婉劝告,并没有上疏反对。)
13.(1)陈忠内心怀有恐惧愤懑却不敢陈述进谏,于是写《搢绅先生论》来委婉地劝告,文章很长,所以此处没有记载。
(2)当时三公府的职权很轻,朝廷机要大事都交给尚书处理,可是发生灾祸变故,皇帝就严厉斥责并罢免三公。
参考译文:
陈忠字伯始,永初年间被召入司徒府任职,三次升迁后担任廷尉正,凭借才能获得声誉。司徒刘恺荐举陈忠明了熟习法律,应该担任机密职官,于是提升他担任尚书,让他官居三公曹。陈忠自认为世代主管刑法,专心追求法律的宽大审慎。当初,陈忠的父亲陈宠担任廷尉,上奏废除汉朝法律中超出《甫刑》的条款,没有施行,到陈宠被免官以后就搁置了。然而苛刻繁杂的法律逐渐繁密,人们都不能忍受。陈忠大致依据陈宠的意思上二十三条建议,即《决事比》,用来省去下级官吏遇到疑难案件不能决断而请求上级机关审核定案的弊害。又上奏废除宫刑;废除贪赃之吏禁锢三世的规定;精神失常的人杀人,可以减轻重罚论处;母子兄弟相互代替执行死刑,准许,赦免被代替的人。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到邓太后去世,安帝才亲自处理朝廷事务。陈忠认为执政之初,应该征召聘用贤才,用来宣扬辅助风俗教化。常侍江京、李闰等人都为列侯,共同执掌权柄重任。皇帝又宠爱信任乳母王圣,封他为野王君。陈忠内心怀有恐惧愤懑却不敢陈述进谏,于是写《搢绅先生论》来委婉地劝告,文章很长,所以此处没有记载。自从安帝即位以后,频繁遭受元二之灾害,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互相掩饰隐匿,没有人愿意纠查告发。只有陈忠为这些事担忧,并向朝廷上疏。元初三年皇帝下诏,大臣可以行三年丧礼,服丧期满官复旧职。陈忠因此上书说:“孝宣皇帝旧日有令,跟从军队驻防的人以及供职于官府的人,祖父母死不满三个月,都不服徭役,让他们能够为祖父母送葬。请求朝廷依从这个制度。”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陈忠因为长久任职,转任仆射。当时皇帝多次派遣黄门常侍及中使伯荣往来于甘陵,然而伯荣依仗皇帝的宠幸十分傲慢,他所经过的郡国没有不以礼迎接并谒见他的。再加上长期连绵大雨,黄河水汹涌泛滥,百姓很不安定。陈忠上疏,奏章(被扣),皇帝不知晓。当时三公府的职权很轻,朝廷机要大事都交给尚书处理,可是发生灾祸变故,皇帝就严厉斥责并罢免三公。陈忠认为这不符合国家旧日的体制,就上疏劝谏。陈忠的用意常常在褒扬推崇朝廷大臣,对下属以礼相待。那些九卿患有疾病时,使者前往慰问,增加赏赐钱布,都是陈忠上奏提议的。不久,升任尚书令。延光三年,担任司隶校尉。督查宦官外戚宾客,受到皇帝宠爱的人很怕他,不想让陈忠在朝廷任职。第二年,调出朝廷担任江夏太守,又被留下来担任尚书令,恰巧碰上生病去世。
14.C(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15.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16.(1)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2)闻道有先后 善假于物也   (3)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酒问青天
17.A(改头换面:只在表面上有所改动,其内容却依然如故,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乔装打扮:指进行伪装,隐藏身份。“甚至”是表程度的副词,“以至”是表结果的连词,此处应该用“甚至”。先入为主: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可能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不容易接受。 喧宾夺主:指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通俗”是往浅处说;“准确”是往科学性上说。从后面的比喻手法来看,选用“通俗”恰当。)
18.B(A“当人们面对未知或暂时无法解释时”,成分残缺。C“当人们面对暂时无法解释或未知时”,成分残缺;“最有助于人们正确作出判断”,语序不当。D“当面对未知或人们暂时无法解释的事物时”,语序不当。)
19.D(从承接前文“而伪科学则是先射箭,再画上靶心”的角度分析,应先“想要破除伪科学”,排除B、C项;从后句的破折号看,是对“射箭的规则”的解释,应承接上句的宾语“规则”,排除A项。)
20.记得季节的变化 比花草记忆更长的是树 遇涝逢旱
21.(示例)厦门义务教育注重“四个均衡”,已提前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22.【写作提示】
白居易见到天竺山石十分喜爱,就带回家乡,但他后来发现自己做错了。由此,我们应明白,见到美好的东西而产生了占有欲的时候,应该想想是否该取。白居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这其实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三省吾身,可以促进人的成长。白居易只是拿了两块石头,但他却由此对自己进行了反省,由此可知,小事是不可轻忽的。白居易对自己所做之事予以反省,其实就是一种自律自警,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成功的人生需要自律自警。写作本文,以上几点都是较好的立意。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