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西省赣州市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12-28 10:47
江西省赣州市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包括文学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历史坐标。对于文学来说,如何认识新时代之“新”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理论课题。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文学既存在于“时代”的变量中,也必存在于“民族文化”的常量中。对我们来说,这个常量就是“中国”。不能把握住时代的变量,文学就会在日新月异的新经验面前惊慌失措、孤芳自赏而故步自封,被时代所淘汰;不能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文学就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方寸大乱、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丢失了来路和根据地。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新生活、新技术和新矛盾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中国”不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不仅是变动不居的,也是具有坚韧根性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让我们在时代之巨变中始终成为我们的正是“中国”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仅在变,也在常;不仅在新创,也在守望。只有不断将新时代中国故事编织进并充实于“中国”浩浩荡荡的精神河流中,才能更有效地“以中国为方法”,在中国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中诠释“新时代”的独特风采。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历史地呈现“新时代”,意味着要在文化和时间的连续性表现流变;历史地表现中国,则意味着既要站在“新时代”观照历史,又要引几千年中国文化河流以灌溉“新时代”的精神园地,使“历史”成为照亮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我们不提供一个西方视野中的景观中国,我们必须提供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综合的中国。我们不但要阐释中国传统的浩荡江河,也要阐释这种传统江河的丰富构成。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不应把传统作为一种僵硬的知识,而应讲透传统背后的幽微,触摸知识背后的人心。在这方面,李敬泽的《小春秋》《咏而归》等写作就提供了书写中国传统独特而有效的路径。而张定浩、黄德海等批评家,近年也深入到中国历史的腹地,去重新阐释中国复杂的文化精神。这种从中国表情到历史化的中国精神的对照和辩证,无疑也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有益探索。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还涉及如何坚持现实主义立场的问题。无论是时代之新变还是中国之辽阔,都决定了其催生的经验必有驳杂含混及尚未获得充分理性观照的特点。因此,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讲述发生在当下时代、当下中国的故事,而是要在形形色色的中国表情和来来往往的中国经验中由偶然抵达必然,有机地融合偶然与必然,从而提炼、捕捉和定格真正具有内在性的“新时代中国精神”。这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主义的要求。
                       (陈培浩《“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确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重要前提。
   B.只有把握住时代的变量,与时俱进,文学才不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
C.在时代巨变中,正是有了“中国”这一精神共同体的认同,我们才不会迷失自我。
D.历史地表现中国,既要站在“新时代”关照历史,也要以中国文化涵养“新时代”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三个角度阐述了正确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辩证关系的必要性。
   B.文章第段辩证地分析“变”与“常”“新创”与“守望”的关系,逻辑严密。
C.文章既有充分的理论分析,也有典型的事实论据,有理有据。第三段列举张之浩、黄德海等批评家,论述他们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做了有益探索。
D.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能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就能有助于讲好
新时代中国故事。
   B.身处新时代,人们容易认识到文学“新创”的重要性,但对于民族文化的“守望”可
能会有所忽略。
   C.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变”和“新创”就是这样的定海神针。
   D.新时代要求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应提炼、捕捉和定格“新时代中国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
材料一: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77.6亿件,同比增长25.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396.7亿元,同比增长23.7%。
分业务类型看,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50.8亿件,同比下降0.2%;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220.4亿件,同比增长33.9%;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累计完成6.3亿件,同比增长21.2%。
分区域看,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分别为80.1%、12.6%和7.3%,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80.5%、11.1%和8.4%。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 快递业务收入比重基本持平;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
(摘自2019年07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选自《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
材料三:快递员事先没通知一声,就把快件投递进了智能快件箱,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日前,国家邮政局公布了《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从今年10月1日起,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否则此类情况算违规。
此番新规定的“快递投放快件箱需要征得用户同意”,是快递公司与收件人的一种契约,是依法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有效措施,有利于促进快递业的规范发展,减少无谓纠纷,倒逼快递末端服务精细化,值得期待。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快递柜公司、快递公司、用户三方应该照顾各方利益。逾期费怎么收,收多少应该进行明确规范,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从而减少三者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和矛盾,使快递业能健康有序发展。
(摘自2019.7.22《新京报》,有删改)
材料四:记者日前从国家邮政局2019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绿色包装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今年4月份随机检查情况显示:快递包装减量化成效明显,电子运单使用率已达95%;寄递企业二次包装占比逐渐降低;可循环中转袋推广应用深入推进,已达到50%;45毫米“瘦身胶带”得到全面推广。
在推进包装绿色化方面,行业探索推进步伐明显加快。邮政企业在30个省完成配发绿色包装箱,在北京和河南试用可降解包装袋。
在推进包装减量化方面,推广应用成效更加凸显。寄递企业通过推广使用电子面单、规范包装操作、减少胶带使用、印刷减量等措施推进包装减量化,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5%以上。邮政企业进行系统升级,推广使用一联面单。邮政企业已有23个省完成窄胶带采购使用。
在促进包装循环利用方面,行业亮点做法不断涌现。邮政企业试点投入可循环包装箱,回收率达100%,使用中空板可循环信盒,材料重量减轻60%以上。
(摘自2019.7.16《工人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从分业务类型看,同城业务量和异地业务量同比都有所增长。
  B.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  0.2个百分点。
  C. 大家不愿将快递包装送回回收站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自己的信息遭到泄露。
  D. 寄递企业推广使用电子面单,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5%以。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全快递业务量与快递业务收入同比呈增长趋势。
  B.材料二图 2 表明,快递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应由快递公司、政府、包装公司、消费者等负责,认为应由快递公司负责的人数最多,认为应为政府负责的其次。
  C. 快递是否投放智能快件箱,应该尊重客户意愿,鼓励用户在购物时就自行选择配送方式。
  D. 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寄递企业正规范包装操作,减少所有二次包装。
6. 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快递业发展特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阅  兵
齐闯
32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版图上青海省顶多一个指头蛋大小。这个指头蛋大小的方圆有个米粒大的县城叫民河,民河是西部边陲的小县,小得一辆破自行车20分钟能把县城转三遍。故事发生的地方叫大风口,与米粒大小的民河县城相比,它撑死有针尖那么大。这个针尖又偏分布在几乎被整个米粒遗忘的荒凉处,十分边远寂寞。
故事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大风口独立营营长侗瑞进。侗营长是怀着朴素的愿望入伍的,说白了就是经受了影视媒体过多的渲染,特别是战争片中男一号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镜头,总能让他产生难言的亢奋。高中没毕业他就为自己定下一个美丽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驾驭高头大马,统率自己的兵士在枪林弹雨的战场跃马扬鞭。
一个人把生命融入事业中,他的事业注定会出类拔萃。侗瑞进同志正是如此。入伍后日复一日直线加方块的生活里,他从未品出辛苦和难受的滋味,每天在这个绿色空间里过得无比带劲和兴奋,以至有人抱怨大风口日子太苦太穷太寂寞,他很是听不惯。
独立营无论在日常的训练值勤还是正规的管理都在分区挂上了好名声。事情坏就坏在一名四川兵的身上。有一天,四川兵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整天撕心扯肺地练番号,走队列,一年到头除了站岗就是放哨,连个展示军人风采和气概的机会都没有,一个没有对手的拳击手独自在竞技场把拳头抡得呼呼生风,有啥意思?那你有啥好办法?侗瑞进这么一问,四川兵脱口而出:组织个阅兵大比武,保准带劲!
“营里要阅兵了!”长了翅膀的消息很快传遍大风口。
阅兵式如期举行。为显阅兵正规,营部司务长专门跑到10公里外的老乡家借来一匹野性十足的高头大马。准确地说,侗瑞进内心沉睡多年的将军梦是跃上马背的瞬间被激活的。
“同-志-们-好!”侗瑞进很快找准了当首长的感觉,问慰的呼号高亢洪亮更自然亲切。
“首-长-好!”上千门雄性的嗓音瞬时混揉在一起迸泻而下,像天际忽然滚过惊心动魄的响雷,长久地在大风口四周的山峦间回荡……
“同-志-们-辛-苦-啦!”
“为-人-民-服-务!”排山翻海的声浪瞬时将侗瑞进、马和大风口四周的山峦淹没……侗营长恍若置身枪林弹雨的战场,统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这个当口,一个严重的问题发生了,借老乡的这匹坐骑一下子惊恐起来,疯狂地撂起蹶子,沉浸梦境的侗瑞进毫无思想准备,像一包粮食被高高抛起,沿着抛物线路径重重地摔倒在受阅方阵的跟前。
侗瑞进被摔了,但阅兵事件带来两个直接的效果,一是点中命门似的轻而易举提升了官兵投身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个是排山倒海的动静把侗瑞进心底里那个沉睡的将军梦彻底激活。
阅兵事件真正定格成悲剧是第二天的事,教导员命令四川兵去给老乡还马,四川兵气就不打一处来,手里的鞭子也下意识地一下比一下狠抽打在默不作声的小畜身上,小畜一路狂奔来不及收蹄,驮着背上的人端直一头扎下了悬崖。
亡人事故调查组三天后来到大风口。侗瑞进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
侗瑞进毕竟是个优秀的军人,虽然内心被思念和忏悔包围,被一个美丽而无时不在的梦想纠缠,但他每天还是默默履行着直线加方块的生活方式和规则,没在工作和训练中表现出丝毫的不悦。
这样的日子一晃又是四年,机关传出大风口独立营要撤编的消息。
撤编是军分区方司令员亲自主持的,他问侗营长在脱下军装前对组织还有什么要求。侗瑞进好长时间没有说话,微微地闭着双眼,任凭两行泪水从一对爬满细密鱼纹的眼角滑落下来。最后,抽动着嘴角他说:如果可能,我想再阅一次兵。
阅兵这天,大风口刮看干冷干冷的风。操场上,全营的官兵最后一次带着肩章领花和手中的枪,他们拔着军姿的身姿像一株株坚挺的白杨,方司令员亲自将侗瑞进扶上自己的阅兵车,目迎着他从受阅方队的左上角缓慢又神圣地驶来……
忽然,方司令员觉得自己的眼泪热热地流了下来,他知道肯定不是因为干冷干冷的风。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对阅兵现场呼喊口号进行重点描写,展示了阅兵的气势,为马受惊吓作了铺垫,从而引发出后面的故事。
   B.小说中的四川兵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阅兵的建议由他最早提出,也因他送马途中出了事故,是他的不安分造成被动以致部队撤编。
   C.“方司令员觉得自己的眼泪热热地流了下来”,写司令员看阅兵热泪盈眶,实是对侗营长身上的军人情怀、崇高精神的赞美,丰富了人物形象。
   D.作品情感饱满,从开始到结束都在极力渲染侗瑞进的将军梦想,当国家利益与个人需求产生矛盾时,他虽热血不改初衷,但仍能服从国家安排。
8.小说第一自然段是如何描写大风口的地域特点的?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 小说主人公侗瑞进是个优秀的军人,他的优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