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学 2020 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 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C 【解析】A 项,无中生有,作者对宋元话本的审美倾向只是客观陈述,并没有作“消极”或“否定”的评价。B 项,逻辑混淆,根据原文信息,通俗小说摆脱附属于说话的地位,是在一些观念比较先进的文人作家开始介入通俗文学的创作之后。D 项,因果倒置。 2.(3 分)B 【解析】对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有误,文章着重论述的是通俗小说在宋元时的发展特点而不是表现明代小说的成就。 3.(3 分)C 【解析】推断不正确。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强调的是文学应“反映时事,关注现实”,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而文章第三段说宋元话本“审美倾向也主要集中在消遣娱乐和猎奇搜异方面”“小说对民生的关注、人性的剖示以及生存价值的探寻,却都做得相当不够”,可见是不符合白居易的文学主张的。 4.(3 分)B 【解析】“碎片化消费项目并不是消费者的一种生活必需项目”错误,以偏概 全,原文为“有些碎片化消费项目并非消费者的生活必需”。 5.(3 分)A 【解析】 “娱乐性强”并非“等待经济”的重要特点,原文为“满足了消费 者轻娱乐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娱乐和体验选择”,因而“娱乐性”可以是等待经济的特点, 但“娱乐性强”不是它的重要特点。 6.(6 分)①(特点 1)“等待经济”是一种“碎片化消费”,要在短时间内赢得消费者青睐, (做法 1)需要注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②(特点 2)“等待经济”是一种 注重体验的消费模式,(做法 2)要重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要提供优质的服务;③(特点 3)“等待经济”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做法 3)因此要注重设备品质及其投放位置,保障 消费者能快捷便利地享受到服务。(每点 2 分) 7.(3 分)D 【解析】 对于“水”的解说,属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8.(6 分)一致性:都曾有宁静美好祥和的生存状态,都因为环境的人为破坏而命运悲惨。(3 分) 情感态度:①寄寓了作者对三个形象命运的同情;(1 分)②对宁静祥和的生态环境的 赞美和向往;(1 分)③对人类破坏自然的反思与批判。(1 分) 9.(6 分)①有利于塑造“我”的形象,三个小标题准确展现“我”这只鸬鹚的命运轨迹; ②能有效展示小说情节结构,从鸬鹚到鱼鹰再到老等,小说情节依据名称变化得以推进, 行文条理清楚;③画龙点睛,暗示小说主题,三个名称各有侧重和寓意,鸬鹚暗示“我” 野性的生活状态,鱼鹰象征我现实而自足的生活状态,而老等寄寓我对祥和宁静生活,对 家园的追忆和渴盼;④从鸬鹚到老等的变化、“我”的命运轨迹能吸引读者兴趣,引发读 者深思。(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 10 . (3 分)C 11 . (3 分)B 【解析】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12 . (3 分)D 【解析】“后因吴瑾进言,朝廷才为其正名”错,属强加因果。 13 . (10 分)翻译: (1)(5 分)通政使李锡迎合王振的旨意,弹劾于谦因为长久不得升迁而心怀不满,擅自 推荐别人来代替自己。(指:通“旨”,旨意;怨望:心怀不满;举:推荐;自代:代 替自己。各 1 分,语意通顺 1 分。) (2)(5 分)郕王感到不安,一再推辞。于谦大声地说:“我们实在是忧虑国家,不是为 了私人的打算。”(惊:感到不安;谢至再:一再推辞;扬言:大声地说;臣等:我 们。各 1 分,语意通顺 1 分。) 14 . (3 分)D 【解析】国运衰颓不是皇帝沉迷歌舞所致,而是因为战争;诗人(老夫)不 知所往是因为时局动荡、曲终哀来、见月心惶。 15.(6 分)①昔日宫廷舞伎,如今流落民间,诗人通过叙写歌舞之事,以小见大,反映五十 年来国势因战争而衰的历史。②开元年间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如今时隔五十年,昔日 的少年,如今的“老夫”,顿生时光流逝、人事蹉跎之感慨。③国家动荡,战乱不断,诗 人同梨园弟子一样,四处漂泊,不知所往,展现时局艰难、百姓流离的惨状。(每点 2 分) 16.(6 分) (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2)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3)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每空 1 分,错、漏、添字该空均不得分) 语文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4 页) 17.(3 分)B 【解析】搜查:搜索检查;搜寻:到处寻找。只有“搜查”可与后文补语搭 配。“一齐”强调时间上的一致性,“一起”强调的是共同,但时间上可以不一致,“那天 晚上”强调的是义军在同一时间响应,故选“一齐”。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 有穷尽。不一而足:形容同类的事物很多,无法列举齐全。语境并没列出“新业态”的 种类,从前文“传承”及后文“老”推测,此处要突出“不断出现”的意思,故选“层 出不穷”。高高在上: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用在此处属对象错误。高枕无忧: 平安无事,无所顾虑,也形容缺乏警觉性。 18.(3 分)C 【解析】整段文字的中心在陈述月饼的“传承与创新”,而该句前一句的语境, 在强调“老字号……,就不能……”,据此分析,所填句子的主体对象应该是月饼而不能 是制作者,因此可排除 A、B 两项,再根据上句的句式可知 C 项衔接最恰当,故选 C。 19.(3 分)C 【解析】该画线句子至少存在两处语病,“围绕……为中心”句子杂糅,排除 A、D 两项。结合语境可知“老味道与情怀牌”并列不合逻辑,同样“新体验和时尚范” 并列也不合逻辑,据此排除 B。 20.(6 分) ①如何活下去 ②越是从利他的动机出发 ③为客户服好务(答成“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等也可以) (每空 2 分。第一空答成“活下去”只得 1 分) 21.(5 分)“中国之夜”音乐会于 9 月 16 日在英国伦敦上演。(“中国之夜”音乐会、9 月 16 日、英国伦敦三个要点各 1 分;写成一句话,即写成一个单句 1 分;字数符合要求 1 分) 22.(60 分)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考中永乐十九年进士。巡抚河南、山西。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 经常被洪水冲开缺口。于谦派人加厚修建堤坝,按里程设置亭,每亭设有亭长,责令他督促统率修筑维护堤坝。又命令百姓种树挖井,榆树柳树种在路旁,道路上没有口渴的人。大同孤立悬隔在塞外,巡查山西的官员不便于到达大同,于谦上奏建议另外设置御史来治理。又把镇边将领私人开垦的田地全部收为官家屯田,来资助边防开支。于谦的恩威远为流行,太行山潜伏的盗贼为此而逃避隐藏。太监王振正执掌权柄,恰巧有个名字与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得罪王振。于谦入朝时,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来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迎合王振的旨意,弹劾于谦因为长久不得升迁而心怀不满,擅自推荐别人来代替自己。于谦被下放到法司,判处了死罪,在狱中关了三个月。不久王振知道弄错了,才得以获释,被降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官民跪在宫门外上书,请求留任于谦的有上千人。于是重新任命于谦担任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被召回朝廷。等到皇上在土木堡被俘时,京城大为震惊,众人都不知所措。郕王代理朝政,于谦一一经营谋划部署,人心才稍稍安定下来。遂即升任兵部尚书。当初,大臣们担心国家没有皇帝,太子正值年幼,敌人即将到来,便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感到不安,一再推辞。于谦大声地说:“我们实在是忧虑国家,不是为了私人的打算。”郕王这才受命登基。也先挟持英宗攻破紫荆关,长驱直入,窥视京城。于谦马上分遣将领,率领二十二万军队,到九城门外列阵。他将兵部事务交给侍郎吴宁,关闭所有城门,亲自督战。景泰八年正月上皇再次登上皇位,当即将于谦逮捕入狱,判定为谋反罪,处以死刑。于谦自从也先入侵后,他常常留宿值班室而不回家。他一直患有痰病,疾病发作时,景帝便派人前去探视。皇上听说他衣食过于微薄,便令朝廷制作来赏赐给他,甚至连酒菜都备齐。等到他被抄家时,家里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正室门环锁得很坚固。打开一看,是皇上赐给的蟒衣、剑器等。皇太后开始不知道于谦死了,等到听说死讯,叹息哀悼了好几天。英宗也后悔了。不久又有边关警报,皇上脸上显现忧虑神色。吴瑾进言道:“假使于谦还在,应当不会让敌人成这个样子。”皇上沉默不语。弘治二年,追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并在他的墓旁赐建一座名为“旌功”的祠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