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安徽省毛坦厂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11-08 09:35
安徽省毛坦厂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第I卷
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 “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 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 “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 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 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
D. 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B. 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 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D. 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狭隘的自信,无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对城市的人口、交通、通信、健康、教育、污染及废弃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勒近日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从在建设数量来看,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并已形成了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德勒合伙人马炯琳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推进,以及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居民和工作人群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幸福感的提升,智慧城市的深度应用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力求打造开放、共建、共享,服务均等化以及城市特色化的智能城市。传统的智慧城市要朝着“超级智能城市”的方向发展,必须要具备实时化、普遍化、开放化、智能化、自主化以及融合化六大关键要素,还要涵盖智能经济、智能出行、智能环境、智能安全、智能生活以及智能教育这六大领域,使得城市更加融合与一体化,进行更高效的相互协作,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二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如智能缴费、智能交通、智能养老、智能社区、智能环保、智能政务等,从而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摘编自“百度百科”、《人民日报》)
材料三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产无智”。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由于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最终可能只是购买了一批过时的设备和终端产品。二是“有智无慧”。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三是“有慧无惠”。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实惠。然而,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此外,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过去十几年间,智慧城市计划在全球相继启动,这是为了缓解全球城市化的推进给城市带来诸多挑战的压力。
B.德勒近日发布的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在建数量居全球首位,并已形成多个大型智慧城市群。
C.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处理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自动满足城市各种需求。
D.智慧城市建设对技术和大数据高度依赖,因而普遍存在技术安全、用户信息安全、居民信息壁垒等多种风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传统智慧城市必须具备六大关键要素,涵盖六大领域,才能朝着“超级智能城市”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B.智慧城市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城市,进而为城中人创造更美好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
C.智慧城市中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方便快捷、运转高效。
D.某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理想预期还存在距离,既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又缺乏城市居民参与,没有真正以人为本。
6.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三塔铺
           刘震云
   我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家。那是1978年,社会上刚兴高考的第二年,我便想去碰碰运气。就这样,我来到镇上中学,进了复习班。
   复习班,是学校专门为社会上大龄青年考大学办的。进复习班一看,许多人都认识。于是谈各人来复习的动机。王全说:他本不想来凑热闹,都有老婆的人了,还拉扯着俩孩子,上个什么学?可看到地方上风气恁坏,贪官污吏尽吃小鸡,便想来复习,将来一旦考中,做个州府县官啥的,也来治治这些人。“磨桌”(豫北土话,形容极矮的人)说:他不想当官,只是不想割麦子,毒日头底下割来割去,把人整个贼死!最后轮到我,我说:正是一无所有,才来复习。
   这所中学的所在镇叫塔铺。镇名的由来,是因为镇后村西土坛上,竖着一座歪歪扭扭的砖塔。开学头一天,上语文课,教室后边传来鼾声。老师循声寻人,大家发现是坐在后边的“磨桌”伏在水泥板上睡着了。老师气冲冲地走了,教室炸了窝。有起哄的,有笑的,有埋怨“磨桌”的。这时我发现,乱哄哄的教室里,唯有一个人没有参加捣乱,趴在水泥板上认真学习。她是个女生,正和尚入定一般,看着眼前的书,凝神细声地诵读课文。我不禁敬佩,满坑蛤蟆叫,就这一个是好学生。
   河边落日将尽,一小束水流,被晚霞染得血红,一声不响慢慢淌着。远处河滩上,有一农家姑娘在用筢子收草。只见那收草姑娘已将一大堆干草收起。仔细一打量,这姑娘竟是课堂上那独自埋头背书的女同学李爱莲。我问为什么割草,她脸蛋通红,说家中困难,爹多病,下有二弟一妹,只好割草卖钱,维持学费。我叹息一声,说不容易。她看我一眼,说:“现在好多了呢。以前家里更不容易。记得有一年,我才十五,跟爹到焦作拉煤。那是年关,到了焦作,车胎放了炮,等找人修好车,已是半夜。我们父女在路上拉车,听到附近村里人放炮过年,心里才不是滋味。现在又来上学,总得好好用心,才对得起大人……”
   后来我和李爱莲同桌,我给她讲当兵,在部队里如何喂猪。她给我讲小时候自己爬榆树,一早晨爬了八棵,采榆钱回家做饭。家里妈挺善良,爹脾气不好,爱喝酒,喝醉酒就打人。
   春天了,柳树吐米芽了。一天晚饭,我在教室吃,李爱莲悄悄推给我一个碗。我低头一看,是几个菜团子,嫩柳叶蒸做的。我感激地看她一眼,急忙尝了尝,竟觉山珍海味一般。
   这时发生了一件怪事,痩得皮包骨头的“磨桌”突然脸蛋红扑扑的。这秘密终于被我发现了。我到厕所解手,发现地上有几张破纸在烧,火里爬着几个刚出壳的幼蝉。“磨桌”盯着那火,蛮有兴味地一个个捡起往嘴里填,接着就满嘴乱嚼起来。我眼中涌出了泪,上前拉住他,犹如拉住自己的亲兄弟:“‘磨桌’,咱们回去吧!”
  “五一”了,学校要改善生活。萝卜炖肉,五毛钱一份,穷年不穷节,同学们纷纷慷慨地各买一碗,“哧溜哧溜”放声吃。我端菜回教室,发现李爱莲独自在课桌前埋头趴着,也不动弹。我猜想她经济又犯紧张,便将那菜吃了两口,推给了她。她抬头看看我,眼圈红了,将那菜接了过去。我既是感动,又有些难过,还无端生出些崇高和想保护谁的念头,便眼中涌泪,扭身出了教室。
   离高考只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我爹来送馍,问是什么事,我简单地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爹自告奋勇要立刻走汲县。我说:“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第三天早晨,爹从县城回来了。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我惊叫,却是哭声。
   高考结束了。和王全仅分别了一个月,他却大大变了样。我想起李爱莲,忙问:“李爱莲她爹的病怎么样了? 她说在新乡考学,考得怎么样?”
   王全叹了一口气:”她根本没参加考试,她出嫁啦! 她爹这次病得不一般,要死要活的,一到新乡就大吐血。没五百块钱人家不让住院,不开刀就活不了命。一家人急得什么似的,急手现抓钱,哪里借得来?这时王庄的暴发户吕奇说,只要李爱莲嫁给他,他就出医疗费。你想,人命关天的事,又不能等,于是就……”后来,我进了我国北方的一所最高学府。玉阶飞檐,湖畔桃李,莘莘学子。但我的眼前始终浮动着、闪现着塔铺的一切,一切。我不敢忘记,我是从那里来的一个农家子弟。
(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以顺叙的手法记述了“我”参加高考的过程,虽然叙事平淡,但真实感人,写出了那一代人的辛酸经历。
B.王全年龄较大,因对地方官的不满而决定参加高考,以求将来做官可以整治这些让他痛恨的地方官,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
C.小说结尾一段写“我”不敢忘记自己是一个农家子弟,这其实是表示“我”不敢忘记自己是如何从穷人堆里挣扎出来的。
D.刘震云的《塔铺》和沈从文的《边城》都把目光投向乡村,都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乡村的凄美故事,歌颂了人性的纯真。
8.小说中的李爱莲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三次写“我”流泪,每次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