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东济宁市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10-30 18:55
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偷换概念,“诗教”观是指孔子对《诗经》评论中所包含的文艺观,而非评论本身。B错把论据当论点,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是“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兴观群怨”只是说明这个特色的例证。D言过其实,并非“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2.D(“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是结论,不是前提,逻辑倒置。)
3.D(文章结尾虽然强调了“诗”的重要性,但纵观全文,重“教”重“诗”、以“教”为本才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4.B【解析】B原文说“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非“榆木”“铁叉”等名字不正经。
5. 从俗从众心理。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这是一种惯性,体现了村民从俗从众的心理。狭隘自私心理。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心理。封闭的心理。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冷漠的心理。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是一种冷漠的心理。(6分,每条2分,答出3条给满分)
6.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抒情性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6分,每条2分,答对任意3条给满分)
提醒:这是考查“文本特征”。2019年《理水》的“故事  新编”就是此类题
7.C
8.D
9.A
《宋史·李重贵传》重点句子翻译及字词
10.(1)重贵知之,即筑栅课民习射,盗闻之溃去。(5分)  
翻译:李重贵得知这一情报,立刻修筑栅栏督促百姓练习射箭,盗贼听说后溃散逃离。
课:督促;习:练习;溃:溃散;去:逃离。
(2)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5分)
翻译:李重贵叹息着说:“大将覆没而我们还在计功,有什么颜面呢!”
喟然:叹息;吾曹:我们;面目:颜面
可积累的字词
第一段:
事:侍奉  见:被动句标志  妻:嫁女予人。   劫钞:劫掠,抢夺。   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溃:溃散、逃散   捧日:比喻忠心拥戴帝王。   藩邸,即藩王之宅第。藩王可以是宗室成员,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
第二段
对:臣下奉诏陈述政见,对策。   沙碛:砂石堆成的浅滩。   走:逃跑   遁:逃   累:连续,屡次
第三段:
吾曹:我辈,我们这些人   申,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可以用来记时。寅,也是十二地支之一。
第四段:
劳问:慰问   车驾:马车;天子的代称。
11.C
12.A(“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应该是“院试”。)
13.C(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宋史·李迪传》重要句子翻译及字词
14.(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5分)
翻译: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蝗旱”名词动用、“济”、“发”各1分,句意2分) 蝗旱:发生蝗灾旱灾;济:渡过难关;何以:凭借什么;发:打开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5分)
翻译:(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语”“预”“殆”各1分,句意2分) 语:告诉;向:先前;预:参与;殆:大概
可积累字词:
第一段:
器局:才识和气度   剽pio劫掠   阴:暗中  区处:居处,处所   部勒:部署   晓:晓谕   徇xùn:示众   归沐:回家休息   “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俟:等到   “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第二段
衔:怀在心里。~恨   从容:镇静、沉着
第三段:
朋党:指同类的人因私利而相互勾结。   傅会:1.随从 2.依附;附和3犹言融会贯通4勉强拉在一起。  殆:大概
第四段:
社稷之臣:身负国家大任的大臣。“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厚道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的人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县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调派士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撤走了调派的士兵,暗中察访流贼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
    (李迪)曾经回家休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年度支出收入财物使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册立章献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皇后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皇后很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周怀政策划阴谋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被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南府知府。李迪进京朝见皇上,当时章献太后垂帘摄政,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美好的德行,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福,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关将领中有人借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后临朝称制,很依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太后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15. C  
16. 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17.(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2)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4)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5)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18.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奋发图强:振作精神,以求强盛。励精图治:形容一个国家的皇帝或者领导者振奋精神,竭尽全力想治理好国家。同时还可以用来形容领导者的精神品质和实际行动。此处根据前文“每一个人”和两个成语的使用对象可知,此处应该用“奋发图强”;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惊心动魄:使人震惊的意思。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是“改革开放的章节”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所以应该用成语“波澜壮阔”;惊鸿一瞥:身形轻盈娇艳的女子摄人心魄的目光。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此处根据语境是世界不再用老眼光去看中国人想象力,所以用成语“刮目相看”;栉风沐雨: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后用以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此处根据语境应该是经过40年的在外面奔波劳碌,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人生,所以应该用成语“栉风沐雨”。   
19.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选项语序不当,“假如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没有离职创业”错误,把“没有”放到“假如”后面。C选项句式杂糅,“之所以”和“原因是”两个不能连用,去掉一个。D选项搭配不当,提取句子主干是“创业是原因”,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故选B。
20.C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