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重庆巴蜀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10-09 15:43
重庆巴蜀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我们见证了艺术与世界从“不即不离”到“拉开距离”,再到“距离消蚀”的过程。
在古典的艺术话语体系中,如何借助线条、光影、色彩等手段,创造出如其所见、所知、所感的视觉真实,是艺术家的首要任务。所谓视觉真实,是指在接受者的观看模式中,造型艺术的符号与它所再现的世界之间具有“似真性”。之所以说“似真”,是因为艺术符号再现的不是实在的世界,而是表象的世界。
艺术与世界的关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不即不离,既贴近生活,又融合了艺术家创造性的想象。艺术的世界虽是幻象,但具有接受效果上的真实感。说它是幻象,一是因为艺术的再现是一种创造性过程,艺术效果取决于再现的媒介、对象与技艺;二是因为艺术的再现是一种“观物取象”的抽象过程,再现什么、如何再现,取决于艺术家观察自然的眼光或图式。说它是真实,一是因为造型符号与所指涉的事物之间具有约定俗成的指涉关系;二是因为它并不记录时空中偶然的事态或个别的事实,而是表现人生普遍的情绪与意义。
因此,作为幻想的制造者,艺术家不仅呈现表象的世界,而且建构视觉的真实。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古典大师,用完美的技艺不仅把自然的微妙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且赋予他所创造的形象以情感和生命。在古典的艺术世界,艺术家总是在所知与所见之间作出妥协和选择,从而使古典艺术处于相对和谐的境界。
与古典的和谐不同,现代的艺术话语具有鲜明的断裂感。没有传统的延续和确定的规范,现代艺术转而强调“绝对的现代”,强调流动、变化和偶然,以及对艺术陈规的质疑。现代艺术家抛弃了对外部自然和现实世界的真诚,转而痴迷于视觉印象的真实和转瞬即逝的美。尤其从塞尚、高更、梵高以来,在对视觉现象的重估中,他们抛弃了三维空间的幻觉,“越来越大胆地切断艺术中的再现因素,以便越来越坚定地在至为简洁、至为抽象的要素中,确立其表现形式的根本法则”。
现代艺术以自我塑造为核心,它鼓励独立自主和表现的自由,给予自我探索以重要地位。一方面,它对艺术价值的评价是以个人兴趣为衡量尺度;另一方面,它又是反体制的、批判的。它以放荡不羁的形式表达了拒绝媚俗的精英意识,无形中拉大了精英与大众的距离。因而,现代艺术与大众格格不入,注定无法通俗。
如果说现代艺术以艺术的自主性为前提,刻意拉大艺术与世界、精英与大众、雅与俗的距离,那么后现代艺术则产生了“距离的消蚀现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即刻反应、冲撞效果、同步感和煽动性”。
在艺术风格上,雅俗艺术之间、艺术与生活之间已经失去了泾渭分明的界限,艺术家们沉溺于折中主义与符号拼贴的混杂风格之中,现代美学一本正经的精英意识已经被戏谑的、嘲讽的审美立场所取代。在后现代艺术中,伴随着雅俗文化的融合以及不同风格艺术的混杂,各种距离感消失了。人们片面地强调直观性、轰动性、新奇和刺激,消解了时空感受的审美距离。
后现代艺术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对过去符号的拼贴、挪用、解构与重组,来消解信息与娱乐、现实与影像、精英与大众、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的差异性。因此,后现代艺术往往不像现代艺术那样给人很强的距离感,与此同时,它的批判性也相对减弱了。
(摘编自周计武《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觉真实强调造型艺术符号与客观世界在表象上的相似性,强调把自然的微妙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与强调偶然的现代艺术不同,古典艺术并不记录偶然和个别,而是表现人生普遍的情绪与意义。
C.现代艺术的精英意识被新的审美立场取代后,雅俗融合,风格混杂,出现了“距离的消蚀现象”。
D.后现代艺术采取折中主义,通过符号拼贴、重组等方式来获得同步感及煽动性、批判性等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本论部分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以时间为序层层推进,论述清晰。
B.文章以达芬奇等艺术家为例,论证了古典艺术的和谐是他们在所知与所见之间妥协和选择的结果。
C.文章从艺术再现是一种创造性过程和“观物取象”的抽象过程两方面来论证艺术世界是一种幻象。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多种手法,阐释了“古典”“现代”“后现代”在艺术语境下的丰富含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都强调艺术与世界的关系,说明现实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B.塞尚、高更以前的现代艺术家因依赖三维空间幻觉和再现因素,而使作品失去了批判性。
C.现代艺术割裂传统,丢掉规范而以自我塑造为核心,表达精英意识,必然使其远离大众。
D.在艺术风格上,古典艺术强调通俗,现代艺术强调高雅,而后现代艺术则强调雅俗融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红孩子
楸 立
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到常州,半年后又到了南京。我和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一起,无声地四处漂泊。爸妈的真实名字我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我的记忆里妈妈很少说话,她总像爸爸的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把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这些对于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
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她们摆手,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忙把手藏到身后。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来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了。”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有一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座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起来。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问:“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的任务完成了!”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码头,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我看到妈妈坦然地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押上了汽车。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没哭。
后来,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有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周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密密匝匝写满了数字和字母。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我不再孤单了。可到夜里,我总是梦到爸爸妈妈。我弄醒一旁的罗陕北,问道:“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的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我”记得用过的很多名字,也经常搬家等内容,暗示了“我”爸妈的工作,同时增加了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是与前文“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相呼应,表现一个孩子内心的压力和恐惧。
C.由于地下工作的保密性,爸妈是不会当着“我”的面谈工作的,作者就多次用睡觉和做梦的内容来叙述“我”所了解的世界、所理解的世界。
D.文章以“‘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结尾,既传达出红孩子们对妈妈的无限思念,也暗示了红孩子们在组织的怀抱中获得了新生。
5.从小说塑造的不同类型的人物的角度,总结概括小说表达的主题。(6分)
6.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是本文构思的一大亮点,这种独特的视角在情节设计和形象塑造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布兰(节选)
[美]乔治·R·R·马丁
晨色清冷,带着一丝寂寥,隐然暗示夏日将尽。为数二十人的队伍于破晓时分启程,布兰策马置身其间,满心焦虑又兴奋难耐。这次他年纪总算够大,可与父兄同往刑场,一观国王律法的执行。
布兰七岁。
死囚已被领至小丘上的庄园,罗柏【注】认为他是个誓死效忠“塞外之王”的野人。布兰想起老奶妈在火炉边说过的故事,不禁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她说野人生性凶残蛮横,个个都是贩卖奴隶、杀人放火的偷盗之徒。他们与巨人族、食尸鬼狼狈为奸,趁黑夜诱拐童女,还以磨亮的兽角啜饮鲜血。
然而眼前这个老人削瘦枯槁,比罗柏高不了多少,手脚紧缚身后,静待国王的旨意发落。他在酷寒中因冻疮失去了双耳和一根手指。而他全身漆黑的衣服,与北境守夜人弟兄们的制服没有两样,只不过衣衫褴褛,脓疮四溢。
人马的气息在清晨的冷空气里交织成蒸腾的雪白雾,父亲艾德·史塔克下令将墙边的人犯松绑,拖到队伍前面。罗柏和琼恩直挺背脊,昂然跨坐鞍背;布兰则骑着小马停在两人中间,努力想表现出七岁孩童所没有的成熟气度,仿佛眼前一切早已司空见惯。微风吹过栅门,众人头顶飘扬着临冬城史塔克家族的旗帜。
父亲神情肃穆地骑在马上,满头棕色长发在风中飞扬。他修剪整齐的胡子里冒出几缕白丝,看起来比三十五岁的实际年龄要老些。这天他的灰色眼瞳严厉无情,怎么看也不像是那个会在风雪夜里端坐炉前,娓娓细述远古英雄纪元和森林之子故事的人。他已经摘下慈父的容颜,戴上临冬城主史塔克公爵的面具,布兰心想。
父亲脱下手套,交给侍卫队长乔里·凯索,然后双手擎剑,朗声说道:“以国王之名,我,临冬城公爵与北境守护,史塔克家族的艾德,在此宣判你死刑。”语毕,他将巨剑高举过头。
布兰的异母哥哥琼恩·雪诺凑过来。“握紧缰绳,别让马儿乱动。还有,千万别扭头,不然父亲会知道。”
于是布兰紧握缰绳,没让小马乱动,也没有把头转开。
父亲巨剑一挥,利落地砍下死囚首级。鲜血溅洒在雪地上,殷红一如葡萄美酿夏日红。队伍中一匹马嘶声跃起,差点就要发狂乱跑。布兰目不转睛地直视血迹,只见树干旁的白雪饥渴地啜饮鲜血,在他的注视下迅速染成暗红。
人头翻过树根,琼恩伸手搭住布兰的肩膀,布兰也转头看着哥哥。“你做得很好。”琼恩神情庄重地告诉他。琼恩今年十四岁,观看死刑对他来说已是司空见惯。
冷风已停,暖阳高照,但返回临冬城的漫漫长路却似乎愈加寒冷。布兰与兄长并骑,远远走在队伍前方,他胯下的小马气喘吁吁方能跟上兄长坐骑的迅捷步伐。
“这逃兵死得挺勇敢。”罗柏说,“不管怎么说,好歹他有点勇气。”“不对,”琼恩静静地说,“那不算勇气。这家伙正是因为恐惧而死的,你可以从他的眼神里看出来。”琼恩的灰色眼瞳深得近乎墨黑,但世间少有事物能逃过他的观察。他与罗柏同年,两人容貌却大相径庭:罗柏肌肉发达,皮肤白皙,强壮而动作迅速;琼恩则是体格精瘦,肤色沉黑,举止优雅而敏捷。
罗柏不以为然。“叫异鬼把他的眼睛给挖了罢,”他咒道,“他总算是死得壮烈。怎么样,比赛谁先到桥边?”
“一言为定。”琼恩语毕两脚一夹马肚,纵骑前奔。罗柏咒骂几句后也追了上去,两人沿着路径向前急驰。罗柏又叫又笑,琼恩则凝神专注。马蹄在两人身后溅起一片翻飞雪雨。
布兰没有跟上去,他的小马没这般能耐。他方才见到了死囚的眼睛,现在则陷入沉思。没过多久,罗柏的笑声渐远,林间归于寂静。
太过专注的他,丝毫没注意到跟进的队伍已赶上自己,直到父亲骑马赶到身边,语带关切地问:“布兰,你还好吧?”
“父亲大人,我很好。”布兰应答,他抬头仰望父亲,父亲穿着毛皮大衣和皮革护甲,骑在雄骏战马上如巨人般笼罩住他。“罗柏说刚才那个人死得很勇敢,琼恩却说他死的时候很害怕。”
“你自己怎么想呢?”他的父亲问。
布兰寻思片刻后反问:“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人惟有恐惧的时候方能勇敢。”父亲告诉他,“你知道为什么我要杀他?”
“因为他是野人,”布兰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们绑架女人,然后把她们卖给异鬼。”
父亲微笑道:“老奶妈又跟你说故事了。那人其实是个逃兵,背弃了守夜人的誓言。世间最危险的人莫过于此,因为他们自知一旦被捕,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恶向胆边生,再伤天害理的勾当也干得出来。不过你会错了意,我不是问你他为什么要死,而是我为何要亲自行刑。”
布兰想不出答案。父亲说:“史塔克家族的人相信判决死刑的人必须亲自动手。如果你要取人性命,至少应该注视他的双眼,聆听他的临终遗言。倘若做不到这点,那么或许他罪不至死。”
“布兰,有朝一日你会成为罗柏的封臣,为你哥哥和国王治理属于自己的领地,届时你也必须执掌律法。当那天来临时,你决不可以杀戮为乐,亦不能逃避责任。统治者若是躲在幕后,付钱给刽子手执行,很快就会忘记死亡为何物。”
【注】罗柏,临冬城公爵艾德·史塔克的长子,临冬城的继承人,布兰的哥哥。
(选自《冰与火之歌》)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刑时,琼恩提醒布兰要“握紧缰绳”“千万别扭头”,是因为他希望布兰战胜内心的恐惧,在父亲面前展示出史塔克家族人的勇气。
B.罗柏和琼恩都是布兰的哥哥,作者用极其精当的描写,刻画出两人的不同形象特点,罗柏强壮、迅速、任性,琼恩优雅、敏捷、深沉。
C.对于守夜人被处死的命运,罗柏认为是他效忠野人,理当处死,琼恩认为他内心恐惧,死在所难免,父亲认为他逃避责任,因而判处死刑。
D.节选部分围绕处死死囚这一事件,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揭示史塔克家族的人对“恐惧”“勇敢”“责任”在认识和态度上截然不同。
8.请结合布兰观看处死死囚的经过,简要分析布兰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9.节选部分多次提到了“眼睛”以及“眼神”“目光”等,有何作用?请结合相关描写归纳整理。(6分)




------分隔线----------------------------